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试用版
27544300000008

第8章 综述 翻天覆地的30年

学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2.了解中国人民所受的“三座大山”重压,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3.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及其政治代表围绕“两个中国之命运”而展开的斗争,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为中国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指明道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30年间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

2.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的背景、内容与特点。

3.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

4.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从本讲开始,我们进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编的学习。该编主要反映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30年间的历史。这30年,是经历了80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后的30年,是经历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失败之后的30年。中华民族,愈战愈强,愈战愈坚。在历经诸多探索失败之后,中国一部分优秀分子对中国的出路又开始了新的艰辛探索。正是这一时期的探索,使中国近代历史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中国革命进入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30年,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80年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19年之前对中国出路的探索,是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而1919年以后的中国革命,总体上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重压,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第一个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为后来完成第二个历史任务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第一节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翻天覆地的30年中,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它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紧密相连的。那么,中国所处的是怎样的时代和国际环境呢?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作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人民依然是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中国的主权被多国所蚕食,其中英国占主要地位。

1914~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而加剧了。当时,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退居第三,新兴的美国跃居第一,后起的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倒挂的状况。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经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费迪南德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

列宁指出:“两个参战国集团在战争中都在掠夺,都表现出野蛮和无限残暴,谁也丝毫不比对手逊色,但是,为了愚弄无产阶级,为了转移他们对唯一真正的解放战争,即既反对‘自己’国家的也反对‘别人’国家的资产阶级的国内战争的注意力——为了这个崇高的目的,各国资产阶级都在用爱国主义的虚伪言词极力地宣扬为‘自己’国家进行战争的意义,硬说他们竭力战胜对方,并不是为了掠夺和侵占领土,而是为了‘解放’除了自己本国人民以外的所有其他各国人民”。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垮了俄、德、奥匈等帝国,即使是战胜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了。二是俄国的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十月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当欧洲走向衰落的时候,美国、日本作为新兴的世界大国开始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无暇顾及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和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其后,日本的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段祺瑞执政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获得日本的借款,接受了袁世凯在签订“二十一条”时不敢同意的条件,即聘请日本人作北洋政府的军事、政治、财政顾问。日本首相寺内说:在他任期内,“日本对华借款三倍于以前,日本对于中国的权利,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条’”。

2.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爆发的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共产国际成立: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上述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占世界总人口4/5的60多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法西斯侵略者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

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对于法西斯国家的野蛮侵略,世界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互相配合。1942年元旦,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决心互相合作,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苏联红军在同年7月至1943年2月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性的转折。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发动诺曼底战役,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德国法西斯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1945年5月7日、8日,德国代表先后在西方盟军司令部和苏军司令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对于日本的侵略,亚洲各国人民在长时间里进行了英勇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军民是在亚洲大陆上抵抗日本侵略的主力。1944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全面展开攻势作战。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14日,日本政府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同盟国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和大本营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引起了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新情况:第一,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欧洲东部、中南部和亚洲东部、东南部出现了一系列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第三,占世界陆地面积2/3、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民主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殖民地、附属国争得了或正在争取政治上的独立,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着增长,工人运动有新的发展。这表明,国际帝国主义受到明显削弱和多方面牵制,难以形成足够强大的力量来镇压各国人民革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

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美国一手拿着美元,一手拿着原子弹,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这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成为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1946年春,美国等日益加紧反苏、反共、反人民的活动,一些人还鼓吹“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挑起长期的“冷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人过高估计美国的力量,惧怕爆发新的世界战争,主张为了美、苏之间的妥协,被压迫国家的人民应当随之实行国内妥协。毛泽东认为,关于反苏战争的宣传,是美国施放的烟幕。其目的是为了在反苏的名义下向美、苏中间的辽阔地带进行扩张,即为了控制欧洲国家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美、苏之间在一些问题上的是可能妥协的,世界战争的危险必须和必能克服。但是这种妥协并不要求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人民随之实行国内妥协,各国人民仍将按照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斗争。正是按照这种科学分析,当蒋介石集团依仗美国政府作靠山,发动全面战争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并且赢得了胜利。

第二节 “三座大山”的重压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继续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后来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者,就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中国反动势力的政治代表,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一个时期,主要是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史称北洋政府。

1925~1927年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直接的斗争目标的。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开始进行的北伐战争,在人民的支持下,基本上击溃了北洋军阀的主力。

取代北洋政府统治全中国的是国民党控制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半封建性质都没有改变,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外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在华扩张

北洋政府是以外国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的。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它不惜出卖国家政权,从而使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伸展。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是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

蒋介石集团上台之后,即宣言“要联合各国共同对付第三国际”,公开站到了国际帝国主义阵线一边,不过,他们在口头上仍标榜反对帝国主义。1928年6月,南京政府发表“修改”不平等条约宣言,要求与外国列强“重订新约”。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并非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一切特权,如外国在华的租界、租借地和驻兵、内河航行等特权,按照国民党政府同一些国家订立的条约,中国对外国进口货物除原定的值百抽五以外,可增收5%~30%附加税。这对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某些积极作用。但中国并没有真正自主定税的权力,而且中国的海关也仍然由外国人控制,长时期总税务司一直由外国人担任的。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在长时间里并未付诸实行。直到抗日战争后期的1943年,中国政府才与英、美政府订立新约,废除了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英、美在华特权。但是1946年10月签订的中美联合宪警议定书,却又规定在华美军肇事须由美宪警处理,中国警局仅有旁听权而已,从而在实际上把领事裁判权变相恢复了。

外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在华扩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的10年间,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经济命脉。抗战前夕,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即控制了煤产量的55.2%,新法采煤量的77.4%,冶铁工业的95%,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77.1%。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外国银行资产也要比华商银行多1/3.外国资本不仅垄断了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主要的轻工业。

第二阶段: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中心城市,占领了华东、华中、华南的大片地区。中国的这些地区,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独占殖民地。日军所到之处,烧杀、奸淫、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民遭到了极其野蛮的蹂躏。在其占领内,日本侵略者实行了竭泽而渔的政策。他们肆意掠夺中国的资源,残酷的压榨中国人民。在“日满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下,中国东北的经济完全为日本的垄断资本所统治。在关内,中国的民族工业是不允许存在的。武汉失守后,关内被毁工厂占当时的37%。其余的,除少数内迁外,大部为日本侵略者所占夺。他们的方针是使沦陷区成为日本工业的原料基地。如华北煤产量的65%都被运往日本。除直接的掠夺外,他们还通过伪政权的统制机构去掌握物资,关内农业所受的摧残也极为严重,如同在东北一样,日本侵略者在关内不仅大量占夺农田,而且还大批征发伕役。他们不仅大量消耗关内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而且把这些物资大批的运往日本。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

第三阶段: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蒋介石集团之所以敢于发动反人民的战争,没有美国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作为接受美国援助的交换条件,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和协定,使美国在中国享有了种种特权,包括在中国土地上不受限制的倾销商品和投资设厂的特权;在实际上重新恢复的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等。正是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和上述条约或协定的保护下,美国资本迅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大量美国剩余物资如潮水般涌入了中国市场。在中国的进口总值中,1946年从美国进口的商品(除军火外,包括多种轻重工业产品)已占57.16%,中国的出口总值中,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料品如桐油、猪鬃、矿砂等)也达38.71%。美国战后对中国的投资超过了1936年前各国在华投资的总额,占当时各国在华投资总额的80%。国民党政府的“国营”企业和官僚资本的私营企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垄断资本的影响和控制。美国垄断资本和中国垄断资本的控制,把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推向了绝境。

正因为如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1.封建经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优势地位

第一,封建剥削制度是以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把土地出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借以收取地租,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在中国,大部分的土地为地主及旧式富农所占有,只有少部分的土地属于农民。地主以及旧式富农将土地出租给农民,向他们收取苛重的地租,主要是实物地租。据1934年的统计,全国22个省区的实物地租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一般为45%左右,有的地区甚至达5成、6成乃至7成以上。地租剥削不仅侵占了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而且侵占了他们相当一部分的必要劳动。

第二,除地租外,农民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手段往往是超经济的。在新谷登场时,商人压价向农民收购粮食,待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需要粮食是时,他们又把粮价太高了。农民劳动的果实,通过不等价交换,相当一部分又被商人掠走。借贷的利率很高。利息的名目繁多,如“对本利”“九出十三归”、“驴打滚”等。农民不能按期偿付本息时,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房屋乃至子女典卖给地主。

第三,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常常是三位一体的。地主不仅发放高利贷,有的还兼营商业。而商人、高利贷者也往往在获利后去购买土地,使自己成为地主。这个三位一体的结合,压在农民的身上,把他们的血汗差不多榨干了。

第四,政府当局在运用自己的权力维护封建制度的同时,还通过征收苛重的赋税等直接对农民进行掠夺。首先,征收田赋。田赋本身很重,而且还有各种附加税。田赋名义上向地主征收,实际上田赋加重,地租也随之加重,这种负担归根到底还是落在农民身上。其次,征收盐税。农民是盐的主要消费者,也是盐税的主要负担者。再其次,征收各种杂税。1929~1933年,全国农村共有188种不同名目的捐税。1937年,杂税名目达到1756种。最后,强迫农民服劳役和服兵役。

2.封建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是在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下,中国农村的经济日益陷入绝境。从基本的生存状况来看,在正常年景下,农民尚过着吃糠咽菜的生活,遇到天灾人祸,只能用树皮、草根充饥。

二是由于农业生产水平的低下,农村无法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等条件,这就从根本上严重限制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三是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官僚军阀推行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无论在北洋军阀还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广大农村的基层政权是被地主控制的。许多地主充当着各级政府的官吏,而许多政府官吏在搜刮民脂民膏后,又到农村购置大量田产,成为新兴地主。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中国的封建统治愈加黑暗。

正因为如此,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这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三、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中国人民在受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同时,还受到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

1.官僚资本

中国资产阶级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时依附于外国垄断资本的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来形成了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即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联系较少并受它们压迫的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

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买办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控制了全国政权。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官僚资本有三种具体性态,即:官僚所有资本形态,指官僚自己举办和经营的某种企业;官僚使用资本形态,指那些名为“公营”,但实际被官僚所控制的企业;官僚支配资本形态,指那些多方面受着官僚支配、控制的私人企业资本。这三种形态的官僚资本,是相互依存和融通的,而后两种为前一种提供了方便。

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不同,半殖民地中国的官僚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并不是在工业生产发展、一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经过一般垄断而后进入国家垄断的。它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直接利用国家政权,一方面掠夺工农劳动群众及其他小生产者,一方面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兼并民族资本,而直接成为国家垄断资本的。中国官僚资本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军阀、官僚政府建立和加强军事独裁统治的过程。

2.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

第一,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国民党政府通过加入“官股”、改组有关机构等,将原北洋军阀的两大金融支柱即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控制起来。随后,又成立了“国家的”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它们被赋予经理国库、发行兑换券、铸发国币、经募内外公债等项特权。以“四行二局”(二局为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不仅完全主宰了全国的金融业,而且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

发行“法币”,是四大银行完成其金融垄断的有决定意义的步骤。统一币制,本来是必要的。但在长时期内,无限制地发行纸币,一直是国民党政府解决财政危机、发展官僚资本的主要手段。滥发纸币,造成了通货的恶性膨胀和物价的急剧上涨。人民手中持有的货币也一天比一天贬值。到全国解放前夕,物价飞涨已如脱缰的野马,甚至一天之内要上涨多次。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不仅使广大人民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洗劫,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而且为官僚资本家进行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制造黑市以及吞并其他企业等项投机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发行国债,是官僚资本扩张的又一个重要手段。承购内债的,主要是四大银行。内债不是按票面价值发行,而是按5折、6折推销的(如购买100元公债,只需付50元或60元),但还本付息时则按票面额十足计算,而且票面利息一般也在6~8厘之间。这样,承购内债,年利可达3分、4分,即一年可获利30%~40%。本来,内债的发行,就是以捐税作担保的。内债发行的越多,人民的捐税负担也就越重。这就是说,发行内债实际上正是把广大农民主要是农民的财富转化为官僚资本集团财产的一种办法。

第二,官僚垄断集团在垄断金融的同时,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官僚资本实际上是商业投机资本。

外汇和对外贸易,是由他们垄断的。如孔祥熙家族独资经营的祥记商行专门贩卖匹头、煤油、颜料等洋货;宋子文家族经营的华南米业公司享有洋米进口免税、垄断洋米运销的特权。他们借助于国民党政府实行的贸易统制政策和专卖制度,控制了大量商品。他们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收购,又以垄断资本的价格出售,从而获取高额利润。比如,实行专卖制度后,许多以低价购入的专卖品大批落入官僚资本家之手,市场上专卖品极度缺乏,致使这类商品的黑市价格随之猛烈上涨,于是他们又把专卖品变成“转卖品”流入黑市,以黑市价格售出。专卖之利,就这样进入了他们的私囊。

第三,官僚资本集团还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1935年国民党政府成立的资源委员会垄断了全国主要的重工业和矿业。它下属的厂矿一部分是接收的北洋军阀时期的官僚资本控制、支配的以“民营”或“官商合办”形式出现的工业企业,大多是通过兼并民族工业而来的。1937年9月,国民党政府又成立了工矿调整委员会,其任务是:扩大官营工业,并以“适应非常时期生产上的需要”的名义,对于原有或新设之民营厂矿,采用接管或加入股份的办法,“由政府统筹办理或共同经营之”,即兼并民营工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又接收了日伪工厂4411家,其中发还原主或标卖的仅10%,其余绝大部分成了官营企业,或者化“公”为私,成了官僚资本家的私产。新中国成立前夕,官僚资本已经占到整个工业资本的2/3,工业运输业固定资本的80%。它拥有电力的67%,煤炭产量的33%,水泥产量的45%,纱锭设备的40%,织布机设备的60%,糖产量的90%,轮船吨位的45%,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的100%。

总之,官僚主义不是在正常的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而是官僚资产阶级利用超经济的特权,主要在从事金融和商业投机的过程中,在充当外国帝国主义买办的过程中,通过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正因为如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3.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性质

毛泽东指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包含两重性:“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资本,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三座大山”代表的是中国最落后发动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是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占主体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

首先,外国资本的压迫。由于外国资本在中国实行商品倾销并直接投资经营企业,致使中国的市场被它们的廉价商品所充斥,民族工业由于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其产品在市场上很难与之竞争。

其次,官僚资本的排挤。由于官僚资本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占据垄断地位,它们的工业在资金、技术、设备、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民族工业也很难与之抗衡。

再其次,封建生产关系得束缚。由于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仍然受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农村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农村购买力极其微弱,由此也就使得国内市场狭窄,轻工业原料供应不足,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地限制。

最后,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由于反动政府征收苛重的捐税,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更使得经营民族工商业获利困难,而陷入严重危机。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极艰难地生长起来的,它也就具有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1936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加上工场手工业产值占20.5%;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也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加上工场手工业是23%。而在这少量的现代工业中,民族资本经营的又只是非主体部分。民族工业资产净值,1949年时也不过20.08亿元,其力量之微弱,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全国抗日战争前,民族资本中80%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20%。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1949年,在资本主义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只占18.5%,而其中机器的生产只占1.4%,消费资料则占81.5%。中国工业只不过是装配工业(即以外国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商业资本因无强大的国内工业,它所经营的主要是批发外货和买卖原料以供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这类情况,明显地表现出中国民族资本的缺乏独立性。

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差,劳动生产率低。多数工厂没有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为手工业工场。这种情况,使得民族工业的产品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面对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压力,民族资本家力求通过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挣扎图存。这是他们害怕工人觉醒和革命发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正因为民族资本家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相当密切,他们也就不敢提出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治纲领,从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去动员和组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的力量。

上述情况,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有两重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而在另一个时期,就有跟在买办阶级后面,成为它的助手的危险。

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人数不多,经济实力不强,但在政治上有着很大的重要性。他们具有爱国的立场,不少人还掌握着发展生产所需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以这个阶级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出身于这个阶级,或者与这个阶级有比较多的联系。这个阶级在社会上由相当大的影响力。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现代工业,形成了民族市场,同时传播了资产阶级文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为民主革命的一种政治力量。

第三节 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一点,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他们同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因而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首领蒋介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制度,都是不能行之于中国的。他主张:“领导素无政治经验之民族”,“非籍经过较有效能的统治权之行施不可”。而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理论,“认定国家为至高无上之实体,国家得要求国民任何之牺牲”,照此实行,即为“统治最有效能者”。他的党徒大力宣传“一个国家的政治,与其由民主的虚名而陷于腐败、没落,当然不如由一个才干和道德高超的领袖去执行独裁”。他们就是根据这种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实行反革命军事独裁统治,来维护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民族资产阶级是指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联系较少的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在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他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尽管辛亥革命的流产已经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这个方案重新提出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一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人士更大力鼓吹过“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企图在国民党坚持的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主张的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之外,另找一条道路,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有人声称:“中间派的政治路线,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绝不能为少数特权阶级(在今日中国是官僚资本家、买办资本家和大地主)所操纵;在经济上必须发展民主资本主义,奖励民生必需品的扩大再生产,但决不容许官僚买办资本的横行和发展”。这种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对于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现实是一种批判,但在实际上却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为什么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个时期内,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因为当时民主党派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中不少人认为,当时局势是,国民党既不能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共产党也不可能用武力消灭国民党;这样,唯一可能的正确道路,就是实行中间路线,以便把右的拉向偏左一点,把左的拉向偏右一点,从而取得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他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种明确的主张,经历了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探索过程。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纲领。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了工人阶级应当领导民主革命的明确主张。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作了系统的论述。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为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而奋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这一建国方案是最符合中国实际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的最迫切愿望,是中国共产党对政权认识的升华。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尽管在长时期里,上列三种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去作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决定的。

一是帝国主义不允许。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新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对于它们来说,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中国,乃是理想的商品倾销市场、投资场所与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如果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就是在平等的关系上同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这是它们不能容忍的。它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更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它们的竞争对手。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五四以来的情况,仍然是如此。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代表这个阶级要求的中间派,由于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无法动员农民这个最广大的群众;由于不敢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根本不掌握军队。因此,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很大的分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把实现民主政治的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让步这种幻想之上。

三是中国的反动统治者由于自身社会基础的极其狭窄,其统治是十分残暴、同时又是十分虚弱的,它既不能容忍、更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它绝不会对于中间势力关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作出原则性的让步。某些中间党派、中间人士虽然一再声称自己要“以民主的方法争取民主,以合法的手段争取合法地位”,反动统治者还是不断地用暴力对他们施行迫害,直至取缔他们的组织,监视、逮捕以至杀害他们个人。严酷的事实教育了他们,使他们逐步放弃了走中间路线的幻想,而站到了拥护共产党主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地主阶级与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反对。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建立新中国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及其提出的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上。

这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命运主要是地主阶级与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方案之间的决战。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极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指出:“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段话,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揭示了广大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一个历史性的真理。

本章小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进一步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共产党产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锻炼和壮大了自己,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后,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发起的内战,被迫自卫还击,开展了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是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本质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逐步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国人民正是在比较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基本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三座大山 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三条道路

复习思考题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发生和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2.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的原因。

3.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是什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