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趣话
27650800000029

第29章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心理描写的复杂性

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冬季,寒潮夹着冽风冷雨,无情地席卷着神州大地,山阴(今浙江绍兴)远郊一个荒芜而又偏僻的小村庄也未能幸免于难。在这个横卧的荒芜而又偏僻的小村庄里,有位孤苦无援的枯瘦老人,正在凄风苦雨的寒潮中度日如年地生活着。他,就是年已68岁的爱国诗人陆游。

呼啸的寒风猛吹着窗纸,飒飒作响;无情的雨点敲打着屋瓦,冬冬有声。这飒飒的风雨之声,犹如千军万马奔驰而过。陆游瑟缩着身子躺在冰冷的木床上,他的四肢尽管已经冻得几乎发僵,然而听到这犹如千军万马奔驰而过的风雨之声,却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第二天,天刚破晓,风雨之声渐渐停止,他便强打精神,用力支撑着瘦弱的身子,展纸握笔,将风雨之夜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梦,写成一首题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七绝: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从这首七绝的内容来看,诗人在年迈体弱而又孤独无援、寒风劲吹而又夹着无情苦雨的恶劣环境中,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自己力主恢复中原,却屡遭秦桧忌恨的辛酸往事;又想到29岁时,前往临安参加进士考试的坎坷经历:当时,主考官把他列为第一名,然而秦桧却指使爪牙将他的名字抹去,遂将自己的孙子由第二名改为第一名,致使他名落孙山,幸亏第二年秦桧死去,他才得以做官;一弛还想到,人到46岁之后,赴四川、陕西一带任职时,曾亲临抗金前线,在王炎的带领下与金人浴血奋战,然而妥协派认为王炎的行.动已成为他们同金人妥协的绊脚石,于是将王炎调回临安,诗人也随之调往成都等地任地方官;他更想到,65岁那年担任吏官期间,上书光宗皇帝,要求出兵北伐,终于被解除职务,使他离开了官场。

然而,这些遭遇不仅没有使他意志衰沉,而且恰恰相反,不幸的遭遇使他变得更加坚强起来。虽然在冽风淫雨的逆境之中“僵卧孤村”,然而抗金报国的坚定信念绝不“自哀”。尽管南宋小朝廷任用投降派,终日在“朱门沉沉按歌舞”中醉心于“厩马肥死弓断弦”的苟且偷安局面.他却要在这风急雨大的寒冷之夜,“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还在想着,一个“思”字,将诗人的爱国报国之心跃然纸上;“轮台”,在现在新疆轮台县境内,本是汉朝全盛时期的疆域,至于偏安江南的南宋,轮台已不是它的实际边疆,可诗人却希望以奔赴轮台戍守边疆的实际行动,来了结他那为国尽忠的夙愿。这时,风更大,雨更急。诗人听着窗外的风雨之声,想着,想着,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之中。梦乡中,数以万计的骑兵,在诗人的率领之下,踏过冰河,势如破竹地冲向敌阵,为收复失地英勇杀敌,终于实现了他在梦乡中抗金报国的宏伟心愿。在11月4日的凄风苦雨之夜,陆游不论是躺在床上所思,还是在梦中所见,均表现了一腔爱国之情。这种爱国之情,无不让人敬佩万分。

由此观之,写诗作文,除了通过肖像、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以外,有时还要通过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即通过人物的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心理状态亦或梦境见闻进行描写,这种描写称之为心理描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所谓的诗人老而不衰的英雄气概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就是通过心理描写加以表现的。

成功的心理描写,有助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思想、情绪或感受。在《万首唐人绝句》一书中,有首题为《夜雨寄内》的诗歌,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后来这首诗题改成了《夜雨寄北》,诗的内容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政治生涯中,李商隐因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受人排挤而潦倒终身,一度流落外地。这次诗人只身从长安来到四川巴山一带,闲居了很长时间却难以回去。然而诗人思念妻子的心情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那是深秋季节的一个夜晚,窗外绵绵秋雨下个不停,诗人伴着孤灯,又一次捧出妻子的来信品味着。当诗人看到爱妻在信中问他何时才能回到长安时,他的心潮不禁像秋池的雨水一样翻滚不已。他仿佛暗暗回答:“要间我的归期吗?哪有明确的时间呢?因为排挤我的奸债之人不允许我重返长安呵!”然而,诗人思念爱妻的感情是永远不会泯灭的,渴望重返长安的心情亦是永存的。所以,坐在孤灯之下伴着孤影的诗人,产生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美好幻想。在唐代,人们夜晚用蜡烛照明,点得久了,会结成灯花,光线就会变暗,这时候,若用剪子将灯花剪去,烛光就会立即变得明亮起来,称之为“剪烛”。“何当共剪西窗烛”,是说什么时候实现了团聚的机会,夫妻二人将一次又一次地剪去结成的烛花,恩恩爱爱地谈个通宵。先谈身在巴山面对秋雨孤灯细品爱妻书信中的情思,再谈身在异乡思归团聚的无限痴情;又谈巴山夜雨的凄清处境;更谈有家难归的万缕苦楚。诗人深深知道这种“共剪西窗烛”的日子很可能遥遥无期,然而为了安慰妻子的思念之心,也是为了倾吐自己的思念爱妻之意,必须将心中渴望已久的团聚幻想告知妻子。诗人想到这里,随即展纸命笔,将思念妻子的情怀变为一首七绝。写完之后,他吟诵了起来:“君间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吟诵之后,他的思绪似乎一下子飞到了长安,见到了他的爱妻。自从这首七绝问世之后,就被千百万读者争相传诵,一些评论家把这首七绝评为“语浅情浓”的佳诗,而这首“语浅情浓”的佳诗,正是通过心理描写完成的,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心理描写,要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只有将这种前后变化的思想过程细腻地写出来,才能将丰满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辛弃疾受到投降派的打击与排挤,不受重用,只好回到江西省信州(今上饶市)家中闲居。一天,他到博山游览,在博山壁上写下题为《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描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比较细腻地再现了辛弃疾两个年龄阶段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上闽写他春风得意的少年时代,没有经过人生旅途的重大挫折,内心深处并不知道愁苦是什么滋味,所能知道的是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爱上层楼”,登高远眺,尽阅自然界里欣欣向荣的大好春色。然而,为了填写词篇,不得不模仿那些无病呻吟的词人骚客,无愁也要挤出“愁”字来。这是作者对自己少年时代纯真感情的真实回忆。词的下闽,写他随归南宋30年来,由于饱受投降派的排挤与打击,因此纵有抗金救国的一腔热血,也无处施展,无处抛洒。到头来,只好“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鹤鸽天》)了。意思是,作者当年撰写的有关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对策文章,不但没有受到南宋朝廷的应有重视,反而受到投降派的无端迫害,只好回家闲居。如今,只能用那些文章跟邻居换取如何种树的书籍了。面对此情此境,有关抗金救国的良策,向谁诉说?又有谁肯采纳呢?这些难以施展报国之志的“愁滋味”,如今才算真正体味到。在这种无处诉说、也无法诉说的情况下,辛弃疾只好将愁苦深深埋藏在心中,扯个无关紧要的话题,“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意思是说,秋天的天气渐渐变凉了,该是多么好的季节呵。作者巧妙地运用心理描写,倾诉了两个时代的感情变化:少年时代,无愁偏偏“强说愁”;人到中年之后,真正有了满腔忧愁却要“欲说还休”了。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过程,入木三分地揭示了隐藏在作者肺腑深处的心理矛盾与无限痛苦。这样一来,一位虽有抗金壮志却无法施展的爱国者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矗立在读者面前。

成功的心理描写,要善于反映激烈的思想斗争,这种激烈的思想斗争甲往往支配着人物的言与行。生活中,常常遇到这些情况:有的人往往一念之差做错了事,甚至犯了法,这一念之差的“念”字,就蕴含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有的人面对领导分配的各种工作,交给的各种任务,毫无怨言地接受下来,然而事隔不久,似乎悟出了什么,又匆匆找领导讨价还价,这个“悟”字,同样蕴含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助人为乐方面,何尝没有激烈的思想斗争呢?问题在于,你善不善于将这种思想斗争在作文中描述出来。如果能够活灵活现地描述出来,那么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会被你表现得更加丰富多采。正如有个学生雨中遇到一位老奶奶跌倒之后,在作文中所写的那样:“这时,我的脑海中,仿佛有两个小孩吵架。第一个小孩说:

‘你应该跑过去,扶起那位老奶奶,让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在你身上闪闪发光。’第二个小孩也开了口:‘你扶老大娘,她的家人会不会赖你将她推倒在地,造成吃不了兜着走的严重后果。’第一个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脚正不怕鞋歪;心里没有病,不怕鬼敲门。你应该去扶起那位老奶奶,千万不能够因噎废食呵!’我被第一个小孩说服了,于是不顾一切跑过去扶起了老奶奶。老奶奶直夸我比她的亲孙女还亲三分呢……”这篇题为《雨中》的记叙文,因为在心理活动中成功地写出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所以受到了老师的好评。由此观之,如果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能够抓住心理描写,写出激烈的思想斗争或心理矛盾冲突,就容易把文章写得成功;如果身在考场作文,遇到适合运用心理描写的记叙文,能够恰如其分地写出人物的心理矛盾冲突或者激烈的思想斗争,那么也是使文章获得成功的重要秘诀之一。因为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斗争或心理矛盾冲突,不仅容易淋漓尽致地再现人物内心世界,而且会使内容充实,闪闪生辉。1994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为《尝试》。有位湖南女性考生写了一篇以走上街头擦皮鞋为内容的佳文,这篇佳文的内容如下:

又来了!一双脚!

我把头勾得低低的,相信自己的脸一定成了红红的“大苹果”,我捡起布、油刷,开始擦鞋。

……我正在尝试呀!……“试试”闻脚的臭气,“尝尝”做人的艰辛。

如今呀,可兴“下海”了,没听说过吗?某厅级干部晚上摆馄饨摊,某大学教授不上课就经营他的大饭店……这样的事可多哩!表姐上星期向我授了一段“下海经”,她说她晚上到“卡拉OK”去唱歌,一支三元,一晚上可唱十支歌,赚得三张大团结,我听了心里痒痒的,可转念一想,不行,中学生不能进舞厅,于是,我就想到了给人“擦鞋”这个第二职业,怎么样,给它讨个说法,就是过过“下海”的瘾,尝试尝试嘛!吃不上海鲜,也就尝尝小鱼虾吧。

擦鞋摊摆好了,两把刷子,一块布,一瓶“多黑亮”油膏,一张凳,一个人,只等“送脚上门”来了!你看,一个留着山羊胡的小青年,叼着雪茄烟,大摇大摆地在我面前坐下,斜晚着眼,薄薄的嘴唇一张,伴着一团烟雾吐出两个字:“擦鞋!”我心里估摸着这个人的身份,看他的装束,很有派头,皮鞋也是上好货,我想他一定是个“先富起来”的“朋克”,绝对不是“雅皮士”,因为他一点也不雅。我边擦鞋边思索,他高高坐上,而我弯腰躬背,他一脸安闲加鄙夷,而我满头大汗加困惑,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有钱,所以他有权享受劳动的成果;而我没有钱,所以必须为赚钱而付出劳动的艰辛?他有钱,所以就可以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而我没有钱,所以就必须小心谨慎,好好伺奉他人?

我的心头逐渐感到不舒服,也许是皮鞋味与脚臭我闻不惯,我还是坚持把他的皮鞋擦得亮亮的,小胡子甩手掏出一张大团结,嬉皮笑脸地说:“看你模样不错,多给点!”我哩地一下跳起来,涨红了脸,强压着怒火说:“先生,按劳计酬,多余的钱我不会收!”小胡子变了脸色:“妈的,不识抬举,臭娘儿们!”我生平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辱骂,眼泪不争气地流出来,我第一次尝试到了做一个正直的女孩的滋味!世态百相,社会上什么人没有呢?想到这一点,我的心又平静下来了,要得到,首先必须付出,我算是明白了这一点。“先生,我是一位中学生,今天是义务擦鞋,你的钱收回去吧!’我淡淡找个借口连忙收拾工具准备回家。小胡子两眼露出疑惑的神色,也许他不懂得“义务”这个词的意思吧!

管他呢,可以说,这次“擦鞋”虽然没赚到一分钱,但我获得一次很有价值的尝试。不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生即是尝试。”是啊,不尝试,何以知道人生的滋味呢?

一般考生由于在《尝试》作文中,平铺直叙,仅仅在“试”字(即事情的经过)上下功夫,不在“尝”字(即内心的感受)上做文章,因此文章的内容显得浅薄而无深意。可这位湖南女性考生重视了思想斗争和心理的矛盾冲突,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下海”的感受,因而获得了48分的高分(满分为50分)。文章在描述“下海”擦鞋的前因、经过和结果时,自始至终都是通过心理活动这根主线完成的。在改革开放和“下海”大潮的冲击下,这位女中学生本想去“卡拉OK”唱歌,可转念一想,中学生不准进“舞厅”,于是油然想到“擦鞋”这个第二职业,以求在“下海”中过把瘾。果然有个留着山羊胡、叼着“雪茄烟”的小青年(下文称为“小胡子”)在“我”面前坐了下来。如果本文的作者在考卷中这样写:“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便给这位顾客擦亮了皮鞋。他看我的模样好,就给了我一张大团结,便扬长而去。我高兴地收下钱,又耐心等待着第二个顾客前来擦鞋。

一天擦了好几双鞋,竟然擦出了瘾。”这种流水账式的文章是难以得到高分的。可这位考生面对“送脚上门”的小胡子,不是立即擦鞋,而是“估摸”着这个人的身份,是个“先富起来”的“朋克”;接着边擦边思索:不管什么人,有钱就可以“高高坐上”,甚至可以“目中无人”;没有钱,只好“弯腰躬背”地“伺奉他人”。想到这里,作者越发“困惑”,内心也“逐渐感到不舒服”,她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心理的矛盾冲突也十分尖锐,照理应该立即停止这擦鞋的“第二职业”,然而,由于她是自愿走上街头擦鞋的,不能就此半途而废,所以还是“坚持把他的皮鞋擦得亮亮的”。然而,小胡子甩出“一张大团结”,接着便是轻桃挑逗性的话语。然而,这位女中学生,可以“弯腰躬背”在闻不惯“皮鞋味与脚臭”的情况下,“小心谨慎”地擦亮小胡子的皮鞋,却听不进小胡子的半句污言秽语,看不惯小胡子甩出“一张大团结”背后的不良用心,所以当小胡子说“看你模样不错,多给点”钱的轻薄话语后,她的内心深处再也难以平静了,“噢地一下跳起,涨红了脸”,然而她并没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强压着怒火”,不失身份地要求“按劳计酬”。万万没有想到,小胡子竟然变本加厉地出口成脏地骂人。在小胡子的辱骂声中,小作者难过极了,在“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的同时,写下了这么一段感受:

“我第一次尝试到了做一个正直的女孩的滋味!”这位考生就是这样通过反复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心理的矛盾冲突与思想的激烈斗争,最后用“不尝试,何以知道人生的滋味”作结,让阅卷老师与读者看到一个女中学生不在金钱面前低三下四的崇高品格。文章获得高分,令人心服口服。

俗话说,行动是心灵的一面镜子。即心有所思,就要通过行动这面镜子的折射表现出来。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为了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鲜明突出,往往将心理活动与行动结合起来进行描写;比如,《林海雪原》中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杨子荣打进座山雕的威虎厅,发现匪徒小炉匠被带了进来,原来,杨子荣打进威虎厅之前,曾经审讯过匪徒小炉匠,并把他关押了起来。不料杨子荣打进威虎厅之后,小炉匠却逃了出来,来到了威虎厅,见到了杨子荣,真是冤家路窄。小炉匠的出现,对杨子荣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小说对杨子荣的心理活动与行动作了如下描写:

俄眼看着两个匪徒已把小炉匠押进威虎厅,他急躁地两手一擦脸扩突然设现自己满手握着两把汗,紧张得两条腿几乎是麻木了。他发觉了这些,啤了一口,狠狠地蔑视了一番自己,“这是恐惧的表现,这是莫大的错误,事到临头这样的不镇静,势必出大乱子。”

他马上两手.一搓,全身一抖,牙一咬,马上一股力量使他镇静下来。“不管这个匪徒是怎么来的,反正他已经来了,来了就要想来的法子。”他眉毛一皱,一咬下嘴唇从内心一狠,“消灭他,我不消灭他,他就要消灭我,消灭小分队,消灭剑波的整个计划,要毁掉我们歼灭座山雕的任务。”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将人物的心理活动与人物的实际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描写,揭示了杨子荣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他见到匪徒小炉匠被押进威虎厅来,自己的身份就要暴露,一时没了主意,急躁地“一擦脸”,发现满手“握着两把汗”。这一“擦”一“握”两个动作,使杨子荣顿时发觉了自己的心理太紧张,于是马上将过于紧张的心理进行调整。过于紧张的心理调整之后,杨子荣的意志更加坚定了,小说选用“两手一搓,全身一抖,牙一咬”几个动作,与“消灭他,我不消灭他,他就要消灭我,消灭小分队,消灭剑波的整个计划,要毁掉我们歼灭座山雕的任务”的心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刻画了杨子荣在短兵相接的关键时刻,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压倒的英雄气概。

初学作文,把心理活动与行动结合起来进行描写,能将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比如,小A、小B和小D碰到了同一道几何难题,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动,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小A面对几何难题,左抠右抠,抠不出来。他恨自己笨,想放弃这道难题。然而他想到昨天才在主题班会上作了题为“迎着困难上”的发言,今天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岂不让同学耻笑?想到这里,他静下心来,眉宇间皱成一个“川”字,紧紧咬了咬笔杆,又在埋头思考了。

一会儿,他紧皱的眉宇展开了,“喜”字爬上了眉梢,骄傲地瞅着做出的题目嘀咕着:“难题呀,难题,你也有缴械投降的时候!”小B面对这道几何难题,轻轻咬了咬笔杆竟无济于事。就在这时,教室后面的球场上,精彩的篮球比赛开始了。每一声哨响,每一阵掌声,都使他的每一个细胞发痒,他看看作业本上画好的圆,时而变成圆圆的篮球,时而变成球架上的篮圈。他想,攻克难题与观看球赛两者不可兼得,舍攻克难题而取观看球赛者也。想到这里,他便离开座位,三步并作两步,越窗而过,成了球场上一名热心的观众。小D也遇到了一道几何难题,他埋怨这道难题有意与他过不去。他本想打算钻研一番,独立完成作业。可转念一想,陈景润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却弄垮了身体,因此,脑子万万用不得。想到这里,他发现小A刚刚攻克了这道几何难题,于是笑眯眯地借来“参考参考”。

“参考”之后,便龙飞凤舞地抄将起来,接着昂着挺胸地将作业本交给了学习委员,然后背起书包,唱着歌儿,“打道回府”了。在同一道几何难题面前,小A毅力坚强,小B心不在焉,小D以抄袭为荣。

这种结论,正是从心理活动与行动相结合的描写中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