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趣话
27650800000044

第44章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以高翔——考生作文应试心理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学识渊博的书生本该金榜题名,然而由于科举场上舞弊之风盛行,竟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落得个屡试不第的结局。但是这个书生并没有灰心丧气,他认为只要抱有远大的志向,坚持考下去,肯定会有赏识人才的考官问世。想到这里,该考生便从《梁书·陈伯之传》中摘录两句话作为自己奋发进取的座右铭: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鸽以高翔。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应该丢掉燕雀那样难以凌空高飞的小小志向,要像鸿鸽展翅翱翔一样,具有远大的目标。不久,朝廷果真换了一位公正无私的主考官,书生闻讯后立即打点行装,赴京赶考。可是,由于路途遥远,待他日夜兼程赶到京城之时,考试已经结束。书生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那位公正无私的主考官,破例允许这个书生进行补考。接着,主考官以《一至十》为题,要书生作一上联。书生沉着地把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上联之中,倾诉赴京赶考的艰辛行程,以求主考官进一步了解其姗姗来迟的原因。于是开口吟诵道: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听后,暗自称奇。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全部被他用上了,而且用得十分巧妙,主考官高兴之余,又让书生再用《十至一》这十个数字作一下联,以进一步验证书生的真才实学。书生目睹主考官面带喜色让其再作下联,心理变得更加平静,立即将他身在寒窗潜心读书的苦衷,一一倾吐出来:

十年寒窗,进了八九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高兴得为这位具有真才实学的书生连连称妙。于是,这一年的状元桂冠便被这位迟到的书生摘去。由此观之,该书生“一定要中”的良好心理状态,是他取得理想应试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场如战场,考场的作文成绩,对每一个考生来说,同样都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命题要求,发挥最佳水平,以最好的成绩打好这场应试速决战,必须具有最佳状态的应试心理。否则,是难以取得理想成绩的。一般说来,考生最佳状态的应试心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无误的定向心理。

所谓“定向”,是指应试的目标明确以及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措施得当具体。而目标明确,就是考生心中要有一本账:参加升学考试,是为了学好本领,立志为参加“四化”建设服务。心中有了这本账,就会抱着正确的态度认真参加升学考试中的作文考试;有了这本账,亦会认识到,升学不是学好本领的惟一途径,即使一时落榜,难以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进行深造,也可以通过实践或自学而成为有用之才。正如有的考生所说,赵树理出身农民,没有进过文科大学,照样成为作家;阮章竞上到小学五年级便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却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进行实践而成为着名诗人。所以,明确了应试目标,做好了两手准备,然后就能静下心来,制定复习迎考计划,忙而不乱地投入到复习迎考中去。我们可以这样断言,谁的定向心理明确无误,谁的适应性就强,劲头就足,谁就能把升学考试中的作文考试看成是检验自己写作水平的最佳机遇。所以,大凡定向心理明确的学生,在复习迎考中,除了按照计划抓紧复习有关写作知识之外,还格外注意休息,吃得好,睡得香,不但表现不出丝毫的紧张心理,而且信心百倍,恨不得生出双翅,一下子飞进考场,写出漂漂亮亮的好文章,向祖国汇报,让阅卷老师拍案叫绝。然而,也有部分考生的定向心理并未真正解决好,他们过分地注意“自我”,把参加升学考试当作惟一的成才之路。否则,便无颜见江东父老。在这种狭隘的目标支配下,因而产生了无形的压力,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精神显得十分紧张。于是放弃休息,夜以继日地拼命复习。这样一来,很有可能因此而引起过度疲劳、头痛、优郁、心悸、失眠等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即使制定了复习迎考计划,也难以顺利实施。考生带着较多的症状步入考场,必将影响作文水平的正常发挥。有些平时作文水平较高的考生,为什么应试作文没有考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定向不明,恐怕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实事求是的定度心理。

这里所说的定度心理,是指考生在认识自己的写作能力水平和追求自己的目标方面要适度。既不要把自己写作的能力和水平估计得过高,也不要估计得过低。估计过高,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估计过低,不但在心理上削弱了取得最佳成绩的坚定信心,而且还会抑制自己原有写作能力和水平的超常发挥。事实是,对自己的能力水平认识得愈准确,参加应试的信心就愈坚定,考生就会以顽强的毅力,百倍的勇气,撷取作文考试的理想成绩。

三、沉着冷静的参与心理。

考生一旦进入考场,一定要以沉着冷静的心理进行应试,坚信自己定会把平时应有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不管考场上出现什么干扰,你都要胸怀坦荡,临场不乱,真正做到如入无人之境,在聚精会神进行构思的基础之上,进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联想和想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最佳水平,写出比较理想的文章来。

接到作文试题,如果是你擅长写的文体,你就来个超水平发挥,从谋篇布局、立意选材等方面,把这篇文章写得锦上添花。据一家报纸介绍,某地区的中考作文命题为《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这个作文试题,非常适合考生甲的口味,他抓住“新鲜”二字作出了令阅卷老师耳目为之一新的文章。文章的大意是:夜,悄悄来到了晒谷场上,那些昔日围着锅台转的娘子军们心情舒畅而又别开生面地赛起车来,但见“飞鸽”追“凤凰”,“嘉陵”追“铃木王”。赛车赛得娘子军们兴趣有增无减。为了真正过把瘾,她们一商量,于是披星戴月,列队前往汕头市观看“煤海之光”的灯展。这些平凡的小事,件件透着新鲜,犹如三伏天吃了哈密瓜,打从心里往外甜。考生甲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它,去表现这么一个深刻的主题:通过改革,农民不仅在经济上收到了效益,尝到了甜头,而且连精神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考生甲这种超水平的发挥,引起了阅卷老师的极大兴趣,他们在赞叹不已中,把这个考生的作文试卷评为最高分。而那些诸如某某带病坚持做作业、某某热心帮助同学复习功课的平淡文章,比起考生甲的文章显然稍逊一筹。

当然,如果试卷上的命题不适合你的口味时,也不要紧张。你的首要任务是要静下心来,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是否可以从课外阅读过的文章或曾经耳闻目睹过的信息中得到启示。据说北宋年间,23岁的诗人王安石赴京赶考,由于他的才华横溢,所以受到了考官的高度赞赏。接着进行面试,考官指着飞虎旗,口出一联:“龙王设宴,月蚀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命王安石即席应对。面对考官的考题,王安石感到难度较大,然而他并未惊慌失措,而是静心细想,忽然想起这么一件事:半月前,在赴京赶考途中,曾经遇到马员外以风雨雷闪作为内容,拟出上联,为女儿择婿。但见那上联写着:

“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当时,考期在即,王安石无暇应对,于是匆匆赴京应试。真是无巧不成书,主考官拟定的上联与马员外拟定的择婿征联岂不配合得天衣无缝?王安石立即将马员外的择婿征联这一信息借来作对,于是妙韵夭成,让众考官叹为观止。王安石考中进士出京之后,来到马员外家,发现马员外贴出的择婿征联还没有人对出,便以考官拟定的上联应对马员外的择婿征联,结果被马员外招为佳婿,真是双喜临门。

由此观之,即使测试者出了难题,造成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你也要沉着应试。只有沉着应试,才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1935年,我国文学、史学家陆侃如教授,在法国巴黎大学博士论文答辩会进行答辩时,主考人故意提出七个怪问题想让陆教授难堪。其中一怪是:“《孔雀东南飞》为何不说孔雀西北飞?”

陆侃如面对怪题,十分沉着,但见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应声答道:“《古诗十九首》第五首开头两句是:‘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高如此,孔雀怎么飞得过去呢?”所以,只好让其东南飞了。

陆侃如以冷静沉着的心理所作的回答,换来了主考教授们的大为惊服,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四、胸有成竹的宏观调控心理。

胸有成竹的宏观调控心理包括时间宏观调控、审题宏观调控、文体要求宏观调控和段落结构宏观调控等四个方面。

①时间宏观调控心理。中考、高考的语文考试时间是有规定的,考试结束铃声一响,任何考生都要交卷,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然而,语文考试中的阅读试题与作文试题的答卷时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考生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分配时间。比如,在两个半小时的语文考试中,阅读试题的时间大约占用一个小时;作文试题的时间大约占用一小时零20分钟;最后10分钟用来进行试卷复查工作。这样分配时间,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按时完成答卷任务。

②审题宏观调控心理。在应试作文的审题中,每个考生必须从宏观上明确: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总是“限而不死”的。“限”,就是命题者或供给材料,或规定文体,或限定字数,或明确写法(改写、缩写、扩写等)。不管哪个方面的限制,每一个考生都应该严格遵守,绝不允许超越雷池半步。“不死”,就是文章的立意选材和语言表达等,又是自由的,亦即考生在严格按照命题者要求进行作文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来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在宏观上把握不住命题要求,比如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你却写成了记叙文,即使文章写得再有感情,立意亦十分新颖,也难以得到较为理想的成绩。

③文体要求宏观调控心理。为了写好应试作文,考生必须从文体的写作要求进行宏观调控。比如,记叙文,侧重以事感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前因、后果等,均要交待清楚;议论文,侧重以理服人,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要严谨有致;说明文,侧重说明知识,知识点要写得清清楚楚,不能说而不明,更不能说而有误。考生只要掌握住各种文体的宏观调控,就能给文章搭起一个主体框架。主体框架一旦搭成之后,再经过精雕细刻,文章就会变得有血有肉,光彩照人了。

④段落结构宏观调控心理。考生应该从宏观上明确:写应试文章一般分为三大部分,即开头部分、中间部分和结尾部分。就文字数量来说,开头部分、结尾部分的文字约各占五分之一,中间部分的文字约占五分之三。就三部分的特色来看,又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即文章的开头部分要像凤头一样俊美,引人入胜;中间部分要像猪肚一样圆润,饱满充实;结尾部分要像豹尾一样刚劲有力,毫不拖泥带水。作文考试中的段落结构,经过这样的宏观调控之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文章写好。有些考生,由于时间安排不当,仅仅写了“凤头”、“猪肚”两部分内容,考试结束的铃声就已敲响,只好交了一篇缺少“豹尾”的作文,岂不令人惋惜?

五、满足读者需要心理。

中考、高考的作文读者是谁?就是一年一度的语文评卷老师。

他们评卷期间,由于天气热,任务重,时间紧,节奏快,所以不可能像平常评改作文那样进行字推句敲或者面批面改。因而,在严格遵循评分标准的前提下,他们更喜爱那些立意新颖、观点鲜明、书写工整、结构完整、语言平实且有适当文采的文章。考生的作文若能在这些方面多花些功夫,就会给评卷老师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引起其爱才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为判高分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有个学生报考四川大学文学系,这个考生面对文学试卷上深奥的题目,不知从何做起。会做答卷的考生,听到考场答卷的沙沙声,伴着窗外细细的雨声,如诗如画;可该生却心乱如麻,后悔平时虚度年华,终于尝到了今日难答试题的苦果。他想,不能交个白卷,于是发挥其作文善于填词的特长,在试卷上戏仿南唐后主李煌的《浪淘沙》填了一首词,作为平时不用功学习的忏悔:

窗外雨潺潺,心潮滚翻:

茬荐光阴当等闲,急时佛脚难抱得,恨作洋盘!

独坐讲台前,书也难翻,混时容易考时难,报道一声交卷也,分数若干?

万万没有想到,主考人向乔仙先生闻听后J,又看了这首《浪淘沙》词,满怀深情地说:“该生尽管平时不努力,然而该词字迹工整、清秀,仿写也有文采,并且在考场上尚能悔悟,可得60分。”有了60分的及格成绩,这位考生意想不到地被录取了。该考生在回答试题方面属于下乘,然而他的仿词“字迹工整、清秀”,且有文采,并且“尚能悔悟”,在满足“读者”——主考人向乔仙先生的心理方面,却属于上乘,因而判给60分。笔者举这个例子,绝无引导考生不要回答试题,一律写首仿词得到及格分数之意,而是意在说明应试者的文章满足读者(评卷老师)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