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历史备课素材(上)
27514700000049

第49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3)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有一位苏联将军随总司令部开赴前线,并与时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同在一辆卡车上指挥作战。

这位苏联将军就是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

布柳赫尔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成长起来的一颗将星。他创造了用一个步兵师打垮了装备有大量坦克、装甲车的机械化白卫军的奇迹。1924年,他应孙中山的邀请来华担任广东革命政府苏联军事总顾问。出于保密的需要,布柳赫尔使用化名“加伦”。从此,他在中国以“加伦”将军著称。1925年,布柳赫尔因过度劳累病倒了,不得不返回苏联治疗休养。

1926年5月,北伐前夕,布柳赫尔应国民政府的邀请再次来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总顾问。他到广东后,立即着手制订北伐的详细计划。

布柳赫尔仔细研究了蒋介石等人制订的北伐计划后,发现它在战略上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同时进攻吴佩孚和孙传芳两大军阀,几乎是平均分配兵力:以4个军进攻湖南的吴佩孚,以3个军进攻江西的孙传芳。

布柳赫尔认为,以国民革命军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同时对付两大军阀,主张“江西、湖南两省要择其一攻打之,攻克一个省,再迅速廓清另一个省”。他建议先进攻湖南,消灭威胁最大的吴佩孚集团,并将攻占武汉作为首要目标。军事委员会最终同意了布柳赫尔提出的北伐方案。

北伐战争开始后,布柳赫尔一直在前线,紧跟进攻部队前进。在攻打汀泗桥时,布柳赫尔通过审讯战俘查明,在汀泗桥附近吴佩孚部已集中12个全员团的兵力,而国民革命军在这个方向上作战的只有6个团。布柳赫尔冷静地分析了各种条件后依然决定进攻汀泗桥,并将自己的作战计划报告总司令蒋介石。

蒋介石开始一声未吭,最后说:“兵力相差悬殊,我们无力攻占汀泗桥。”布柳赫尔坚决表示:“我深信,一定能攻下!”蒋介石气愤地说:“打败了你能负责?”布柳赫尔冷冷一笑,说:“总司令,我一向不怕承担责任。我们的部队是忠于孙逸仙旗帜的,一定能够胜利!”听他这样说,蒋介石只好同意了。

汀泗桥这场恶战持续了23个多小时,最后展开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汀泗桥终于被突破。5000名守敌官兵均缴械投降。

吴佩孚不甘心失败,急忙将嫡系部队调往两湖之间刚刚加固的筑垒地域。布柳赫尔认真研究了地形,找投诚人员和当地居民了解情况,查明两湖之间到处是堑壕和铁丝网。布柳赫尔想如果强攻,肯定会损失惨重。于是,他向蒋介石建议实施夜间进攻,因为夜战可以减少伤亡,甚至不费一枪一弹就可以出奇制胜。这一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

8月30日凌晨,国民革命军向敌人阵地发起进攻。这次的突然性进攻使他们得以突破敌人3道防线,打退敌人4次反冲击。拂晓时,国民革命军的部队开进了汉阳和汉口。

吴佩孚不肯轻易投降,利用“固若金汤”的武昌要塞进行顽抗。国民革命军包围了武昌。顽敌死守。国民革命军久攻不克,伤亡惨重。这些失利使蒋介石心灰意冷。在指挥车厢里,他沮丧地对布柳赫尔说:“如此失利,损兵折将……看来只好回师广东……”

布柳赫尔一面设法稳定蒋介石的情绪,不然,他也许真会撤回部队,放弃用巨大代价占领的地区,另一面紧急召集苏联其他各兵种顾问商量具体对策。其中,航空兵顾问谢尔盖耶夫向布柳赫尔建议:“我可以去执行轰炸武昌城墙的任务,利用超低空投弹,保证炸准。”布柳赫尔同意了他的建议。结果谢尔盖耶夫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给攻城部队打开了进军的道路。

10月10日,号称“固若金汤”的武昌城终于被国民革命军占领。军阀吴佩孚彻底被打败了。于是,国民革命军便挥师东进,集中全部兵力对付孙传芳。布柳赫尔当时高兴地预言:“一周后,我可以进南昌了。”

孙传芳的军队装备精良,并以艰苦善战著称。开始,国民革命军在与孙传芳部两次较量中均遭惨败。布柳赫尔反复研究了失败的教训,认为各兵团应重视相互间的协同作战,必须防止以大部队从正面进攻筑垒地域,而要寻求包抄和侧翼突击的战法。10月末,国民革命军开始执行布柳赫尔提出的作战计划,打开了局面,获得了胜利。11月15日,布柳赫尔报告:“……11月5日,孙传芳部遭到惨败,从铁路线向湖内逃窜,被南北合围,残部于11月9日投降。据11月9日统计,我军共缴获4万支枪、数十门大炮和大量机枪……九江和南昌地区战俘遍地,人数多达4万。”

11月末,国民革命军解放安徽省重镇安庆,1927年3月22日,开进上海,3月24日解放南京。这是国民政府的最后一次胜利。同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布柳赫尔将军和其他苏联军事顾问毅然离开中国——那个他们为其自由和独立奋战了近3年半的国家。

回国后,布柳赫尔因在华军事成绩卓著而获得红旗勋章。1935年,苏联恢复军衔之后,他被授予元帅军衔。后来他在席卷苏联的大清洗中被迫害致死。

被称为“铁军”的叶挺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于1925年11月正式成立,是周恩来抽调黄埔军校毕业生中的革命青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筹建的以共产党员为主要骨干的部队,叶挺被广东区委推荐担任该团团长。叶挺独立团名义上隶属第四军,实际上由中共广东区委具体领导,其干部的任免、调动和人员的补充全由共产党独立负责。连级以上干部全是共产党员。全团2000余人,85%的士兵是共产党员、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和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革命青年。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武装。它是北伐军中政治素质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1926年5月初,叶挺率独立团从肇庆出师北伐,途经广州时,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给独立团连以上干部作了政治动员。独立团官兵肩负着党的重托,出韶关,向湖南进军。5月中旬,独立团击溃陈炯明的粤军1000余人,占领汝城,取得首战胜利。5月底,叶挺接到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的告急电报,又率部冒雨兼程驰援安仁,经过两日战斗,先后击败敌军4个团的兵力,并乘胜追击,占领攸县,解除了唐生智部侧背所受的威胁,为北伐各军进入湖南创造了有利条件。两战两捷使叶挺独立团威名远扬。

北伐军兵临武汉,吴佩孚急忙调遣近3万人的兵力,企图利用粤汉路上三面环水,一面高山耸立的天险汀泗桥,死守待援。因此,北伐军攻打汀泗桥,是北伐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8月26日,第四军的6个团对汀泗桥发起猛烈攻击。敌人据险顽抗。吴佩孚亲临督战,将“大刀队”分为8路监军,下令“退却者杀无赦”。双方隔桥对峙,争夺十分激烈。北伐军连续冲锋10多次。汀泗桥4次易手。双方伤亡很大。27日拂晓,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的一部由农民带路,迂回到敌人背后,前后夹攻,终于突破敌人阵地,占领了汀泗桥。接着,独立团乘胜追击,占领咸宁城。

吴佩孚又在同样地势险要的贺胜桥建立指挥部,集中4万多人的兵力,布置了3道防线,亲自坐镇指挥。第四军奉命首先攻打贺胜桥。叶挺独立团担任第一线主攻。叶挺指挥部队连续作战,乘吴佩孚喘息未定之际,乘着夜色快速前进,直插敌人纵深阵地,完成了中央突破的任务。叶挺在孤军前出、三面受敌的情况下,严令部队向前攻击,接连突破野牛都山、铁路桥等敌军核心阵地。经过激烈的肉搏战,吴佩孚丢下设在贺胜桥的铁甲列车指挥所,仓皇逃跑。这时几万人的北洋军已经完全为独立团的声威所吓倒,不战自溃。吴佩孚为了挽救兵败山倒之势,亲自枪毙了一个旅长,把他的头挂在贺胜桥上,也没能把军心稳定下来。在后续部队的支援下,独立团又乘势突破最后两道防线,打通了通向武汉的门户。

作为北伐先锋的叶挺独立团,在汀泗桥、贺胜桥等著名战役中出生入死,所向披靡,取得辉煌战绩,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叶挺被公认为“北伐名将”。

“中山舰事件”前后的李之龙

1926年3月20日,震惊中国的“中山舰事件”爆发。“中山舰事件”发生时,李之龙是海军局代理局长,因为是重要当事人而被捕。

1928年2月10日,李之龙在广州红花岗英勇就义。从他去世后的大半个世纪,李之龙一直被中共内部误解,直到上世纪80年代,聂荣臻元帅等早期的一批革命家,才纷纷作证要求为李之龙恢复名誉。

29岁晋升中将

李之龙(1897—1928),字在田,号赤显,出生在湖北省沔阳县杜家窑乡李家口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12年考入武昌外语专门学校英语科。1914年秋(一说1915年),考入北洋政府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海军军官学校。1921年秋,他因反对校方非法克扣军饷而离开,经陈独秀介绍,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7月,又由谭平山等人介绍加入国民党。

1924年,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担任鲍罗廷英文翻译的李之龙成了军校第一期学员,这是中共决定的。国民党黄埔军校特别党部成立,他又以学生代表担任第一届执委。同年11月,李之龙在军校毕业,又在军校政治部协助周恩来工作。第一次东征,李之龙表现突出,升为国民政府海军局政治部主任,授少将军衔。1926年2月,海军局长斯美洛夫回国,李之龙担任代理局长。同班同学的军衔只是中尉、上尉,职务是排长、连长,李之龙已晋升中将,是黄埔一期学生中最早佩带将星肩章的,也是共产党人中最早被授予中将军衔的人。

中山舰的调动

李之龙的就任,最为不快的是一心想当海军局长的海军学校校长欧阳格。1926年3月18日,他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向海军局转达蒋介石的命令,要求海军局迅速派两艘军舰开往黄埔,听候差遣。李之龙签发调令,让宝璧、中山二舰舰长执行。19日6时,两艘军舰奉命停泊在军校大门前,升火待命。下午,因苏联顾问团要检阅舰队,李之龙打电话报告蒋介石:“请问校长,中山舰可否开回广州,因为上午顾问来电话说考察团要检阅该舰。”“中山舰现在哪里呀?”“它停泊在黄埔。”“是谁的命令开去的?”“昨天晚上军校驻省办事处欧阳格主任要的舰,说是奉校长面谕。”听到这里,蒋介石说了:“我没有要你开去,你要开回来就开回来好了。”李之龙有些不明不白,但既是校长亲口答应,于是吩咐作战科长邹毅给中山舰代理舰长章臣桐发电报,命中山舰即刻返回省城。

下午约6点30分,中山舰回到广州。关于中山舰这次不寻常的调动,海军局两名值日官留下了这样的历史记录:十九日上午七时,中流砥柱来电:中山兵舰于是日七时出口。七时三十分,中流砥柱来电:宝璧兵舰于是日六时出口。下午六时,中流砥柱来电:中山兵舰入口。六时二十五分,江防司令报告:中山兵舰入口。

中山舰的这次调动,事后被蒋介石说成是“共产党阴谋作乱”的举动,于是李之龙的命途多舛了。

在文德楼被捕

广州城有一栋著名的文德楼(在今文德东路),里面住的都是国民政府和军队的重要人物。1926年3月19日深夜,准确地说应该是20日的凌晨,李之龙和妻子潘慧勤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女佣开门后,由海军学校校长欧阳格派来的士兵冲上楼。“你们想干什么?”李之龙喝道。“干什么,奉蒋校长的命令逮捕你!”士兵恶狠狠地说。

次日清晨,广州戒严,城内城外四处军警,黄埔军校里抓捕共产党员,围攻省港罢工委员会,包围汪精卫和苏联顾问的住宅。这便是轰动一时的“中山舰事件”。

一代风云人物——陈炯明

陈炯明(1878—1933),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首领,粤系军阀,中国军事家,参加过辛亥革命。1917年,帮助孙中山打响护法战争,对抗袁世凯。他在帮助孙中山的同时,也与孙中山对立。他在二次革命期间与孙中山意见不合,于1922年炮轰总统府,企图杀害孙中山未成;于是遭到所有效忠孙中山的军队的讨伐,包括蒋介石。1925年,他的残部被李宗仁等的桂系军摧毁,逃到香港,后卒于香港。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颇有建树。主张“联省自治”和平统一中国,因广东现实的困难,反对孙中山不切实际的北伐革命。

【广州·新思潮】

陈炯明1898年考取秀才之后,对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兴趣索然,没有再循着举人、进士的路子一直走下去,在家乡过了几年心满意足的婚姻生活后。1906年离开家乡来到广州,入读政法学堂。

这个时候中国的政治气候已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当时的广州在两任总督陶模和岑春煊的主持下,各项新政面貌一新,新式学校开办得如火如荼,各种新思潮也在涌现。1908年,陈炯明以优等成绩从政法学堂毕业。在广州的两年时间里,陈炯明大开了眼界,接触到各种新思潮,而且结识了已加入同盟会的朱执信,为其后来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

1909年,陈炯明回到家乡创办《海丰自治报》,自任主笔,鼓吹自治才是救中国的惟一良方。这一年,他当选为广东谘议局议员,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在谘议局提出“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议草”,建议设立城镇乡地方自治研究所,专门研究城镇乡自治办法,选通晓法政人员入所研究,推动自治。

为加快成立国会的进程,江苏谘议局发起在上海召开16省“请愿国会代表团茶话会”。当时赴京请愿是一种非常时髦的活动,向政府表达民间的声音。陈炯明作为广东谘议局代表,赴上海参加了大会。议员们提出请愿书,希望能尽快颁布议院法和选举法,但清政府以“我国幅员辽阔,筹备既未完全,国民知识程度又未划一,如一时遽开议院,恐反致纷扰不安,适足为宪政前途之累”为由予以拒绝。

对所谓国会本来就只持观望态度的陈炯明来说,这次大会让他更为失望。他认为,中国政治的积弊太多太深,不是一班座谈之客在国会里高谈阔论就可以解决的。陈炯明泄气地表示:“开国会为无聊之举,不过国家处此无可如何之时,除此别无他法,随波逐流为之耳。”

但上海之行对陈炯明意义非同小可,而且对他此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上海期间与革命党人交往密切,并加入了同盟会。

【革命·同盟会】

秀才出身的陈炯明加入同盟会,似乎是件难以理解的事。他的政治抱负与主张流血革命的同盟会是两条路。事实上,他加入同盟会后,确有革命同志批评过他“对清廷抱有幻想,仕途奔竞”。不过,陈炯明是把革命当作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建设”。他与以孙中山为代表大部分同盟会员“革命至上”的心态大相迥异,不知是否是导致最终二人决裂的一个隐藏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