原来古人以“左”为上,“右”为下。曾国藩拿着夜明珠,越想越生气:你左宗棠偷拿了宝珠,在上面刻上“右”字,再把它还回来,这不明明是说,他左宗棠比我曾国藩的学问高、本事大吗?
其实这事是曾国藩冤枉好人了。左宗棠根本就没有偷窃他的夜明珠,所以左宗棠在收到曾国藩的画时,也误解了曾国藩的意思,他以为曾国藩这幅画是讥讽自己有眼无珠。左宗棠是何许人也!他一向自视清高,目中无人,收到这样的一幅画,心里也是憋了一肚子的气,对曾国藩自然不像从前那么好了,言语之间也就多了一些锋芒。不过这时两个人心里虽说有了些别扭,但不管是在大场面上,还是在内心,他们都能相互敬重。
自从曾国藩拿到刻有“右”字的夜明珠,就感觉受到了莫大的羞辱。从此,两人开始交恶,你说东,我就偏说西;你说朝前走,我就偏向后退。有好几次,两个人差点在皇帝面前动起手来,同治皇帝为了让他俩和好,还出面协调了好几次,却没有收到一点效果。
那么究竟是谁偷了夜明珠呢?其实就是那个和左宗案一起给曾国藩整过衣服的小太监。这太监在入宫前,就是街面上的小混混,看到曾国藩脖子上的夜明珠,便起了歹意,趁曾国藩不留意,盗走了宝贝。小太监私下经常拿出来向别的太监炫耀。没想到,这偷盗夜明珠的事,很快就让慈禧太后知道了,奇怪的是,慈禧太后不但没有处罚小太监,而且还奖赏了他!
原来慈禧太后虽然表面上非常倚重曾国藩和左宗棠,但也在时刻提防着他们。一来因为他们都是汉人;二来他们军权在握。更让她放心不下的是,两人关系密切,要是联起手来,这后果不堪设想……慈禧拿着这颗夜明珠,心生一计:让人在上面刻了个“右”字,又叫那个小太监把夜明珠神不知鬼不觉地还给了曾国藩。慈禧太后怕事情败露,很快找了个借口,秘密地处死了小太监。等她看到曾、左二人矛盾升级,见面就掐,尤其是蒙在鼓里的同治皇帝还在调停两人的关系时,慈禧太后在后宫得意地笑了。
据说,聪明过人的左宗棠后来还是隐隐约约地觉察到了慈禧太后的用意。当曾国藩去世时,很多人都认为左宗棠根本不会来祭拜,左宗棠却送来了他的挽联,上面写道: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左宗棠这副对联对曾国藩给予了极高评价。可惜的是,一世精明的曾国藩到死也没有想到,他和左宗棠竟然都上了慈禧的当!
左大人斗气掼纱帽
清朝同治末年,慈禧皇太后忽得密报说,正带兵在西北作战的左宗棠有意进京游泮。游泮,是指参加科举考试。慈禧心想,左宗棠60岁的人了,又早已是国家封疆大吏、朝廷一品大员,还来参加考试?便有些不相信。没想到才过两天,军机处便把左宗棠的折子呈了进来,他正式提出请假三个月,进京参加考试。这下慈禧坐不住了,为啥?原来自同治六年,西北各地乱得一塌糊涂,朝廷这才把左宗棠从闽浙总督任上调任陕甘总督,担负西北地区的清剿重任。经过这几年苦战,总算把陕甘两省的多路乱军相继消灭,眼下正准备拔除陕甘境内敌方的最后一个据点,然后进军新疆,作为统帅的左宗棠,怎么能离开前线呢!凭着自己对左宗棠的了解,她相信左宗棠决不会在这时候撂挑子,那这个倔老头子又犯了什么病呢?她派人叫来了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文祥。文祥是左宗棠的坚定支持者,一定知道内情。
原来,左宗棠是为了和李鸿章斗气。左宗棠一向才高气傲,对曾国藩有时尚且出言不逊,对后起的李鸿章自然更没有放在眼里。偏偏两人又在海防与塞防问题上意见相左,左宗棠主张坚决出兵新疆,赶走外国侵略势力,维护祖国统一;而李鸿章以国家财力有限为由,主张放弃新疆,致力海上防务。慈禧是站在左宗棠一边的,不仅对左宗棠在西北的行动给予了大力支持,还加封他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的官衔,一等伯的爵位。对此,李鸿章心里自然很不是滋味,明里不好反对,只好暗中时不时地给左宗棠使个拌子、滴点眼药。这次,又是他在背后损左宗棠,说他现在跳的再欢,老了后也捞不上个“文”字。这是什么意思呢?他是在挖苦左宗棠不是进士出身。原来,清王朝虽是马上得天下,但进关之后却极重视科举,只有经过会试,取得进士名分的人,才被看作是正经出身,否则虽然做了官也会被人瞧不起,而有着进士出身,又有翰林院经历的人,则更加受人尊敬。左宗棠自幼饱读诗书,21岁就考中了举人,但以后三次进京参加会试都是名落孙山,最后是由曾国藩等人保荐,以在籍举人的身份带兵起家的。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李鸿章这话传到左宗棠耳朵里后,老头子能不火冒三丈吗?他不由的骂道:娘的!老子就去考个进士让你们看看!盛怒之下,一道本章随即发了出去。其实,左宗棠只不过一时气头上才将折子呈上去,过后事情一忙,也就把这事忘到脑后了。
可是,当慈禧从文祥那里得知左宗棠闹情绪的原因后,却并没有一笑了之。精明过人的慈禧想的是,读书人讲究的是知恩图报,左宗棠既然有这份遗憾,为什么不可以就此满足他呢?对朝廷来说,不过是一张纸的事情,而他得到这份恩宠,对朝廷的事会更加尽心,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她当即吩咐上书房拟旨,以同治皇帝的名义,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并兼翰林院庶吉士,使左宗棠一下子拥有了进士出身和翰林院任职的经历。
当左宗棠接到朝廷的这道恩旨后,感动得涕泪交加。
左宗棠后来奉调进京后,不仅进入了枢垣,成为军机大臣,去世后,还名正言顺地得到了带“文”字的谥号,被朝廷赐谥曰“文襄”。
慈禧到底漂亮吗
慈禧没有高贵的血统,没有显赫的门第,但她有美色。她是凭借着在一场名为“选秀”的选美“大赛”胜出后,被选入宫的。
慈禧究竟美到什么程度?用她自己沾沾自喜的形容是“宫人以我为美”,容貌美到遭人嫉妒的程度。我们现在可以零星见到一些慈禧晚年的画像,即使从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慈禧依然可以称之为端庄。有两个女人曾经在慈禧晚年与她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一位是德龄,因通晓外文而成为太后的第一女侍官。她对慈禧的容貌评价道:“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之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分动人的姿色咧!”
另一位是美国女画家卡尔,1904年8月进入清朝宫廷为慈禧太后画像,与慈禧朝夕相处九个月之久,将自己的亲见亲历,记录于《慈禧写照记》中。在书中她写道:“我看眼前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40岁(其实慈禧已年近七旬),而且其性情较好,使人一见便生喜悦之情。”“慈禧太后身体各部分极为相称,美丽的面容,与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条的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嫣然一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
然而后宫佳丽,个个优秀,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美女,皇帝身处其中,移情别恋、见异思迁是常有的事。对于慈禧来说,维护与巩固皇帝的专宠,还需要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潜质。其中,慈禧有一项后宫嫔妃们无人能抵的能力——能读写汉文,这在当时的满族妇女中是极其可贵的。因此,慈禧是宫中嫔妃中的既能掌握满语又能读写汉语的“双语”模范。
曾国藩教子
曾国藩是清末湘军首领。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他的儿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了。然而,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就在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别的不说,只他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节俭创业,就可令人们深思一番。
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五日,他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给纪鸿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曾纪鸿正赴长沙考试,曾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
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他还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他还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张之洞“四请”冯子材
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清末,军机大臣张之洞为抗法保国亦曾四请冯子材,这个故事在张之洞的故乡沧州南皮至今广为流传。
1884年,侵占越南的法国军队大举侵犯中国边境,清军节节败退,迫使清廷签订赔款割地的条约。不久,清廷调山西巡抚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接旨后,遂走马上任赴广州。上任后,张之洞召开了由两广巡抚、提督参加的军事会议,听取了中法战争的汇报,查看了沿海军事设施,研究了对策,一下子忙了十几天。张之洞有夜间办公的习惯,这天已到寅时,张之洞仍然未睡。他从蹲着的椅子上下来,左手捻着花白胡子,在屋里踱步。他想起了抗法英雄冯子材。冯子材曾任广西提督,三年前,法军侵略越南,冯子材曾办团抗法,大败法军。因有人嫉妒、诬陷,朝廷遂治罪于他。一气之下,他解甲归田,过起隐居生活。此人骁勇善战,又熟悉地理情况,要此人下山,定能大败法军。想到这里,张之洞忽觉精神抖擞,重又蹲到椅子上,刷刷点点,给冯子材写了一封信。请冯老将军出山领兵抗法。
信送出去了,一天,两天,十天,杳无音信。这可急坏了张之洞。“备马!”张之洞传下令去,率领几个随从直奔钦州冯子材的老家白水塘村。来到白水塘村,找到冯子材家,一问仆人,冯子材三天前就去云南一个亲戚家串亲去了,一时半会还回不来。张之洞扑了个空,只好拨马而回。他告诉冯府仆人,冯老将军回来以后,请转告,就说张之洞专程来拜见,请老将军给我写封回信。
张之洞回到广州,又过了月余,不仅冯子材人没来,连个纸片也没见到。张之洞很着急,而战争正紧!于是他给冯子材写了第二封信。说明国家正用人之时,请他不计前嫌,抗法保国。信发出去仍是石沉大海,渺无声息。有人说,算了吧,冯子材受诬陷,不会再为大清卖命了。张之洞听了摇了摇头说:“昔日刘备三请诸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啊!”
不久,张之洞巡视海口工事,离白水塘村不远,他的心又动了起来,再次拜访冯老将军!
张之洞一行人来到白水塘村,冯子材正在院中练武,听仆人说总督张大人又一次来访非常激动,忘记了礼节,没有更衣,提着大刀就跑着迎了出来。张之洞见冯子材迎出来,喜出望外,也不拘礼节,伸手拉过冯子材的手。
冯子材将张之洞请到客厅,二人边喝茶边谈话。冯子材一抱拳,深感歉疚地说:“张大人两次来函,两次光临寒舍,老朽太失礼了,老朽不才,实是不敢当,望大人海涵。”“不要说这些了,我知道你有难言之隐,过去的事,我一定奏明圣上,给予平反昭雪。自古道,国家安危,匹夫有责。现在法兵大军压境,你作为一名大清老将,能坐视不管吗?”“大人说的是,可我一介武夫,能左右得了吗?西太后一贯主张言和,李鸿章之流更是屈膝不战,你我不枉有一片爱国之心吗?”“冯老将军此言谬矣,现在太后积极主张抗法,他李鸿章能阻止全国臣民的抗战热情吗?我出任两广总督,决意和法军一决雌雄,请老将军多帮忙吧!”
冯子材见张之洞含着泪花说出爱国之情,深受感动,便双拳一抱,说:“张大人,如不嫌弃,老朽这把老骨头就扔在中越边界了。为张大人愿效犬马之劳。备酒!”二人边喝酒边谋划着抗法的方略。
刘铭传死后被封为“壮肃公”
刘铭传是淮军名将,可以说是李鸿章麾下第一大将,清代第一任台湾巡抚,其人文韬武略,建树甚多。刘铭传死后,朝廷照例要颁封谥号,以示表彰。
此事由礼部负责。于是礼部的有关部门的“现管”暗示死者家属,如果肯多花万把两银子,便可以让死去的功臣名将得到一个好听些的谥号,戴上一顶“高帽子”——据说已经暂定为“庄肃公”的。可是刘家认为这顶帽子太贵,不肯出血,因此礼部的有关领导大笔一歪,刘铭传就变成了“壮肃公”——“壮”、“庄”之别,无需查字典,稍加体味一番,也就不难领悟。汉语言的微妙之处亦即在此。
刘铭传一生以儒将自许,不想死后,竟得了这样一个美谥。连追授封号这种死人的荣誉也可以做做手脚,按级论价,可见清朝腐败的黑洞真是无处不在啊。
刘铭传生前曾任督办陕西军务的钦差大臣,在该任上与经略西北军务的左宗棠相处不和,被迫辞职,闲置多年。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立了大功,两宫召见嘉奖。
左宗棠返京晋见太后,宫中管事的太监私底下竟要左大帅出陛见“关节费”3000两银子。左宗棠本是个“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者流,只知道运筹帷幄,驰骋沙场,哪里懂得宫中的这些混账规矩呢?何况狂傲不可一世的堂堂左宗棠左中堂,岂能受制于一个刑余的阉宦?于是他拂袖而去,置之不理。结果是李鸿章李中堂为了顾全大局,息事宁人,只好替他买了单。
后来左宗棠奏对称旨,慈安太后凤颜大悦,赏赐给先帝咸丰的墨晶眼镜一副。谁知太监公公捧旨颁赐墨镜时,按例又索要礼金数千两,左帅气得胡子乱飘,犯了“湖南骡子”的倔脾气,不肯买这笔账,干脆更连太后的“奖品”也不要了。最后还是李鸿章出来打圆场,出半价替左宗棠买下来了事。
中堂也勒索,死人也照宰,晚清官场的腐败情形也就可以窥斑见豹了。
“角帅”巧建清真寺
清朝末期,有个武官叫左宝贵,回族人,家住山东费县地方镇。他有个外号叫“角帅”。咋叫“角帅”呢?那时候,当元帅的全是方印,左宝贵的官儿倒是挺大,可够不上元帅,他的大印缺个角儿,这才能和元帅的印分清楚,“角帅”的名儿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