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历史备课素材(上)
27514700000023

第23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2)

对于这种说法,有人提出了疑问,据天津的《国闻报》记载,1898年9月20日,袁世凯乘坐上午11点40分的火车返回天津,抵达天津时,就已经是傍晚了。如果袁世凯到荣禄府上告密,应该是在当天的夜里,荣禄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不可能于当天夜里便赶到北京颐和园告密。因为当时北京、天津之间的火车通行不久,只在白天行车,没有夜车。但慈禧太后于第二天的上午就发动了政变,可见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是早有预谋,并非因为袁世凯告密引起。另外一个疑点就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之初,并没有立即下令缉拿在密谋围园计划中担任重要角色的谭嗣同。9月22日,谭嗣同还到梁启超避居的日本驻华使馆,把自己的手稿交给梁启超,梁劝谭嗣同一起走,谭嗣同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拒绝逃走。到了9月25日,谭嗣同才被捕。因此,如果袁世凯在9月20日就已经告了密的话。慈禧太后在次日发动政变时,所发布的上谕中不应该只拘捕康有为、康广仁等人,重点应该是谭嗣同,谕旨中没有谭嗣同,而且给康有为等人定的罪名只是“结党营私,莠言乱政”。并没有“围园劫后”大逆不道等词语。说明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之前袁世凯还没有告密。即使他已经告了密,消息也还没穿到慈禧太后的耳朵中。

据学者们考证,袁世凯其实是在政变发生之后,又告的密。在袁世凯自己所写的《戊戌日记》中对于告密一事并未讳言,主要是袁世凯写作日记的时候,还是清朝统治时期,告密一事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丑闻,反而是忠于清朝的大功一件。但是有一点值得怀疑,那就是袁世凯9月18日就通过谭嗣同知道了维新派企图围颐和园,拘禁西太后的计划,他如果当时是想通过告密升官发财的话,完全可以在第二天就直接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告密,没有必要一直等到9月20日的晚上才通过荣禄托出此事。由此可见,袁世凯在告密之前也是经过了一番利害考虑,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说出这个秘密。

据后人推测,袁世凯之所以一直等到20日晚上才告了密。一方面他是在静观事态发展。从自身安全的角度考虑,他不愿贸然地参与到维新派的诛杀荣禄、围颐和园、捕杀慈禧太后的计划中去。他知道维新派手中除了一个徒有虚名的皇帝外,根本没有什么实力。自己如果按照康有为等人的计划,带兵围困颐和园,成功的可能很小。小站的兵虽然精锐,但人数却远远少于荣禄掌握下的军队。况且小站距离北京二三百里,要长途行军,奔袭入京,势必会受到早已被荣禄安置在京郊一带的聂士成、董祥福等部的阻拦。另一方面,维新派的谭嗣同等人已经寻觅了会党人物毕永年以及大刀王五等江湖侠客,还存在出其不意,突袭颐和园,控制慈禧的可能。所以,在事件没有爆发之前,袁世凯还不想完全表明自己的态度。一直等到21日的上午,袁世凯前往荣禄府,看到荣禄的卫兵夹道迎接他。感觉到事态的严重,后来又听到正在荣禄府上的杨崇伊告知他太后已经训政。他见自己已被荣禄怀疑,更怕康有为等人被捕后供出自己在法华寺所说的话,无奈之下只好向荣禄告密,托出维新派兵变围园的密谋,导致慈禧太后进一步加大了对维新派的打击。

不论是告密是在事前还是在事后,袁世凯曾告过密是没什么异议的。

中国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制度

“垂帘听政”的制度,并非慈禧太后首创,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旧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皇帝去世后,如果继位皇帝年纪幼小,可以由小皇帝的母亲辅政。但是根据宫廷的规定,朝中官员不得直接观看和接触皇太后,所以辅政的皇太后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最早的“垂帘听政”,要数战国时期的赵太后。赵太后听从触龙的讽谏,把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求得齐军帮助,解了越国之危。

唐朝时,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

宋朝有两个垂帘听政者。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她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死后,神宗即位仅一年就死了,由年仅10岁的哲宗上台。高太后“受英之托”,以太皇后(皇帝祖母)的身份听政。另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咸淳十年(1274年),恭宗即位时尊她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北宋时期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圣宗即位时,也是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皇后、皇太后临朝听政,处理国家大事,因在宝座前设帘遮蔽,故称“垂帘”。归政叫“撒帘”。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多因嗣君年幼。《旧唐书·高宗纪》:“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宋史·礼志二十》:“乾兴元年,真宗即位,辅臣请与皇太后权同听政。礼院议:自四月内东门小殿垂帘,两府合班起居,以次奏事,非时召学士亦许至小殿。”又“徽宗即位,皇太后权同听政。三省、枢密院聚议……曾布曰:‘今上长君,岂可垂帘听政?请如嘉佑故事。’”又《后妃传下·哲宗昭慈圣献高皇后》:“帝闻事急,诏禅位元子,太后垂帘听政……朱胜非等诱以复辟,命王世修草状进呈。太后喜曰:‘吾责塞矣。’乃以手札趣帝还宫,即欲撒帘。帝令胜非请太后一出御殿,乃命撒帘。是日,上皇太后尊号。”《元史·后妃传·定宗钦淑皇后》:“定宗崩,后抱子失列门垂帘听政者六月。”《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

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去世,慈禧太后6岁的独子载淳嗣位,临终前咸丰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鉴于康熙初年曾出现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的先例,咸丰帝使用对辅政大臣牵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赏”玺,分别赐予载淳及皇太后钮祜禄氏,以二玺代替朱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能奏效。

当时载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这为素有政治权欲的慈禧临朝预政提供了契机。她拉拢慈安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于咸丰帝死后不久发动了宫廷政变,将辅政大臣斩首抄家,解职戍边,彻底肃清了她的政敌集团。

载淳举行了象征式的登基典礼,两宫皇太后就立即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令大臣汇编以往各代皇太后临朝预政事迹,并美其名为《治平宝鉴》,作为一本垂帘听政的历史依据。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们携载淳到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垂帘听政,设两太后宝座在皇帝宝座之后,中间以八扇黄屏风隔开。为使此举更具合法性,恭亲王等人还制定了《垂帘章程》。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载淳成年后,两宫皇太后被迫撤帘归政。

但同治帝亲政不及两年,就因病而死。因无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精心设计择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载湉继位,使两宫皇太后二次垂帘终又得逞。

至1881年(光绪七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帘听政。光绪帝成年亲政后,支持戊戌变法,尝试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一次改良运动,目标为改变清朝祖制成法,因而遭慈禧等顽固派的嫉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发动戊戌政变,企图乘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时举行政变,以废黜光绪帝。光绪帝得知后,曾拉拢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救护光绪帝,结果却被袁世凯出卖。光绪帝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随即杀害策划维新变法的“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并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解除了光绪帝的皇权后,慈禧再次临朝10年,称为“慈恩训政”,直至去世为止。慈禧通过垂帘听政之途,操纵同治、光绪两朝皇帝,掌握清朝政达48年之久。

谭嗣同诗中的“两昆仑”是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