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颜色洁白铮亮,闪耀着月亮一样的光辉,象征纯洁无瑕。人们常常运用“银”字来形容白而有光泽的东西,如银耳、银鱼、银幕等等。
白银在自然界中常与金、铜、锌、锑、砷、铅、锡、硫磺等矿石共床,也有以纯银形式存在的。在我国古代的《禹贡》里,把金、银、铜并列称为“唯金三品”。我国是世界上银资源和储量丰富的国家之一,一般锌、铅矿中都含有银。因此,我国很早就对银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并且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以银为货币本位的国家。
过去成色在98%以上称足银(亦称纹银),成色在98%以下称为色银、次银和潮银。
一、白银的开采史
自然界很少有纯银的矿藏,它多存在于一些特殊矿石之中。银分布之广仅次于金。银也少量地混在某些值得开采的铜与铅等矿石中。由于金、铜都是人们最早熟悉的金属,所以人们认识银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早在2500多年前,人们已能用提纯术将金和银分开,从此,人类开始认识了银。从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358年左右,希腊的卡斯新德尔曾开采过金银矿。
墨西哥是世界上最大的产银国,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50%。加拿大、美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产银国。其他重要产银国家还有秘鲁、澳大利亚、日本等。世界各国所产白银,大部分来自各种矿业副产。据初步测算,从铅矿中提炼的约占1.6%,从金矿中提炼的约占14%,从铜矿中提炼的约占14.2%,从铅、锌矿中提炼的约占43%,纯银矿产银约占29.2%。
我国历史上是产银量较大的国家。
南北朝时期,统治者曾征收过银税。北魏时期,长安骊水的银矿和桓州白登山的银矿规模较大。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全国已有金、银、铜、铁等矿达186个,并计划开采宣、饶两州银矿。随着生产的发展,公元727年对伊阳五重山银矿征银税。公元847年~公元859年,平均每年生产白银781.25公斤。
宋朝对开采银矿十分重视,皇祜年间,年产白银6870公斤。从公元1139年后,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进贡白银7812.5公斤。
到了元朝,统治者规定银矿为国家所有,由政府调集发夫或奴隶开采。后来,个别地区的银矿允许百姓开采,但以2/10或3/10的税率交税。
明朝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福建尤溪县银屏山银场局有冶炉42座,浙江温州、丽水等七县也有场局。永乐年间,开始开采陕州商县凤凰山银矿,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十月到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共生产矿银890公斤。
清朝乾隆年间,曾在云南、贵州、广东、四川、湖南、浙江、福建等省开采银矿。嘉庆年间曾禁止开采银矿。道光初年(公元1821年)关闭直隶银矿,仅剩下云南的南安、石羊、临安几个旧银矿,年产银1812.5公斤。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所产白银2504公斤。清后期,政府奖励开采白银。
二、白银的特性与种类
白银的特性
白银,又称银子或银,白色金属。元素周期表第1副族元素,其原子序数为47,符号Ag。它的主要特性是:
(1)色白,光泽润,质柔软,富有延展性,每立方厘米体积白银重为10.5克(通常称为白银的密度)。
(2)硬度介于金、铜之间,莫氏硬度为2.7。
(3)液态时,能与铜或其他金属结合,形成各种银合金。
(4)导电性强。在金属元素中导电能力最佳,1米长、1平方毫米截面的白银电阻值为0.0160606欧姆。
杀菌及验毒功能。我国的蒙古族人民喜爱用银来制作银碗、银筷、银勺及装奶器具。也有些人习惯在每只菜里都放一只小银牌,其作用为杀菌和检测食物是否有毒。据科学试验,银离子确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因此使用银餐具盛装食物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至于用银验毒,化学上证实银器变黑是由于硫化物与银反应生成硫化银之故。
古代埃及人在医治外伤时,就用银薄片覆盖伤口进行消毒。在现代医术上,如皮肤溃疡病也用银离子溶液涂、涤溃疡部分,能使大多数细菌死亡。
(6)在洁净的空气中与氧不能直接化合,但与空气中的臭氧接触,可直接发生化学作用,结合为氧化银,呈黄褐色,与硫化锌也能发生化学作用成为硫化银。所以,白银在空气中放久了,表面色泽会减退。
(7)银耐碱,不耐酸,溶解于盐酸和硝酸,并能与水银结合。
白银的种类
白银是从多元素、不同品位的含银物质中提炼而成,多夹杂于铜、铅、锌、硫磺等矿石之间,间或亦有天然银产出,通常呈毛状、苔状、块状等,发现于硅酸矿之罅隙中。
目前我国提炼白银的方法有:①火炉提炼法,一般能提炼到银纯度98%以上。②电解提炼法,可获得99.99%以上的纯度银。
(1)白银按其提炼方法与纯度不同,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①纯银。颜色洁白,性较黄金稍硬,质细腻光滑,纯度为100%。一般社会上很难见到。
②足银。颜色洁白,光泽润亮,98%以上成色,亦称纹银。
③色银。在白银内掺杂其他金属如铜、铅之类,称做色银。
(2)按照不同用途和质地来划分:
①货币银。有宝银、纹银和银元等。
宝银:其形状呈马蹄形,故称“马蹄银”,亦称银元宝。
纹银:亦称足银,是中国旧时的一种标准银。
银元:详见本书第四章,此处略。
②首饰银。加入一定比例的铜,制成铜银合金,称首饰银,主要有两种:
九八银。含银量为98.7%,含紫铜1.3%,一般制作保值性银首饰。
九十二点五银。含银量92.5%,含铜7.5%,硬度和延展性好,适合制作首饰和镶嵌宝石,目前使用广泛。
③仿银。仿银亦称假银,是仿造品,一般有三种:
包银。包银亦称包皮,是在非银制品上包上一层银的外皮。这种包银制品外表同银首饰一样,洁白细腻,光泽柔和,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破绽。因包银首饰总有接缝的地方,一般在首饰的内侧,只要弯折首饰,缝口就会裂开。
镀银。镀银俗称假质银,通常用铜、锡、铅等非银金属做胎,在表面镀一层银。铜质镀银,表面花纹粗糙,声音尖脆,硬度变大;锡、铅镀银,花纹模糊,硬度变小,用指甲可划出痕迹,弯折易断;铝质镀银,体质轻飘。
三大兑。三大兑是由白银、黄铜、红铜各1/3熔炼而成的银铜合金,表面泛黄是其特征;也有完全不含银的仿银制品是由红、黄、白铜各1/3熔炼而成的,颜色白灰,质地坚硬,弯折容易断裂。
三、白银的鉴定方法
我国用银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工业发展,白银制品生产工艺技术不断改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品种繁多,常见有银锭、银条、银块以及首饰、器皿,成色复杂,而且市场上私制及劣质银制品也时有发现,这就要求掌握一定的鉴定方法。鉴定白银成色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行家有句术语为“七绿、八黑、九五白”,可以作为鉴定成色的参考依据。
白银鉴定的常用工具
(1)银对牌。
(2)试金石。
(3)银药。
(4)喷枪。
白银鉴定的方法
(1)目测鉴定法
白银的光泽为银白色,要在实践中多看牢记,特别注意区别于白铜的色泽。其测定的步骤是:观察表面光泽是否洁白光亮,称之为看光泽;手试弯折感觉其柔软的程度,应随手弯形,没有弹力,称之为试硬度;击听其音是否贯通(低、短),好的白银子和无韵,铜声则尖长,即所谓听音韵。按其不同品种分述如下:
①宝银。宝银即银元宝,为椭圆形,一般是两耳隆起,成翘角状,面上都有年号及字号戳记,其底部有蜂窝,口小洞大,深浅不一,重量一般为1813克。鉴定时首先是掂重量,再用湿布擦拭后看其表面是否洁白光亮,底部蜂窝是否普遍自然;用铁锤或两只元宝互击,听声音是否贯通,周围是否有挖补痕迹,如果结果是“是”,其成色一般在98%左右;如面色发青,有小黑斑者则成色在97%以下。
②锭银。锭银形状有长方形、半圆形,重量不等,一般在63克上下,底部有蜂窝,成色较高,故名“高足”,以前交纳钱粮经常使用,又名“钱粮子”,一般成色在98%左右。如发现面部有黑红色,发乌,并起很厚的皱皮,则成色在90%以下。锭银测定方法同宝银。确定成色时也可用银对牌对比。
③块银。块银为长方形扁银块,重量大小亦不一致,一般在300克~500克之间,鉴定方法与宝银相同。
④饼银。饼银俗称煎饼,是潮银(次色银)加铅提炼而成。小煎者形似覆盘(闽南灯盏饼);大煎者状似牛舌,有的如圆盆,重量在300克上下,底无蜂窝,面起小疙瘩,俗称“狮子头”。一般成色为99%。有的表面青暗有乌云斑点,无“狮子头”,成色较次。有一种窝铅者,面为灰色,表面不平,经火烧后呈黑红色(足银烧后为润红色),一击即成数块,为立碴。
⑤银条。银条是制造饰品的坯料,因系油槽制造(非干槽),故无蜂窝,表面光洁。性质柔软者为上品。如色呈黑红乌暗色,以白矾水煮洗后,虽去黑红,仍是灰暗无光,以火复烧后又呈黑红,则成色较低。成色愈低,黑色愈重,断开为粉红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