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银币鉴赏及收藏
27756800000008

第8章 白银(2)

⑥首饰及器皿银。其成色较为复杂,首先折试银饰品的硬度,低成色者,都掺杂铜质。掺杂赤铜,其色次红;掺杂黄铜,其色次黄;掺杂白铜,其为灰色。掺铜愈多,质地愈硬。如银制品表面生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成色的高低。锈色黑而亮者,成色高;锈色灰绿发暗的成色低;锈绿色越重,成色越低。

(2)对牌鉴定法

此方法与对金牌挤兑黄金成色一样,“平看色泽为主,斜看浮色为辅”。由于银对牌是用白银、红铜两种金属配制的,而白银内含有红、白、黄铜成分,因此在对牌鉴定时还应结合试剂分析。

②白银内含黄铜的鉴定。在试金石上磨道,观察颜色变化,成色高的乌黄返青、发浮,成色低的乌黄返青、发深。

③白银内含白铜的鉴定。在试金石上磨道均呈灰白色,成色越低,灰色越重,并返青色。如果白银成色为50%,与其成色相同的银对牌相比颜色相差较大,白银的磨道白中返灰,对牌的磨道红中返白。从颜色上看,好似白银成色高于对牌成色二成。若换用70%的对牌再比,以“斜看浮色”的办法挤对,可见白银颜色飘浮,灰色很深,而对牌的颜色显得浓厚。这时若银道被夹在两条对牌磨道中间,即呈凹印,说明白银成色低于对牌成色。

①白银内含红铜的鉴定。与清色金对牌鉴定方法相同,试金石上以平看磨道色泽为主,辅以“吃银虎”抹试法或硝酸、盐水滴试法。

(3)硝酸化验鉴定法

鉴定白银是依靠银与硝酸所起的化学反应的颜色来确定成色,不论什么银制品,将表面擦净,用锉刀锉其表面,然后将硝酸滴在锉口平面,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其成色:

①仍是白色,略带灰色。成色在95%左右。

②仍是白色,略带灰黄色。成色在90%左右。

③呈现白色后转泛黑灰色。成色在80%左右。

④黑灰色中微现淡绿色。成色在75%左右。

⑤呈浅绿色。成色在70%左右。

⑥菜绿色。成色在60%左右。

⑦深绿色。成色在50%左右。

也可以用硝酸、盐水点试。将白银在试金石上磨道,在银道上点硝酸溶液,银道即消失,此时再在硝酸上点浓度10%的盐水,根据化学反应后银道上的乳浆(氯化银)多少,即可确定成色。如乳浆多而浓,成色较高;乳浆少而淡,成色则低。一般讲稍有乳浆,并带绿色者,成色在50%以下;乳浆较多,绿色较少者,成色在70%以上;乳浆较浓,没有绿色,成色在90%以上。凡银道无乳浆者无银。

用“吃银虎”抹试,也是一种化学试剂鉴定的方法。白银在试金石上磨出银道后,用“吃银虎”在银道上涂抹,根据银道上所挂“吃银虎”的多少,确定成色,不挂者即非银。

“吃银虎”是用98%以上成色的银粉与水银混合成的软体剂。在试金石的银道上涂抹“吃银虎”时,只须轻轻擦过,不能往返涂抹,以免银道模糊而影响白银成色的鉴定。

(4)茬□鉴定法

茬□即横断面。行家称断□为“脚子”,又称“脚”、“茬□”。《清史资料》中《银谱》一文《银谱》原系谢国桢同志所藏手抄本,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九月写定,解放后曾收入中国社科院编《清史资料》(三),由商鸿逵同志标点并注释。原文所用鉴定术语甚多,且系古文,诚如商言“难于尽作明确解说”。,对断□之条纹色泽,叙述颇详,该文专为银锭、条、块、饼之鉴定而作。现根据丁浩卿老师傅的实际经验,结合《银谱》一文内容简介如下:

①神色。黄金、白银之分子结构与其他金属不同,表面具有一种特殊光泽,细腻华丽,一如珍珠宝石之珠光宝气,行家喻之为“有神”。凡高色金银,其神充足,虽烈火熔炼后,其颜色和光洁不变。黄金金光灿烂,白银则珠光四射。其光亮眩目,皆为上品(成色在99%左右)。行家谓“其神充足”,即此意。神愈少,色愈差,成色96%以下即表面粗糙,神色大减,并有烟色,面不光洁。此系鉴定高色金银之重要经验:

②茬□霜白。指断面之色如霜之白。虽无光泽,其白色宛如石灰,此为上品,成色在95%~99%。此种银饰品如熔成条、块,冷却后仍可见到上述之“神色”。

③蜂窝。白银宝、锭底部常有蜂窝状空洞,连接密布,形如蜂窝。若此银不是刚出土或出水之物,则蜂窝洞内仍可看到“神色”。如洞内呈灰黑色,毫无光泽,则可能系铅制品。

④“马牙、萝卜筋样”。指茬□之条纹形状。足银之断□(不可一凿到底,必须留有余地,用力拗断,看其弯拗处形状)拗扭时,因柔软度高,不易折断,拗扭乏断口处即是“马牙状”或“萝卜筋状”,也有人谓之“面条状”。如凿开到4/5,已自动断裂,则必含杂质,应仔细磨石化验后定色。

⑤石上磨看。方法同上对牌鉴定,此处略。

应注意银对牌片数不多,不分清混,因此验对早较简单,但定色却不能单凭对牌对比银色,柔软、密度仍是要点。其次,工艺制作是否精良,用焊多少,印章真伪,也是鉴定时必要的参考。

(5)分类鉴定法

大宗银饰品的鉴定,因数量较多,逐件鉴定费时费力,可根据饰品的形态,大体分类,按大类鉴定。当然,采用此法必须具备较丰富的目测鉴定经验,并且在分类前应逐件用手掂量、拉拗、看色等,作出初步判断。

①上色。主要是元宝、银锭、银铤、银锞、银饼、银条、工业用银之边角料或电接触件中的高色银(工业回收银,应有单位证明材料)。其次是银饰品之项圈、大手镯、花扁镯等。这些饰品的特征是:制作工艺精细,柔软性好,银色充足,牌号端正,常有“足纹”、“纹银”、“十足”等钢印及制作工匠名章。其成色在90%~98%之间。

②中色。主要是银质器皿(俗称大件),如银桌面、银盾、奖杯、奖牌、床挂件、雕刻精美的动物等。其次是各种银首饰。其特征是银色正常,但稍逊于足银之色,牌号、钢印均在饰品边角或内侧打印,质地不够柔软,成色在80%~85%之间。

③下色。主要是小件银饰品,如儿童佩戴的手镯、脚镯、锁链、帽饰、响铃镯、发簪、肚兜链、表链、次银元、银辅币等。这些物品成色较杂,常需锉开后作化学滴试。可分小堆抽样化验,计算平均成色。尤其是这类饰品中的锁链要剖开审视,防止夹杂,误收假品。

④出土银饰品。是指从地下或坟墓中挖出的银饰品。虽然银比铜耐腐蚀,但如成色差,则其表面沾满黑污,有黑锈或青锈,并有铜绿出现。被腐蚀表层杂质较多,应冲涮清洁后,视腐蚀层情况适当扣除重量后计算,一般扣5%~10%。这种饰品成色一般在60%左右。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这一分类不是绝对的标准,有些下色银所列饰品中也有上色银,而上色银所列物品也有假的、次的。这只是一般分类,不可生搬硬套。

四、伪造白银的鉴定

过去一些伪造白银的方法,如灌铅、卧铁、投珠等,现在较少见到。目前在收兑中常见的伪造首饰器皿有以下几种:

青铜伪造银器皿

青铜伪造银器皿有双丝镯、发簪、圆古索、长古索、扁花镯等。其主要特点是:

(1)颜色发青发滞,无光泽。

(2)起化学作用,起绿锈。

(3)扔在桌上有铜音,跳动大。

(4)用硝酸点其表面发绿色,抹去硝酸,被点部位无点斑,发亮光。

(5)用手弯曲折断,碴口呈深灰色。

黄紫铜伪造银器皿

黄紫铜伪造银器皿有赛银鼎、赛银盾、赛银瓶、银杯等。其特点是:

(1)做工粗糙。

(2)扔在桌面上有铜音,响声大,跳动剧烈。

(3)颜色无光泽。

(4)用钢锉锉其平面,被锉部位呈紫色或黄铜色。

(5)硝酸滴试发菜绿色,无斑点,被点处发亮。

包银镯

包银镯是以紫铜为内胎,外表以银包皮制成,常见以双丝镯为主。此种物品只要将其来回弯曲三四次,如银皮凸起,则证明其为包银镯。

夹馅

夹馅也叫“吊铜”、“卧铁”,多见于元宝及银砖,制造时将铜、铁块凝固其中而得名。每锭1500克重的大元宝约能加入300克到600克之铜、铁。其特征是宝体大而轻,底面之蜂窝浅散,面部有肿起现象,敲打传声慢,声音发死,传热慢。收兑时应当钻孔或断开检查,扣除杂质。

灌铅

在元宝翅或底部用钻挖空,将铅灌入,然而把钻口用银补平,表面看和真元宝一样,但封口处有戳记掩盖,底部蜂窝是人工改制,口大洞小。如若发现可疑痕迹,其鉴定的方法有三:

(1)火烧法。用火烧,其铅不待元宝烧红即流出。

(2)检查周边法。看其周围有无破绽,造假者其挖口虽小,但总有痕迹,其重量也非多即少。

(3)比较听声法。用真伪元宝双手托底相碰,听其声音是否一致,真者有“嗒、嗒”之声,伪品有声无韵。

五股花镯

五股花镯即五股麻花椿镯和花股银项圈,中间的一股往往是铜的,收兑时要剪开查看,扣除杂质重量。

鼓空银饰

鼓空银饰即空心饰物,如小孩的挂锁、寿星人物、铃铛、炉鼎等。空心内多填铜质,也有填铁或低色银焊药的。其特征是胎薄,体轻,击之声音不一,夹铜处为死音,用手掂量也可判断是否夹铜、铁等。

铜镀银

盾牌、奖杯、瓶、炉以及餐具等大多为铜镀银制品。其特征是制作粗糙,底无蜂窝,击之其声音尖,体轻飘,用试金石磨或锉刀锉其表面,就会露出铜质。还有用铅镀银的酒壶、酒杯、大盘子、烟具等,它们体厚、笨重,必须用锉刀锉开。

锡元宝

锡元宝为锡铸造的假元宝,表面呈青色,无光泽,体质较轻,以指甲划之,即有痕迹,底无蜂窝,击之可出现坑迹,以火烧之则未红即熔化。

三大兑次银

三大兑次银是用白银、红铜、黄铜各1/3熔合而成。用试金石磨道,硝酸点试后再加盐水,其浮浆甚稀,与银对牌磨道相比鉴定成色。还有红、白、黄铜各1/3的制品,它质硬,磨道色灰黄返黑,不挂“吃银虎”,锉刀锉之发滑,硝酸点后发绿色,以布拭干有闪光,无白雾痕迹,大多见之于大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