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历史备课素材(上)
27514700000048

第48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2)

祭典完成,蒋介石回到含青舍,对宋美龄说:“方祭告总理时,闻哀乐之声大作,虽欲强抑悲怀,仍泪满襟臆,体力几不支矣!及瞻仰遗容,哀痛更不能胜。”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的创办

创办黄埔军校,是孙中山革命事业中的重大决策,也是他历经数次挫折和失败后作出的英明抉择。黄埔长洲岛位于广州市区东南20多公里处,是一座山峦起伏、树木丛生、四面环水、方圆6平方公里的美丽小岛。滔滔珠江从它身旁流过。自古以来,它就是一个著名的军事要塞,是由虎门进入广州的门户。清朝末年,还在这里创办了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这两所学校的原址上,创办了“黄埔军校”,它的全称是“陆军军官学校”,后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首创的一所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孙中山想建立一所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学校的愿望已有很久了。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以来的失败教训,深深感到依靠军阀的武装是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同时,列宁领导革命军队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也使他得到很大启发。1921年12月23日第二次护法斗争期间,孙中山在桂林十分赞同地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关于创办军官学校培养革命骨干,以建立革命武装的建议。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后,孙中山下定了建立军校和革命军队的决心。他回到上海就多次与李大钊、林伯渠、陈独秀等共产党领导人商谈,与苏联代表越飞会谈,要求中国共产党和列宁派人帮助。1923年8月,他委派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和共产党代表张太雷等4人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政治、军事。他还亲自勘定黄埔长洲岛做校址,把建校工作抓得很紧。

1924年1月24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广州钟楼召开期间,孙中山正式下令筹办陆军军官学校,指定黄埔岛上旧有的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原址为校舍,成立以蒋介石为委员长,邓演达、王柏龄等7人为委员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他先后聘请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加伦为军事顾问,要求参照苏联红军的制度创建军校。2月上旬,在广州南堤设立军校筹备处。2月21日,蒋介石突然辞职回上海,后返浙江奉化,并发放遣散费,几乎致军校流产。2月23日,孙中山在蒋介石致国民党中央执委会辞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职的函件上批示“不准辞职”。同一天,派廖仲恺代理该委员会委员长,负责筹建军校。

不久,孙中山派许崇智到奉化劝蒋介石回校,蒋介石于4月间才重返广州。5月上旬,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委派廖仲恺为驻校国民党代表,第一期学员500人也全部入校。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发表演说,指出创办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两年前的6月16日,是陈炯明叛变革命的日子,两年后,孙中山选择这个特殊的日子作为军校的开学典礼日,是要人们记住这个沉痛的教训,为建立一支革命的军队而无私奉献、努力奋斗。他在这个著名的开学演说中号召全体师生:“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要“学先烈的行为,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不“贪生畏死”。他还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军校大门上: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军校成立后,孙中山任校总理,并同党代表廖仲恺、校长蒋介石组成校本部。下设机构有政治部、教练部、教授部、管理部、军需部、教育长、入伍生总队。军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为多;还有来自越南、朝鲜、马来亚和泰国的革命青年。

军校的学生在孙中山办校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学习和训练,具备了良好的政治、军事素质。1924年10月,军校师生参加了平定广东商团之乱,首树军威。1925年参加两次东征和南征,先后击溃了陈炯明、申葆藩、邓本殷等反动军阀,从而统一了广东,巩固了革命根据地。1926年又参加北伐战争,连战皆捷,战果辉煌。

孙中山先生非常关心军校的建设和发展。1924年8月31日军校开学两个多月后,孙中山就到军校视察。以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军校“海关楼”小住,检查工作,听取汇报。要求师生严格掌握“政治与军事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方针,特地制定“亲爱精诚”的校训,倡导“团结”、“牺牲”、“奋斗”三大精神。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先生为商讨国是北上之前,特来军校检阅学生的演习,赞许学生“忍苦耐劳,努力奋斗”,还叮嘱师生:“不论是国民党员或是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都应该把鲜血流在一起。”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重,当他获悉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骨干的东征军胜利的消息时,马上电告广州黄埔学校党代表廖仲恺、校长蒋介石和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要爱惜黄埔学生,并对随军东征的学生表示亲切的慰问。当军校领导向学生们宣读孙中山先生发来的电报,宣布军校学生即日开拔返校时,全体学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黄埔军校从1924年5月至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前止,在黄埔长洲岛办了4期,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27年以后又办了3期,1929年底停办。

周恩来就职黄埔军校原委

张申府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创始人之一。1920年12月,他与周恩来等在法国勤工俭学,并受陈独秀的委托,组建巴黎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张申府和刘清扬一起介绍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张申府最早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是中共从事早期军事工作的党员之一。

张申府回忆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在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着手筹建黄埔军校。军校完全是按照苏联红军的原则和制度建立起来的。孙中山请来几名苏联教官作为军事顾问参加军校的筹建工作,他们中间有人讲英语、德语,由我给校长蒋介石当翻译。那时我一面在广东大学教书,一面参加筹建黄埔军校工作。不久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军校招生‘简章’在报上登出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名学生十分踊跃。”

张申府说:“黄埔军校开办后,特别需要政治工作干部,党代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叫我为军校推荐人才,希望能够介绍几个在国外学习、有能力的人。于是‘我开了一份15人的名单给廖仲恺,名单上的第一位就是周恩来’。周恩来当时还在法国留学,我立即写信邀请他速来黄埔军校工作,周回信表示愿意回来。”正是因为张申府的推荐,周恩来受党的委派于1924年11月到黄埔军校担任第三任政治部主任,从此开辟了黄埔军校乃至以后国民革命军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周恩来作为政治部主任,为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创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建立健全政治部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宋桂林指出:周恩来一到任,马上就对原来班子进行整顿,增设组织机构,并从黄埔一期毕业生中选调优秀共产党员任职,以保证政治部工作正常运转。周恩来还“制定了服务细则,明确了政治工作宗旨,规定了各级领导的权力范围和工作职责”。其次,重订政治教育计划,提高政治教育分量,丰富政治教学内容。周恩来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一是确定政治教学课目,制定政治教学计划;二是扩大名人来校作政治演讲的范围和内容,并举办师生政治讨论会;三是组织政治部创办刊物,教唱革命歌曲,营造浓厚的进步的政治氛围。第二,指导建立“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加强和扩大中共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影响。陈答才指出:“周恩来到职后,重视发展中共党团组织。在他的正确指导下,中共在黄埔军校的党组织发展迅速。”第三,把政治教育同实地作战相结合,开展战时政治工作。金冲及认为,周恩来对黄埔学生官兵所进行的战时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包括“要求军队保持严明的纪律”,“向民众展开政治宣传”,“加强民众的组织工作”等。总之,学者们认为:“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中国知名女性——何香凝

何香凝,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

1897年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1902年变卖妆奁资助丈夫留学日本,同年冬相继东渡。1903年春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预科,后转入女子师范学院预科,同年结识孙中山。

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同年9月介绍廖仲恺加入该会。1906年入目白女子大学博物科,1908年改入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毕业后由日返港,随同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举家赴日本。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积极参加讨袁(世凯)和护法运动。1920年起在广东任“出征军人慰劳会”总干事。1924年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改组中国国民党。

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并任妇女部部长、广东省政府委员,主持广东妇女工作,创办“罢工妇女读讲习所”,发起组织“援助海丰农民自卫军筹备会”、“军人家属妇女救护员传习所”、“妇女运动讲习所”、“中国各界妇女联合会”,支援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辞去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职务,进行反蒋斗争。

1935年与宋庆龄等率先响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担任全国各界救国会理事。抗日战争时期,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从事抗日民主运动。“皖南事变”后发表宣言,严斥蒋介石策动内战的阴谋。1947年参与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从事反蒋独裁活动。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二、三届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擅长诗词和国画。有《何香凝诗画集》。于1972年9月逝世。

蒋介石如何当上黄埔军校校长

蒋介石为何能当上黄埔军校校长?学者刘翠英认为,蒋对孙“表现得很忠诚,又学过军事,有一定才能,当时只有30出头,可说年轻有为,因此就得到孙中山的充分信任”。学者虞宝棠指出,蒋介石当上黄埔军校校长,“是多种因素的组合,造成了这一历史的必然”。首先是国民党内缺乏军事人才,其次是蒋介石“毛遂自荐”,要求出使苏俄,从而促使孙中山做出了这一决定。丘挺、郭晓春则指出:“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又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对蒋介石的黄埔治军思想与实践。学者季云飞指出,“蒋介石此时期治军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治军思想,兼容苏俄红军的治军原则”,其主要体现在“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之以主义及政治观念”五个方面。学者韩胜朝认为,蒋介石的治军思想“从客观效果上讲,对军校及军中良好作风的形成,对军队政治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利用他的特殊职位极力推行曾国藩、胡林翼那套封建主义、旧式军阀思想与方法”。

冯玉祥与五原誓师

1926年5月7日,冯玉祥将军怀着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一腔热血,取道外蒙古库伦,历尽千辛万苦,饱尝雨露风霜,到达莫斯科。但就在这个时候,南方的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并大举攻下了湘赣。冯玉祥的部将们看到国内革命风起云涌,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便电促冯玉祥迅速回国主持大计,电文写道:“冯将军接电如面。时下国内形势紧迫,请将军务必于近日急驰归国。”

冯玉祥将军接电后,当即决定动身归国。他于8月7日偕同苏联顾问乌斯马诺夫和中共党员刘伯坚以及部属李兴中、任右民、何其芳、赵亦云、李连海,还有翻译、随行人员等,从莫斯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昼夜兼程,返回祖国。在途中,又遇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于右任,两人联袂一道,出乌不浪口,到达五原。

9月17日上午10时许,国民军举行了中外闻名的誓师大会。会场设在县政府西侧的广场上,由士兵在头一天临时筑起的一个土台,台底7米见方,台顶4米见方,高2米,坐北面南,台北侧有登台通道。参加誓师典礼的官兵有一万多人,分别列队在台的东西南三面。在五原的国民军将领都参加了大会,就坐在台的前方。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于右任、中国共产党党员刘伯坚、苏联顾问乌斯马诺夫、绥远省民政厅长邓鉴山等也出席了大会。五原县县长刘必达,临河设治局长萧振瀛,地方绅士王英亦应邀参加大会。

这一天风和日丽,阳光灿烂,与会的全体官兵队列整齐,军容肃穆。冯玉祥将军身材魁伟,穿着一身普通士兵服装,精神焕发,满面春风,健步登上誓师台,慷慨激昂地陈词演讲。他列举大量事实,揭露和痛斥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卖国求荣的封建军阀统治压榨中国人民的累累罪行。他指出帝国主义利用中国军阀压迫中国人民,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他号召全体官兵响应北伐,并宣布奉行三民主义,实行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他说:“现在我所努力的是遵奉孙中山先生的遗嘱,进行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

将军的演讲,声音洪亮,词义恳切,扣人心弦;忧国忧民、痛恨暴政之情感人至深。将士们人人摩拳擦掌,个个义愤填膺,决心投入北伐,以求中华民族之解放。“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会场。

接着,于右任把一面北伐军旗授给冯玉祥将军。冯将军将大旗高擎在手,迎着会场挥舞起来。顿时,会场上唱起了北伐军军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歌声震荡着整个会场,又从会场传出去飘荡在塞外原野上空。歌声传到黄河,黄河为之咆哮;歌声传到阴山,阴山为之昂首。在一片群情激奋的歌唱声中,大会发出《五原誓师通电宣言》,晓喻中外,传檄天下。

誓师大会后,冯玉祥采纳中共领导人李大钊建议,挥师西进,过宁夏,出陕甘,解西安之围。然后又挥师北上,进北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了伟大的北伐革命。

北伐战争中的外国将军——加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