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历史备课素材(上)
27514700000031

第31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7)

孙中山这样的决定是十分明智的,一方面,他深知其兄文化低,脾气又不好,不宜政界做官。另一方面,在孙中山看来,辛亥革命刚刚成功,就把自己的哥哥拉上去做大官,任人惟亲,以权谋私,是不可取的,是不得民心的。后来,孙眉完全理解了中山先生的一片苦心,也避去了一场灾祸。

两次营救陈独秀

1919年和1921年,孙中山曾先后两次为营救陈独秀而出力,为国共第一次合作打下了基础。

1919年6月11日晚,陈独秀与邓初、高一涵来到北京“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当晚12点,100余名荷枪实弹的军警包围了陈独秀的住宅,将其逮捕。此举在学生界、思想界以及在各界人士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消息,刊登评论和社会名流及学生们的营救电报,一致要求立即释放陈独秀。孙中山先生于9月上旬在上海会见军阀和谈代表许世英时,义正辞严要求他们立即放人。经过各界人士的大力营救,陈独秀终于在9月16日被释放出狱。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陈独秀被选为总书记。10月4日下午,他和妻子高君曼等人突然遭到了法国巡捕房的逮捕。各大报又纷纷登载陈独秀被捕的消息,各界人士又积极参与营救。中共中央宣传主任李达特电请孙中山设法帮助营救。孙先生随即打电话给上海法租界领事。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又请了一位法国律师承办这个案子。这样,陈独秀被交保释放了。

段祺瑞输棋骂子

民国时期段祺瑞下棋找不到对手时,他就与儿子下。他的儿子段宏业则是他的克星,棋艺高强,能与当时的一流好手一争短长。当父子两人对弈时,儿子明知父亲好胜,却偏不买账,下手毫不留情,每次都将老段杀得丢盔弃甲,往往惹得老段勃然大怒。

有一次,段宏业在外地办事,老段突然通知说要见他,儿子不知发生了什么急事,匆忙乘火车长途跋涉赶回北京。一进家门,老段二话没说,先和他下一盘棋,结果儿子又胜老子。老段推枰而起,骂小段说:“你小子除了下棋没别的能耐,马上给我滚回去!”

袁世凯忌讳“元宵”

农历新年过后,接着来的就是“元宵”佳节了。元宵在古代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尤其在宋代最为盛行,甚至比新年还要热闹),到了近代,则渐渐冷淡了,可见风俗也是随着时代变的。

元宵的应节食物是汤圆,汤圆的别名也叫做“元宵”。袁世凯因“元宵”谐音“袁消”,认为不大吉利,于是在他“登基”做“洪宪皇帝”那年,就明令公布,不准百姓叫“汤圆”为“元宵”;同时又下令要把“元宵节”正名为“上元节”。

时人因袁世凯取消“元宵”,做了一首儿歌讽刺他道:“袁总统,立洪宪,正月十五称上元;大总统,真圣贤,大头抵铜角,元宵改汤圆。”袁世凯所铸的银币有他的肖像,一般人都叫做“袁大头”。

将粉笔当作香烟的“章疯子”

章太炎满腹经纶,才识过人,但在生活上却不修边幅,颇为怪异。他留着两边分梳的头发。春天,常穿长袍外套一件式样特殊的坎肩;夏天,则穿半截长衫,袒胸赤臂。一年四季,不管寒暖,手里总握一把团扇。长年不换洗衣服,两袖积满污垢,油光发亮。讲课或演讲时,鼻涕流下来,就用袖角抹擦。章太炎烟瘾特大,即便正在讲学,也烟不离口,一手拿粉笔,一手拿香烟。有时写板书,竟将香烟当作粉笔;吸烟时,又将粉笔当作香烟。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章太炎清末亡命日本,有日本警察到他的住处查户口,章太炎填表为: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

袁世凯复辟后,章太炎写信痛斥他。袁很想杀掉他,但又怕民众不满,便自我解嘲说:“章太炎是疯子,我何必跟他计较?”袁死后,章获释,云南名士赵藩送给他七绝诗一首:君是浙西章疯子,我乃滇南赵病翁。君岂真疯我岂病?补天浴日此心同。章太炎对此诗非常欣赏。

宋教仁两次“挨打”

在同盟会中,宋教仁被誉为两大智囊之一(另一位是孙中山)。他口才既好,理论功底也深,组织能力又强,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他一夜之间就草成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评价说,当时,袁世凯不怕孙中山,却怕宋教仁(所以,1913年3月,宋就被袁派人暗杀了)。但就是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竟然两次在公开场合被人扇了耳光。

第一次是在1912年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决定推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与部分开国元勋,主张一定要让袁世凯离开北京老巢,到南京就职,以对袁世凯进行钳制。可另一些革命元老却不以为然。双方为此互不相让。一天,大家又聚在一起争论这个问题,一人提议,干脆让黄兴带兵北上,以迎袁为名,将其北洋军消灭掉。宋教仁不赞成这样做,他说北洋军有重兵把守直隶、山东,革命军根本无法北上。他的话音刚落,同盟会元老、广西才子马君武伸手就是一巴掌,打得他左眼流血不止。马动手兼动口,大骂宋教仁是在给袁世凯做说客,想出卖南京,出卖革命者。

宋教仁第二次当众挨打,系孙中山誉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的唐群英所为。唐群英,湖南衡山县人,其夫家与秋瑾的夫家有亲戚关系,因此,唐得以和秋瑾相识。1904年,寡居在娘家的唐群英听说秋瑾已去日本留学,便也乘船东渡。她是同盟会中第一个女会员。

作为一名女性,唐群英在进行革命活动时,将相当多的注意力放在争取妇女权益问题上。1912年2月,她联络湖南的女国民会、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等团体,先后五次向孙中山和临时参议院上书,请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订明“男女一律平等,均有选举权”的条款。4月,她发起成立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并亲自起草了“实行男女权利平等”、“实行普及女子教育”、“实行一夫一妇制度”等十一条政纲。她还通过办报刊、演讲等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

同盟会是吸收女党员的,但是,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一则由于以英国宪政为榜样(当时英国妇女没有参政),二则由于不少男会员还存有封建思想残余,所以,在国民党新党章中,规定不接收女党员。

这一规定让唐群英不能接受。1912年8月25日,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有一项议程是宣布新党章,宣布一条,说明一条。当说到新党章中规定不吸收女党员时,坐在台下的唐群英冲上主席台,揪住主持改组工作的宋教仁,结结实实地打了宋一记耳光。

挨马君武的巴掌时,宋教仁还想还手;挨唐群英的耳光时,宋教仁只好捂着面颊退避。

慈禧太后死亡之谜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慈禧死于中海仪弯殿,终年74岁。慈禧病亡的情况,后人传说纷杂,争论不休。由于她的死与傀儡皇帝光绪之死仅差一天,而且在此之前,帝、后矛盾很深,因此,帝、后之死便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谜案。

关于慈禧的病因,多数史料均说她是因患痢疾腹泻不止而最终衰竭而死。据《慈禧外记》载:1908年11月15日太后仍于六点钟起床,处理朝政。“至午时太后方饭,忽然晕去,为时甚久”,“其根则由于夏间病痢太久,体气大伤也”。同日《内起居注》也说:“是日,圣祖母太皇太后疾大渐,未刻,慈驭升遐。”从以上记载分析,慈禧的病由痢疾引起,而且逐渐加重,其病症并无必死的迹象。另从脉案记录分析,御医对慈禧的病,用药一直比较平和,并且主要由太医院主治,从未召外地名医入宫应诊。这说明慈禧并没有病入膏肓。反之,从她不断发布懿旨的背景内容来分析,她仍要继续把握清廷大权。直到22日临终前,才宣布授予摄政王载沣有裁定政事之权。由此可见,慈禧为慢性病,导致病重是“因前数日感触劳乏,以致旧病复发”突然死去的(《慈禧外记》)。

《慈禧外记》第二十七章,记载了“慈搐宾天”的景况:太后自知末日将至,命军机大臣草拟遗诏。拟成后,太后审阅,“改定数处,又加入数句,即遗诏中不得不再行训政之语”。“谓余垂帘数次,不知者或以为贪权,实则迫于时势,不得不然也”。并说:“反观一生,无悔恨之事也。”“太后遂向侍从之人谓长别之语,闻者无不伤心。太后神志清明,虽弥留时,仍接续谈话,态度安闲,一如平日。后渐昏沉,侍者皆谓时已至矣。忽又清醒,故临终前数分钟,犹未绝希望也。”“其最后之一言,乃出人意料之外。其言曰:‘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语罢遂瞑,时当下午三钟也。”“太后崩后,口张而不闭,或谓此乃灵魂不愿离其体魄也。”或曰“其崩也,亦如其生前,具有兴奋勇厉之态,盖太后实一不可测度之人也”。

有人认为,以上所记慈禧死亡经过,虽多有颂扬之词,但基本史实还是可信的。慈禧之死和光绪之死并无必然联系,从病案记录,并对病理、病状、药方分析,慈禧属于正常死亡。

光绪帝是慈禧太后害死的吗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突然“驾崩”于北京中南海,死时年仅38岁。11月15日,慈禧太后在北京故宫,魂归西天,死时年有73岁。皇帝和太后一前一后死亡,相隔不到20小时,轰动北京,震动中国。

特别是光绪皇帝的死亡很不寻常,他年仅38岁,正当盛年,并且恰恰死在慈禧死的前一天,光绪皇帝的死引起许多猜测,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关于光绪帝的死历史上有许多不同说法。

第一种说法:慈禧知道自己即将归西天,不愿意在他死后,光绪皇帝重新掌权,派人毒死了光绪帝。据清末给光绪看病的名医屈桂庭的回忆录中说:“光绪在临死前三天,在床上不停地翻滚,并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脸色发暗,舌头又黄又黑,明显是中毒症状。”根据这种说法,光绪是被毒死的,最大的嫌疑人是慈禧太后,因为她是当时最有权势、又严密控制光绪帝的生活,是最好下毒、最可能下毒的人。

第二种说法:袁世凯见慈禧一病难起,怕慈禧死后,光绪掌握实权,报复自己在戊戌变法中出卖皇帝的行为,于是贿赂宫廷宦官,用剧毒药物害死光绪帝。这种说法最有权威的依据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说法,溥仪说:“我亲耳听到一个侍候光绪帝的老太监讲:‘光绪帝死前一天,只是用了一剂药,才变坏的。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送的。’”

第三种说法:太监李莲英得悉光绪帝的日记中载有西太后死后将诛袁世凯和他的消息,与慈禧一起阴谋将毒药投入光绪帝的食物中致使光绪帝中毒身亡。

第四种说法:有专家根据光绪帝生前的病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代中医学理论,推断光绪帝是因为严重肺结核病加上其他并发症,导致死亡的。

第五种说法:光绪帝有严重的肾亏,加上光绪帝从小身体虚弱,从几岁起就受慈禧的压制,长期处在紧张之中,后来又在做皇帝时更是经历一连串的挫折和打击,病情逐渐加重,引起一系列呼吸道、消化道等并发病症,最后病亡。这一说法主要依据是光绪生前的病历和光绪生前自己的一段回忆。

在光绪死因的五种说法中,多数人倾向于第一种说法,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积怨太久,仇恨太深,早已到了势不两立,有我无你、有你无我的地步。在中法战争前,他们之间关系还是友好、亲密的,但由于在中法战争中,他们一个主战一个主和,对战争的分歧太大,致使他们的亲密关系荡然无存,矛盾和仇恨开始出现。后来经过光绪“亲政”、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失败、准备废掉光绪帝的大阿哥事件、光绪“爱妃”被害等等事件,他们之间已到了你死我亡的地步。慈禧也多次想害死光绪帝,慈禧极为害怕自己死后,光绪报复她,让她死后不得安宁、死不瞑目,所以她预先设计毒死了光绪。

第二,慈禧历来心狠手辣,她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三个最狠毒的女人之一(其他二位是吕后、武则天),被她害死的人不计其数。比如:肃顺、珍妃等。所以对即是她侄子、又是她外甥的光绪,她也会毫不留情地下杀手。

第三,不管光绪帝是否有痨病、肾病,但这两种病都没有严重到致他于死地的地步。大家知道痨病到了不停地大口吐血的地步,才是比较严重。在光绪的病历中根本没有“吐血”记载,说明光绪的痨病不是很严重。因此光绪死于痨病、肾病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另外,光绪死前几天的病历突然将光绪的病描述得很严重,使人感觉到光绪不是正常死亡,这一点十分可疑。给光绪帝看病的全部过程都在慈禧监视和掌握之下,光绪死前几天的病历极有可能是慈禧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派人“伪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