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银钱业的行家在谈到辨别银元的形式时,常与辨别人的情形相提并论。他们认为:对于熟人,虽未见其面而先闻其声,已能知其为何人,因为人的音容笑貌已熟记于心。假若其人的面色忽有变更,便可知他或有忧惧,或有疾病。辨别银元,其理亦同。版子如人之体格,花纹如人之面貌,神色如同颜色,声音如同语言,上述比喻既形象又恰当。确实,要想从银币的外观形式上正确加以辨别,首先须将各种类形银币的神色、花纹图案,乃至同一种银币之不同版本的差别熟记在心。例如鹰元的神色,有红、黄、绿、白、青浮之分;花纹有粗、细、刚、糯之别。成色佳者,神色绿,花纹糯;次者神色必红黄,花纹必刚硬。如果某版神色应黄,花纹应刚,而忽变成青、糯,此则反常,非“净铜”即“土版”。从鹰元的版别与神色对应来看,硫黄版发红,拳头版发黄,满心如意版发绿,花旗版发白,半月版则青浮。如名实不符,就很可能有问题。再如自铸龙元,广东银币边道齐糯,银色偏绿;湖北版子龙图与西文均大而且糊,边道略带刚气,银色发白;江南龙元则甲辰版色白,乙巳年字糯,戊戌版形大,庚子版糯、绿;造币总厂银色甚黄;大清银币色甚白。这些特色都是各种银币所独有的,可以作为检验银币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当然,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不能大量接触银币的情况下,何为色白,何为色绿,何为色黄,很难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据银币的基本特性来作出判断。《银洋精论》对此总结出四个方面:
首分形局。其未经打烂之好银,银面带圆,花草企凸,质地润白结实而带软熟。已经打烂之烂银,烂得自然而且软熟。
次分色泽。真银银地结白幼嫩,宝光闪眼,色水滋润且滑如美玉。如是旧银,细认其银面手泽所积之色,结白嫩润中微有淡胭脂红,以铜与之对照,差别立见。
三分字印。色水雪白光润,纹丝罩眼,旧印黄润或乌润有真旧之迹。真银印上打印,有深有浅,有新有旧,均柔软悦目。
四分边栏。真银边不过于粗,不过于细,皆合规格。如有粗者,其面必略窄;如有细者,其面必略阔,此乃一定之规,反之则为低伪之银。万字边与大万字边,其边之方口圆圈皆有银线夹住。其银线并非俱是两边、周围夹住,每边得半条居多,但左边之银线断了,右边之银线必续住尾。其里边方口之眼长过圆圈之眼一半,或长过二三发位之间不等,均无甚关系,必要其方口眼之度与圆圈眼之高相等方可。其方口内外俱四方,圆圈内外俱圆,满方口之眼大小深浅皆一样。无个大个小,个深个浅者。如是鹰元,其边道有粗边、双边、单边、单粗边、细花边、普通边之分。每一种符号的版子不一定边道一致。一版中出现三四种边道,间亦有之。只有硫黄、弯弓两版大多同一边道。一般讲,花旗版与半月版C为粗边;弯弓版D与硫黄版A为双边;拳头版P与弯弓版D为单边;如意版G为细花边;大英版Z为普通边(普通边名称,因其与双粗等各边不同,又格不相入,无以名之,故称之为“普通”)。
锥银检验法
过去,在听音、外观等检验之后,仍不能断定真伪的情况下,即采用锥银之法。所谓锥银之法,是用一刀口为三角状、极为锋利的锥子,锥刺币面,以探真伪。其落点是币面可疑之处,并且刺得要深,方可无误。这种方法对于包皮银、铜镶银等伪币十分有效。实际上,过去小钱庄等店铺在银币上打截记,除起标志作用外,一个很重要的意图也是刺探银币的虚实,增加保险系数。在银币存世无多的今日,锥银之法自不宜轻用,但对那些专事贩卖假币,以取不义之财者,却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鉴别方法。
九、废币与伪币
废币指银币在铸造过程中,因工艺上的原因,使其成色不足、质量未达要求;或使用中造成损伤;或人为进行破坏造成废残者。在银元流通的年代,废币在交易中所占比例必须很小,如千分之一二,尚可勉强使用,否则,需贴水若干,才得流通。
伪币系不法分子以低价之金属仿造者,与废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废币
废币的种类大约有六种:(一)炉底(二)烂版(三)圈土(四)药水币(五)判边(六)火烧币。
炉底银元,系由铸造将完的底脚银所造成,因此,其银质不如初铸时那样镕和。但这种银元的位置、文字、花纹图案、大小等与好银元无甚区别。唯独粗糙凹凸,神色或黄或白,必须贴水方可流通。
烂版,一般指银元版面受到硬伤者。在银元流通的年代,由于伪造银元充斥市场,一种俗称“小钱庄”的银元检验机构便应运而生。凡经小钱庄估看验明后的真品,必搞上硬印为记号。一块银元如屡经搞击,硬印布满币面,即成烂版,声亦变木,版亦粗糙不堪。但在广东一带,银元硬印愈多愈受欢迎,人们以为这种屡经验证的银元必定无假。又银元在地下埋藏过久,而版面受外力侵蚀,致有霉烂现象,亦谓之烂版。这类银元的图案文字一般变为黑色。
圈土(又名生银版),这种银币系熔炼不足而造成,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铜的成分较普通银币为多,大约可占到十之二三,银居十之七八。因此底面异常光滑,一股青白之气浮于表面。以鹰洋为例,两图形式显出一种特别神气:鸟羽散漫带刚,形如芦花;西文藤纹非常简净,声音较尖。
药水币,此指不法之徒以化学侵蚀方法,窃取银币之银后的银币。其方法一般是将银币浸入镪水内,约二三分钟后取出,放入清水中洗净。其银质即被剥去二三分。最后再将镪水中的银予以还原。药水币大多为国内自铸银元。因这种银币的银色浮松,色本泛白,与药水相近,剥蚀后形色变化不甚大。而鹰洋等外币银色结炼,花纹细浅,镪水剥蚀后变化较大,流用非易。
剉边,系谋利之徒将银元周边锉去些许以谋利。这种银币也多为本国银币,因鹰洋边花均带环势,且中有圆点,造作不易。本国银元,尤其是北洋,边直且边圈较阔,锉去三四分后,仍可与中图无碍,仅觉版子形状稍小而已。此种银元的声音与未锉者相同。然一但发现,流用甚难。
火烧币,凡受过火灾的银元,无论伺种银元,其受火之处,必红黄粗糙而带黑气。声音空松,或发木。如同时受过重压,其版必不平整。
伪币
伪币初出时,一般出于专业银匠之手,而且制造的方法和工艺难度较大,或镶或嵌,比较普遍的形式约有七种:(一)大镶心,内铜外银。(二)小镶心,铜心较小于上。(三)太极形,半铜半银。(四)梅花形,五星为铜,其余是银。(五)十字形,横直线是铜,余均为银。(六)挖脐,在芒图之中镶铜。(七)品字形,内品字形是铜,余为银。上述造伪的方法虽名目不同,实质却一样,均采用挖心填充低质金属的手段。这类方法工艺复杂而获利甚微,最终的结果是得不偿失。因此不久即消失了。此后市面流行的伪币,一般为土版、夹币和净铜三种。
(1)土版
土版即仿造银元模型,浇铸银元之方法。其称“土版”是相对“客版”而言的。原来,仿造者最早针对的是流入国,内的鹰洋等外币,内地仿造而称之为土版。当年极盛时期,如台州、杭州、四明、上海及石门县、归安县等,皆专事土铸。其中如台州所铸的“朝坤”、“朝宝”、“朝聚”和上海的“新版”,还曾小有名气,在市面上可以通行无阻。正如前文所述,这一时期的土版仿制银元,虽工艺不精,成色不准,但终归出入不大,尚有别于不法之徒蓄意制造的劣质伪币。
专意造伪,谋取暴利的土版银币,大约有这样几种:(一)微白(又名九二)(二)八白(又名)(三)低白(四)水钱(五)信钱(六)泥信钱。
“微白”的造法,以纹银五钱四分,白铜一钱八分,共熔成光面银坯。外面不包银皮,即纳于模中击出花草名物,打起其边。如此类造法者有三种:一曰微白,银多铜少;二曰八白,铜银各半;三曰低白,银少铜多。三者之中,“微白”与真银元最为接近,但仔细观察即不难区别:其花草、西文扁大偏歪不起凸方正,边之方圆眼大小不一,不似真银元之相配,其色水带哑白,微有些青黄气,不如真银洁白嫩润,其边面字印,虽有七分软熟,亦带三分板硬。
水钱的造法,先用水银,以药煅死后掺入纹银,每样各半,共熔成光面银坯,不用薄银包皮,即纳入模具之中锻压而成。
信钱,以高白铜用信石煮白后放入纹银,所放多少不一,大致为四至五成,共熔成光面银坯,不用薄银包皮,直接入模压制。
泥信钱造法,用纹银二钱、白铜三钱、高锡二钱,以信石煮熔吊白,斟入泥模印内,铸出花草边栏,故曰泥信钱。再用银末、水银、盐砂炒白其色而成。因有锡加入,其性略软,易与真银混淆。其泥模印是用上好软泥加入桐油灰,捶打成半截青砖样,一剖两半,夹入一枚新银元,用力舂实。待分开泥模,取出银币,即可开铸。
(2)夹币
常见的夹币有二种,凡份量轻而声音响亮者为夹铜;其重量与银元相近而声音发木者,为夹铅。夹铜币的重量以六钱五分者最多。声音往往短促,绝无真银元悠悠转环之气。神色哑白者居多,总带松浮之状。如割开其面,则面较浮于底;剖其底,则底较浮于面。边道镶合之处,无论如何巧妙,也必会存有痕迹。如经搞击,边逢多会开裂,而内所嵌铜质之气,亦会渐渐达于外表。底、面之图,因铜银混合,不相融洽,日久必显现出一种青雾之气。所以年久之夹币,极易辨别。
夹铅之币,声音更短促于夹铜,因铅本无大声,且碰于桌边,其声反高。其两图之浮气、边道之线逢,与夹铜之币相同。
夹币的制法,必须挑同版同年的银币,分剖相接,才能底面版样合符。一般讲,真银元三枚,只可以做成两枚假银元。制做时,先取一元,用车床车去其面,而留其底及边道。再取一元,车去其底,而留其面及边道。另取一元,对剖分为二片,用车床分别车之,使仅剩底、面二薄皮,分合先前车好的两元,中间嵌入铜芯或铅芯。其大小须与银盘相合,用镍镶按,即成夹币。上述假币,其银的成分,每枚约二钱左右。每元总计重量,夹铜币以六钱五分居多,因铜比银轻,故份量减少;夹铅者因质量较重,所以与真银元相差无几。虽然如此,还是夹铜者多于夹铅,因铜有声而铅无声,容易为人识别。
(3)净铜
净铜分红黄二种,板子糯熟而带糊象的为红铜(俗误称老土版);版子粗刚,而带有锋芒之气者为黄铜。其区别主要是红铜质软黄铜质硬造成的。以下将二种铜元分别之处,一一予以介绍。
1.红铜版形极大,西文字小而且糊。声音响亮无比,但长而无悠,直而不环,哑版极少。图案形状与真元出入较大,其字体的构造、花纹的粗细,以及位置,或参差不齐,或左右不匀。芒鸟之图,糯熟之中带有浮滑之气。边道眼孔浅糊而带圆势。
2.黄铜版之大小,与真银元相近。字形花纹之参差较红铜稍好,但刚硬之气过于明显。粗看与真无异,细观方显其迹。芒须刚劲如锋,鸟嘴长而且弯,羽毛明晰,散漫带刚。声音扬直而无悠悠转环之音。边刚如锯,毫无糯气可言。辨别起来较红铜稍难。
净铜币的制造方法,其模型亦仿照各版之式样雕琢而成。然后将久炼之铜质熔炼为光坯,放入模型内,上用千斤石击出图案花纹字样。每次或五十元,或百元。印出后,其色红黄,必须镀银,才可混入于市廛。如喷涂纯银,谓之喷银。但皆不过表面之浮色,一经磨擦,无不立显其色。在早期的伪制品中,红铜较多,后来逐渐改为黄铜。版样之雕琢亦愈来愈精,成品与真银元极为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