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着他还对纪泽不停地说着家常话,说着说着就论到了他的前半生,说他这辈子打了许多仗,曾国藩认为打仗是件害人的事,并命令他们家族的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再也不要带兵打仗了。父子俩说着话,显得那么平静幸福,不知不觉来到了一片竹林里。忽然,吹过来一阵大风,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等到被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
他用手指指着桌子上他早已写好的遗嘱。全家人也都围拢来,曾纪泽双手把遗嘱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
“我三十多岁的时候,虽然官位已达极品,但是学业却没有学有所成,自身的德行也没有修养好,到了老年却还在徒伤悲,真是无颜对你们讲诉。今一就是永远分开了,特此立下四条来教导你和兄弟姐妹们。勤奋劳动则可以使你长寿,懒惰使人早衰……这四条是我数十年来的人生心得,你和兄弟们不但要记住它,还要对它付出行动,并把它传于子子孙孙。
这样曾家就可以经久不衰了,代代有才人出了。”
等到曾纪泽念完了,曾国藩努力地把手抬起来,指指自己的胸口,纪泽、纪鸿一齐说:
“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曾国藩的脸上露出一线浅浅的微笑,便溘然长逝了。
他惟一给后代们留下来的就是他的这一封对子孙有着深远影响的遗书,后裔都遵守遗言没有一个带兵打仗的。
曾国藩一生事业成功毫无疑问,养生之道在他看来是最不能少的。如吸烟就被他戒掉了,而对围棋的喜好,直到临时的前一天,还照常“围棋两局”,这种养生之道真让后人值得效防。
4.陶冶性情,一生受用不尽
一个人的性情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处世能力和对事物的兴趣。所以,做到会陶冶性情,一生会受用不尽。曾国藩语录:“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规,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也。”
意思是说:一个人才志的高低,主要根据它的志趣高低来确定的。志向低下的人才安于现状,摆脱不了世俗陋规的束缚,因而会让人觉得越来越卑污。志向远大的人才仰古慕圣先贤,因此会一天一天地高明起来,一个人才志的好坏和高低,也就从此区别开来了。
性情需要修养
曾国藩一生的修身之道方法很多,直到现今还被后人所效仿,他认为养心的另一途径,是“读书养我浩然之气”。
1871年,眼看着曾国藩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作为修养颇有研究极深的他,于是在1月17日写了几句箴言,以便来警示和鞭策自己,要坚持读书不许放松偷懒。箴言是:“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他认为人到晚年就会常常生病,有变故,这是人人都不能幸免的;对于读书,则贵在坚持,而且从读书中还能体味出乐趣。因此,在2月17日,他感到自己病得太厉害而不能支持下去了,睡的时间长了则更会使病情加重,夜间偶探得右肾浮肿,大如鸡卵,这确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他却置至一旁,晚上照旧读书不误。
疾病缠身,这已是难以摆脱的困扰;“前以目疾,用心则愈蒙;近以疝气,用心则愈疼,遂全不敢用心,竟成一废人矣”。但是自己感觉着用药疗还不如读书的好,于是病情就慢慢地减轻了许多。
同年的秋冬季,曾国藩的病情更加严重。“脚越来越肿得厉害了,经常穿着袜子,肿得已经不能见人了,肿得肥大而且很硬,就要快肿过膝以上的部位了。大概是因为写文章写得太多,看生辟的书看得太多了,一下子用心用得太过了,损坏了血液的流通,导致通气不能正常运作,原因就在此。所以,再也不做文章了,不再看生辟的文章了。”他在日记中是这样写的。
像曾国藩这样读书的人很多,可是能像他这样在读书的过程中还深有体会地写出自己感悟的人,在读书中寻找着儿乐趣的人,以此来陶冶自己性情的人在当今的生活中确实很少见。
性情的高低反应着一个人的思想修为的深与浅;不但在社会上还是在官场上一个人的性情关乎着他的地位和身价;所以,自身的修养不但要注重身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重自身的性格和情操上的修养,才能够立足于社会,占有不败之地。
修养好受用一生
曾国藩曾经多次强调利用读书对养生的作用,他常常这样说:“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
有一次曾国藩旧病复发,那时的曾国藩已是风中残烛了,到达了底气不足的地步。一天,曾国藩的肝病因风复发,右脚有麻木的感觉,过了好多天才痊愈了。
就在此的一天前,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路过金陵这一带,曾国藩要出城去迎接他。就在他出发之前还在看《二程全书》,就在迎接途中,他都还在背诵《四书》,忽然手指着戈什哈,好像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却说不出话来。身体差到这样的地步,他还是坚持着每天都要阅读《二程全书》。
曾国藩不仅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在读后,他还接连不断地在日记中发出感慨:“近几年来每当做诗文的时候,就觉得心中隐隐约约地、恍恍惚惚地,不能自我控制了。所以,头晕、眼睛疼痛、肝病等症状都是由于心肝中血太虚弱所导致的。既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应尽了医治的职责。苟活于人世间,只是感觉惭愧不已!”还写道:“我的精神开始散漫已经很久,凡是遇见了应该了结的事久久未能完成。应该整理的事情也都未能检查并做好。一切事项都感觉如败叶满山,全都没有一个归宿。”曾国藩已经感觉到了自己在人世间存活的日子没有多久了,便想抓住人生的这最后一段时间来做自己最喜欢的、最没能完成的事——读书。他每天坚持读《二程全书》,就是希望在修身养性中来陶冶自己的性情,这也算是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交待,也是一个好的结束。
他不仅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而且对家人也是同样,特别是他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的体质都比较差。所以曾国藩,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因政在外都会劝他们多去读,在读的过程中还要有所体会。曾国藩曾多次劝儿子们去研究并研磨柳公权和颜真卿的字,其实中希望他们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有关他们那些字里行间中的墨气和骨气,借此来达到自身修养的提高的目的。有时候曾国藩还希望他们能够在吟诗作字上来陶冶自己的性情,学习陶渊明潇洒的胸襟,冲淡之味;变向地以文化的力量,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陶冶性情,一生受用不尽的目的。
曾国藩的这一养生之道贵在坚持,是对人性情的一种陶冶,只要能够像曾国藩那样每天都坚持读书,并达到有陶冶效果的,那么你这一生将会受益无穷。
5.养生与养学兼营并进
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是不行的,心理也要健康,只有这样才有足够干大事的资本。伟大的养生专家曾国藩曾这样说过:“养生之法,约有五件事:一是睡觉吃饭有定规;二是制止忿怒;三是节制欲望;四是每夜临睡洗脚;五是每日两顿饭后,各走三千步。”意思也就是要起居饮食,既有规律,又要有定律;爱运动与节制少怒,便是养生与养学的根本。所以,养学与养生兼营并进,才能够达到人生的一种最佳境界,事业也会随之上升。
修养更要注重养生
曾国藩提倡“少食多动”,其意义在于对身体所求得的健康,用现代语言来说他这一养生法则就是生理上的一种的修养。曾国藩重视“少食”,少于注重“多动”。
在他的日记中所说的“每日两顿饭后,各走三千步”,就是多运动的最好的证明。而他所谓的“每夜临睡洗脚”,主要是保持身体的清洁,用生物科学来讲:促进血液的循环,增加足部的运动,也和“多动”有关,是养生中的关键所在。
曾国藩还常常练习射箭运动,因为这项运动对于养生有一定的帮助,这也足够证明他重视运动的养生理论。他在寄给曾国潢、曾国葆两位弟弟的信中说:“我看家里后辈们身体都很虚弱……所以,特此我总结出了以下这六件事来告诫儿辈们:一是饭后千步,二是将睡洗脚,三是胸中无恼怒,四是经常定时静坐,五是经常定时练习射箭(射箭足以练习威仪,增强筋骨,子弟应当多练习),六是早上的时候吃一碗白饭,不要吃菜。这些都是从老人那里听来的,多次试验效果确佳。”
曾国藩节制恼怒这一养生习性,从他的“八本”篇中不难看出其梗概。曾国藩写给沈葆桢的信曾说:“世界上事情变化无穷,保护好身体是非常有用的,用此可以承担艰难的重任,千万不要因为积太多的郁闷而损耗身体健康,损了身体的天然之气。我也因为郁闷而闭塞了好多年,胸怀太过于狭窄了,我要以自我针砭来共针砭。”他宽大的胸怀也一直影响着别人。
在回复毛寄云的信中又说:“近几年来家中的骨肉和至亲们接连着死去,因此,我的精力衰退,这样一来也只能强迫自己来排解心中的抑郁,感觉一下子就好像托付给了庄子、刘伶等人那里了,顿觉很轻松。”而这里曾国藩所说的这些其实都是自身精神的一种寄托,更是一种自我排解、自我解脱的功夫。
这在魏晋士大夫中确实成为一种风气。当时就有超然旷达,漠视礼法之竹林名士,他们常常聚于竹林、饮酒放歌;更有甚者,阮籍在听说母亲去世时,不是失声痛哭,而是痛饮一场;稽康更是狂放不羁,时而在众人面前指责汤、武,时而批评周、孔。阮咸虽然风流才俊,却曾与群猪共饮;刘伶嗜酒如命,整日酒不离身,时常都是神志不清,因此便有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之说。曾国藩常常借鉴他们的情趣,以求得对自身的解脱,进而达到养生的另一种修养。
曾国藩的养生之道多对“眠食”二字研究之深;除接受祖父教训以外,平时也会多观察并效防,这也算是自己独特的经验。曾国藩的《日记》上说:“我少年读书时,看见父亲在日落之后,上灯以前,小睡片刻,夜里则精神百倍。我近日也想效法。日落后,在竹床上小睡,上灯以后处理事务,果然觉得清爽。我对于起居饮食,按时按点,各有常度,一一都是效法我祖父、父亲所做的,希望不败坏家风。”
对于自身的修养不但要注重身心的提升和培养,一个人对身体的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先保证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才能够再进入下一步的修养。
养生还要养学
学习就是学以致用,何为致用,就是在学的过程中还要的练习,多方面的研究和试用,才能从中学习先辈们总结出来的精华。所以,在养生方面更是如此,像曾国藩所倡导的不但要一方面的养生还要养学,做到兼营并进。
曾国藩在读了孟子的书之后,对他的“善养吾浩然之气”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他认为:
品性是一个培养的过程,想要成大事的人都非常注意品性的锤炼,以此来确保成功的基石,所以做大事必须要有豁达光明之胸。
曾国藩曾经这样说道:“从古到今,一些圣人贤德之士、豪杰们和文人才士,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那种豁达的胸襟和光明磊落的品质都很相似。我们这一辈虽说处理军务之事,都处在功名利的官场中,但是更应该时时刻刻勤奋劳动,就像农民们为了谷穗而去努力,好比当铺为了利益而去当。除了整理事情之处,就应该对万象有着冲融之气,两者同时运用。也就是说,辛勤劳动时应该保有一颗恬淡之心,此时才最有意味。作文写字时心情稍微放松些,便会感觉比较安恬些,如果在平日都不能坚持的忍耐下去,不能平静下来,就会生病。常常写字可以验证你的精力是否专注,以后就将此作为养学之道。”
同时这也是曾国藩在自醒,看到这段话。感觉曾国藩给人一种饱经沧桑、聪明睿智的老人模样的想像,断时让人有大彻大悟之感。曾国藩在这一方面达到了养学这一修养的规则。
曾国藩对儒家、道家、佛家都有所研究,他从中总结出了自己的心得:只要将世间一切荣誉都放得下来,心中不再有任何杂念,保持着宏达开明的心怀,那么自己的一生也就会过得自由自在极了。曾国藩在与胡林翼写信一起讨论《庄子》时,曾国藩最欣赏的就是庄子的那种平淡、超凡脱俗、旷达的人生理念。曾国藩对此很感兴趣,常常学习他们,在养生的同时还有忘记养学,他对孔子、孟子安贫乐道的精神,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等的观物闲吟志趣都很憧憬,只是恨自己“少壮不努力”,落得现在“老年常悔惧”。
在众多文化和诸家的思想当中,曾国藩对怎样达到圣贤的境界又做了较深的研究;这主要从曾国藩在给胡林翼的信中体现出来,极赞孟子养气说和庄子的逍遥说,从中可见他在修养方面做出的努力还特别注重养学。
修身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养浩然之气;而成大事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做一个心胸豁达的大丈夫。众观当今许多成功的人士,从李嘉诚到柳传志,从曾宪梓到荣毅仁,他们无不虚怀若谷。但一个豁达的心胸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不断的自我修养与练习并实践而达到的,这需要我们像曾国藩那样在养生的同时还要学会养学,才会有那么成功的佳绩。
6.“静”字功夫要紧
一个人的心境虚空宁静,可以明天地,也可以明万物;一个人若把自己的心看好了,对事物也就会看得更远,对问题也就了解透彻了。曾国藩认为,做人要时刻保持冷静的态度而本性不能乱,必须在平时修身养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思培养清晰敏捷的头脑,即使面对重大的困难也要毫不畏惧。
曾国藩还这样写道:“吾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语言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进步功夫。”既是以此来勉励自己,也是从“静”字上下功夫来磨炼自己的恒心和毅力。
“静”养生的根本
“静”在曾国藩看来它就是修身之宝。对身体的修养如果不安静的话,就会产生危险,曾国藩就是这么认为的。
潜玩静思得至理,无厌无躁解至难。
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静”字功夫要紧。不但曾国藩这样认为,还有像大程夫子成为三代后的圣人,也说“静”字功夫足;王阳明亦是“静”有功夫,所以他能对功名不动心。如果不本着一颗平静的心态,处事对人的技巧都是表面现象,特别是对自身的修养也是不利的。这就说明“静”是足够使心清净的根本智慧。清净心是指仁爱心和平等心的回收系统,更是一切智慧的运载工具;其实古人所讲“求放心”,它的意思就是变向地收回因因太过放任自己而失去了人类良知的一个做法;而他们所丢失的这些就是仁爱心和平等心。以求得在复杂纷繁的事务中排除一切外在事物的纷扰和困惑,从而达到专于一意,守于一心;其实只要我们能够做到遵道而直行,确保身心时时刻刻都安静,即心无杂念;没有一刻感到不顺利不舒服的时候,就达到“静”的妙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