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胡雪岩智慧经典全集
27618100000032

第32章 曾国藩——处世之要(11)

众观世界,从远大的理想和放眼远观大处;曾国藩是这么认为的,无论外界如何干扰,“能够稳居高位者,都是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和懂得处理事情两者为要职的。”这也是“静”字诀要恪守的要略。

在“静”字这个修身养性的方法上,曾国藩则主张从四种不同的方法中寻找途径,不断地达到“静”由外及内心的深入。这四种方法分别是:二程的方法、子思法、孔孟曾颜法、陶白苏陆法。能够举一反三从而得智慧,这种方法曾国藩称其为“澄静”。从天人关系出发,以心体为宇宙,直至领悟到生命的本质从而得智慧的方法被其称为“清静”。从追述前贤入手,对照反省,仔细阅读从中获取精华,静养气质而得智慧,这种方法可称“明静”。回归于自然,淡泊于名利,暂缓为平凡人,放松心身,参悟大道,领悟真谛,这种方法可称“恬静”,也可称“闲静”。

曾国藩对于“静”这一说,不但只说还以身作则,以自身来作实践;不管是处理还是待人接物都不能太过于冲动,首先都要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平静下来才能把事情处理得更加合理;做到如此,不知不觉的自身的修养也会有所提高了。

修养之最——静

宁静致远,首先要自己安静下来才是修身的第一步。心中不安静怎么可能去养性,因为基础就没有。修道的精髓也就是在“静”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曾国藩虽然常政事缠身,但也不乏吟咏作对的闲情逸致和游山玩水的浪漫情趣。他为家乡铜梁山稍息亭题楹联:“稍停肩,到此已登峰造极;息重担,远眺则放眼开怀。”意思是在劝说别人停下来休息片刻,卸下肩上的负担;而自己则终生未能停下来、卸下肩上的负担。

还有赠樾亭一廻联:“水宽山远烟霞,天淡云闲今古同。”赠吴萃畲联:“梦泛扁舟镜湖月;身骑瘦马剑关云。”赠子苏联:“纵酒长鲸渴吞海,草书瘦梦饱经霜。”这些超凡脱俗且具洒脱风格的对联仔细想来都是在反映着曾国藩虽入世却没有忘出世,真诚实为可贵,达到了“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境界。

静坐反思,收敛生气。

曾国藩认为人不可能总是处于感觉不通达了,不能自立了,感觉不再安稳舒适了的时候才去考虑着一切从平浪安静处发求自身的安全和平安。

人生到处存在选择。曾国藩在养生方面,除了借围棋、散步、静坐以及阅读、写字、游历等外在的一些调养精神的看得见的条件以外,还有一套自我调解身心的好方法,那就是“静”。而且不管身在何处,不论什么场合,曾国藩一样都做得很好。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的个性以严谨为主,但他有时候也是很幽默滑稽有趣的;但是他的这种性格与自修养中以“静”为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鸿章在《庚子西狩丛谈》中谈到曾国藩的日常生活时说:“在营中,我大帅(曾国藩)要我辈大家一同吃饭,饭罢即围坐高谈阔论。他老人家又最爱讲笑话,常常惹得大家笑痛肚皮,而他自己却偏偏一点也不笑,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只管安然无恙地坐着。”

李鸿章的描述,生动有趣,更能说明曾国藩讲笑话的技巧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另外,欧阳兆熊在《水窗春呓》中还记载着曾国藩的一则笑话:“某家家规,无论老少妇女,都必须纺纱至二更后始寝,新妇来时,亦不能例外。一夕,新郎转辗床头,不能入寝,一声呼其母曰:纺纱车声音嘈杂,令人不能安眠,请速将尔媳车子打碎好了。其父在隔室闻之,亦大声呼曰:如果要打碎,连你自己那个车子也打碎,我亦睡不着也。”

说这个笑话是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府“就地取材,现身说法”时所作的。为了养生修身养性时刻都在保持一颗“静”的心态。

“静”是一种心的修养,也就是说适时地保持幽默,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乐观地面对人生,更有助于自己和身边人际关系的促进和融洽。就像曾国藩以上的这种做法,有时候还会给下属神秘的感觉;时刻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一切杂念也将会随之烟消云散。这样才能真正融入“静”的境界。

7.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此外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曾国藩于同治四年九月初一日《谕纪泽》时记。尽其在我:怡我精神,啬我精气;听其在天:至于得失祸福,不生妄想,不加计较。又云“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此皆养生要言也。

经过曾国藩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这一“尽其在我,听其在天”的养生之道对身我本身的修养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有着很大的挑战性。

养生在于本身

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尽自己最天的努力去做,养生更是如此。他认为养生之道约有五事。

56岁的曾国藩已到晚年之时,他本着自己对养生之道的实践和运用,常常提醒家人也要那样做;他还把自己的一些养生心得写成书信的形式时常劝说家人坚持着去做。在家弟的书信中还不忘写道:“养生的方法大约有这五件事情:第一就是睡觉前吃饭要有规律,第二就是不要常生气,第三就是保持礼节和欲望,第四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要洗脚,第五就是每天早上和晚上饭后都要各走三千步。饭后三千步近来都在试着坚持,对此我将永不间断。”

以此来告诫家人也要注意自身的修养。

曾国藩的这些养生之道都经过了他的验证;首先他多次强调养生要在“眠、食”这两个字上多下功夫。这不仅体现了他接受其先祖的教训,也还有他自己的经验。如他在同治二年(1863)四月初八日记中说:“余少时读书,见先君子于日入之后、灯上之前小睡片刻,夜即精神百倍。余近日亦思法之,日入后于竹床小睡,灯后治事,果觉清爽。余于起居饮食按时按刻,各有常度,一一皆法吾祖、吾父之所为,庶冀不坠家风。”

曾国藩在饮食方面,以现今的科学观点来说是缺乏科学的。曾国藩在吃的方面是不太注意的;不防来算一算,以道光20年12月的前10天来算的话,曾国藩在外做客有7次,在家陪客吃饭有一次,差不多每天吃一餐客饭,肉食吃得自然过多。但他多喜杯中之物,日记中也常有作客索酒喝的记载。行军打仗也是如此,打一胜仗就要喜庆数天。他对满意的席面,在日记里也只不过是写道“甚丰”二字,他是以一桌菜上的鸡肉鱼的数里来评价的。

自古流传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与曾国藩的“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是同一个道理。吃过饭后散步,更有利于消化、有助于血液循环。曾国藩对儿子纪泽说:“每天饭后行走数千余步,是养生的第一秘诀”。他还特别规定儿子,在家吃完每顿饭之后一定要到唐家铺走一趟,或者在黄金堂澄叔(曾国潢)家走一趟,来来回回大约三千步。他说:“如果你能坚持走三个月,一定收效甚大。”

为了养身他还向冯树堂学了静坐之法;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曾国藩的静坐并没有达到静的境界,仍有杂念,只不过是形静而神未静。这种情况也正如他所说的:“静坐之法,养气之方,都只能知,不能行。”道光二十四年的正月初一,他就在日记中载:“是日为车夫忿怒两次。”官场上那么多刺激他的东西,他不可能像冯树堂那样静静地坐在那里去领悟“静”

的境界到底有多深,他的这一做法只不过是以“尽其在我”的心态来修养自身罢了。

一个人的修养从平时的处事待人中就可以完全地表现出来,完全影响着个人;修养不是只说说就可以的,也不只是去应付一下就通过的;它是既是品德上的实践,也是对个人思想的升华。自身的修养高与低关键就看本身。只要努力地用心去做,那么修养也就会慢慢地提高了。

尽我所能,听其在天

曾国藩在他一生中的养生之中道中,算是勤垦耕耘,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特别是在医学上,他还有一个独特秘方,就是“听其在天”,同样给我们留下了难能可贵的启示。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是一个不凡的人物,关于他还有一个传说“蟒蛇投胎”;他从小就有一身皮肤病,也是出自这个原因之说。据他的仆人之说:曾国藩每到晚上就会现出原形,整个晚上不睡觉,躲在被子里还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是在脱皮……其实不然,都是迷信传说,其实是曾国藩他有一身的癣病,晚上会毒气发作,以致全身骚痒,故有以上说法。

1846年秋,曾国藩突然全身发热发烧,癣疾很极其严重,给他看病的医生疑是梅花疮的毒气发作,而他却不愿意服用药性过于猛烈的药剂。他的好友吴竹如给他提供一方:每天服食槐一碗,但是药效还是不大。直至1847年,皮癣病更是厉害,全身都有。以致于“整日整夜地坐卧不安,不停地爬骚。”时日已久,无药可治,他冒着“听其在天”的危险,置之不理,结果反而渐渐好转。因此,他还悟出一个养生道理:“这点皮肤病,还没有到能断送人命的那种程度,千万不可以因此而妄自除其根本;命令不去吃药,并禁止不敷药。不久便会自己就会痊愈。”

年过50后的曾国藩,眼睛出了问题,我们从他的《日记》中可经常读到“眼蒙”的字眼。这对他读书、写作和办公务带来了很大的不利。为了治疗眼病,他曾使用过很多单方,从他的一些日记中我们不能看得出来:1860二月曾国藩写道:近来总感觉眼前灰蒙蒙的,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还常常有昏溃的征兆,对此也只有安静地坐着,别无它法。

曾国藩对此做出的举动却是,一心一意地审阅历薄到深夜,皇天明鉴,神灵宠爱;双眼沫日浴月,慢慢地因内心的安静而俞来俞明,因为敬它而变得更明亮了。

曾国藩还说养眼的方法,也就是早上起来洗过脸之后,用水浸泡眼睛;后来,丁雨劝说曾国藩不要再多看书,也不要再写字了,公牍也不要再审批了,这样才能保证左眼再看不到。

由此可知曾国藩在治眼病上做过很大的努力和研究,土方、偏方都用,更多的是用气功,“不药”二字也在此完全体现;只是尽自己的努力去保护却从来不用药,只是顺其自然,后来眼病也有所缓解。于是“听其在天”这一养生之道延用至今。

有些事情不是你努力了就一定能够做得到;像病魔缠身,人的生老病死,倒不如暂时的先放一放,顺其自然,也会有奇迹发生。曾国藩就是这样做的,“无计可施”的时候就“听天由命”;不过还确实有效,从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曾国藩这一“尽其在天”的养生之道确实有益。

8.崇俭可久,养心养性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告诉我们在持家的时候崇俭是长久之技,“勤俭自惕,谦慎接物”意是告诫孩子们不可比吃比穿,“尔诸事宜从简省处着想”;“崇俭可久,养心养性”是曾国藩极为推崇的家庭养生之道;从生活中节俭的同时也是对养心养性的一大举措,“崇俭”乃居家长久之计。

俭以养德

曾国藩十分崇尚节俭,以此达到养德的目的,首先他就从自我开始。他养成的这一习惯也与他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曾国藩出身家庭比较贫寒,不仅因此对自身要求极为严格;他还深知“富不过三代”的道理,所以在穿着方面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严格,而且在日常饮食上也是一样。

穿着方面,他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超过三百两的银子,而且有的时候,做了一任衣服之后,十几年甚至三十多年还在穿用。据记载,他有一条裤子穿了三十年,都没有换过,都是在办事的时候才穿上,平时都是放在那里不穿,直到临死之前,拿出来穿的时候还是跟新的一样。而且他穿的鞋也都是妻子自己做的。

虽然身为将相的曾国藩,可谓是家财万贯;但是他从来都不是挥霍无度,特别地奉拜节俭,这与他的出身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曾国藩对一切都是“从简”。特别是在饮食上更是简单,曾国藩还有一个“美名”——一品宰相。这个称号是有一定的根据的。每天每顿饭菜也就只有一盘蔬菜,其它的绝对不再多添加一份。

还有一次,更让现在的我们不可思议的是:曾国藩在吃饭的时候,他看到饭碗里面有一一个带着壳的谷物,侍从看到时,就说再给他去盛一碗,没想到却被他拒绝了;他并没有骂他们,也没有掀饭桌子,而是把碗里带壳的谷粒夹出来,并没有扔掉,却出人意料地把壳磕开,然后把里面的谷仁给吃掉了。可以说曾国藩这个农家子弟,对于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理解得非常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