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浮躁
27813600000007

第7章

当然忙可以使人感到过得充实,因为时间大都用这种或者那种事去填充起来了,觉得自己时间没有白过,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的很多时间都是在做无用功,甚至往往得不偿失。

人生在世,不能不忙,也不能没有闲暇。有忙有闲,亦张亦弛,才不会人为地绷断生命之弦,加速燃尽生命的膏油,才会使人既能享尽天年,又有所作为。要如此,关键要学会忙里偷闲。

宋朝诗人黄庭坚说过:“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这就告诉人们人生是忙碌的,所以要学会忙里偷闲。忙里偷闲既符合文武之道,也符合自然规律。自然界都有忙闲的规律,春夏生机勃发,万物生长,到处燕舞蝶飞;秋冬收敛萧索,万物沉寂,处于休眠状态。人本身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生不可不懂休闲,不可没有休闲。既然大多数人不可能有很多时间休闲,就只能忙里偷闲。忙里偷闲不是偷懒,而是让紧绷的弦放松,是给滚烫的机器降温,是为新的冲刺加油,它的好处是无穷的。

首先,偷闲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忙里偷闲是紧张工作过程中的自我调节,适当放松,也就是在没有感到疲劳时要提前休息,或主动休息。从生理学角度看,这是迅速恢复体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方法。因为当人体感到疲劳时,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乳酸、二氧化碳、水分等在肌肉内堆积过多,会妨碍肌肉细胞的活动能力,长此以往就会积劳成疾。所以,在没有感到明显疲劳时,体内积蓄的代谢废物较少,稍休息一会儿便可消除。忙里偷闲,可以抽出很短的时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如听音乐、散步、小憩等,都能起到放松作用,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偷闲有利于身体健康。白居易曾作《闲眠》诗说:“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消。”说明了休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当你躺下时,你的全身肌肉得到了放松,心率开始减慢,紧张感开始消除,心境也跟着平静下来。研究发现,工作中间哪怕只休息一会儿,如打5分钟的盹,收到的效果也会非同一般。国外有小资料说,一个人午休时,靠着墙壁坐下,手中拿一个小钉子,当打盹时钉子无意中掉下,此人也就达到了休息的目的。可见,偷闲的实质就是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哪怕放松片刻都是有好处的。

有的人会说:“我也想偷闲一下,但我实在是太忙。”其实偷闲并不难。

首先,偷闲要懂一点情趣,要有一点智慧。上班时终日与数据、图纸打交道的设计师们,如果回家能偷闲种些花草,养些犬鸟虫鱼,精神必然会豁然开朗和振作许多;每天忙于上手术台的医师,偷闲片刻若能读几页文学小说或幽默漫画,会心一笑之余,既舒缓了神经,又调节了心情,手术成功率或许会更高一些。

其次,偷闲还要有几分豁达。休闲、娱乐,最忌有功利心。去钓鱼,兴趣在“钓”,而不在鱼。即使钓了一整天收获全无,也不必气馁,因为钓的过程和情趣充分享受了,又有何遗憾?如果去看望亲朋好友却不遇其人,也不必沮丧,因为来回沿途市井风情全让你尽收眼底了,这岂不是经历了一回采风调查?凡此种种,如果都能以豁达的心态对待,那便是达到偷闲的至高境界了。中国有句古话:“自得其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忙里偷闲的精要在于“偷”。世界上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忙里偷闲的高手。毛泽东是个善于偷闲的高手。如在很忙的时间找一些比较闲的人谈些哲学问题。平时床头上放着许多闲书也是他的一个特点。周总理也很会忙里偷闲,在乘车时、接见外宾前或会议中间,打一个盹儿,养一下神,便马上又投入工作。在二战时,已近70岁高龄的英国首相邱吉尔,每天都坚持工作16小时以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忙里偷闲”,他坐上汽车就能休息,每天都坚持午睡1小时。晚饭后他便在办公室内的床上睡上两小时,醒后立即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直至次日凌晨。

忙中有闲,忙里偷闲,能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享受到一种乐趣,这对于养生和养神,都有好处,对工作和生活更有莫大的益处。

不能善待自己的过失

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味沉浸在后悔之中,长时间的后悔会使自己心浮气躁,后悔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给身心带来严重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说,后悔等于自毁。其实,偶尔做错了一件事,不要老跟自己过不去,要懂得原谅自己,善待自己的过失,不要让过失成为自己的绊脚石,而应让它成为自己的垫脚石。

人们常常因做错了某件事或错过了某次机会而后悔。

人们产生后悔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在做出决定之前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后果有一定的预知,但由于疏忽大意或盲目乐观,对这种危险的苗头没能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人是非常后悔的,因为他已经接近正确的选择,只因一念之差发生了重大遗漏。

另一种后悔经常发生在盲目乐观者身上,决定者在制订行动方案时,有意回避不利的信息,对未来的困难、危险及不利条件根本未加考虑,由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也没有任何有效的应急措施,因此,决定者只有惊恐和本能的防御反应,只能临时利用手头的力量补救一下,但终因补救措施的非系统化、非严密化而收效不大。

有的人经常后悔,而且经常经历相似的后悔,他们的过失往往不是新的过失,而是屡次重复旧的过失。他们的后悔仅仅停留在肤浅的情绪水平,没能深深地触及认知结构,没能很好地剖析失误的原因和吸取发人深省的教训。

如何将因过失而产生的后悔转化为深刻的教训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反思后悔的根源,找出决定过失的原因。

2.在陷入极度后悔的状态时,应淡化后悔的情绪色彩,积极采取挽救行动,但不应彻底遗忘后悔的情绪,适当地在心中保留后悔的经验才能对未来的选择很审慎。“健忘”正是屡犯相同错误的根本原因。

3.在面临与过去相似的选择时,一定要仔细地回忆过去失败的情形,积极地利用过去的经验,从而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其实,只要留心,便不难预见过失。

首先,当选择者搜寻各种可能性,并且仅仅发现了一个可接受的方案时,他就倾向于忽视这一可能性的危险,无暇思索未来的威胁。如果他得不到反对这个惟一方案的任何信息,他就会迅速采纳这个方案。如果这个惟一的方案也很危险,且代价又很大,选择者就会认为自己已山穷水尽,没有选择的余地了,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感觉严重妨碍了选择者的思路,使之被动、草率地应付选择。

人们遇到难题向专家咨询时,也会产生一种顺从感或别无选择感。这时,人们十分情愿地听从专家的意见,认为他们的意见是惟一合理的。这种在专家面前的自卑感妨碍了人们的自主性,使人们轻易放弃了其它选择。

其次,选择者尽管已经意识到选择可能带来损失及后悔,但认为损失不会马上出现,他就容易低估损失的严重性。

再次,如果选择者认为自己的决定对自己的名誉和周围人不会造成巨大影响,他就不易预见到后悔。

最后,如果选择者确信自己不会再发现新的信息或新的可能性,他就会默认现实的选择,不再理睬可能出现的后悔。

高质量的选择是一种情绪中性的耐心选择,它不被有利条件冲昏头脑,也不被不利环境所吓倒,它始终怀有希望,又始终不掉以轻心,它要求人们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投入一定的精力,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

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味沉浸在后悔之中,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给身心带来严重伤害。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带来的后悔情绪,大致可向两个方向去:一个是因为后悔,反而心生力量,振作起来,重新再来;一个是由后悔而滑向自怨自艾的泥潭,懊丧不已,以至于自暴自弃。其实,偶尔做错了一件事,不要老跟自己过不去,要懂得原谅自己,善待自己的过失,不要让过失成为自己的绊脚石,而应让它成为自己的垫脚石。

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公平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公平,只会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使自己变得浮躁不安。其实事事都是公平的,那么公平在哪里?公平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这不公平!”人们常常在要求公平合理,都认为公平合理是人际关系应有的现象,每当发现周围有处事不公时,心里便不高兴。应当说,要求公平并不是错误的心理,但是,如果因为不能获得公平,就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就应当称之为心理问题了。

实际上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这个世界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而创造的。譬如,豹吃狼,狼吃獾、獾吃鼠、鼠又吃……只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这些受到威胁的弱者永远是不公平的,强者生存,弱者灭亡,优胜劣汰,没有公平可言。飓风、海啸、地震等等自然灾害对所有生命来讲都是不公平的。人类社会里,贫穷、战争、疾病、犯罪、吸毒等等不平等的现象此起彼伏。公平是神话中的概念。人们每天都过着不公平的生活,快乐或不快乐,是与公平无关的。这并不是人类的悲哀,只是一种真实情况,过去不曾有过,今后也不会有。

我们在生活中受到要求公平的心理影响,当公平没有出现时,我们会感到愤怒、忧虑。但是,不公平是常有的事,需要你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不公平进行挑战,以避免自己陷入僵化,造成自毁心理。

尽管相貌源于遗传,容不得个人选择,可还是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相貌愤愤不平:“我为什么会长的其貌不扬?我的个子为什么会这么矮?”甚至有许多人身有各种残疾,他们更是抱怨老天的不公。有的人自暴自弃,就连心理也陷入了缺陷,而有的人满怀信心地向生活困难挑战,战胜了自己,完美了自己的人生。人的先天相貌缺陷生下来时已决定了,而出生后,人生要靠健康心理来延迟衰老的降临。美国总统林肯的好朋友曾向其推荐一个人来任职,受到拒绝后不解问道:“怎么能凭相貌来判定人的好坏呢”?林肯则回答:“四十岁以后每个人得对自己相貌负责。”不难判断,一个心理丑陋的人不可能相貌堂堂,反而会加速丑化速度,导致由美变丑。

如果你工作兢兢业业,却不如那些能力比自己差但会和领导搞关系的人受重用,这使你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在这种处境中,不仅压抑人的良好心境,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扼杀聪明才智与创造才能。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一个“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即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即与他人相比较的相对收入)的影响,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与所得报酬同他人相比较,如果觉得不合理,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心理不平衡,不公平感对健康产生的消极作用会十分明显。因此人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消除这种不平衡的心理,使心境稳定。

一般说来,当我们遇到认为不公平的事情时,可以采取下述做法:

1.不必事事苛求公平。人的心理常常受到伤害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每件事都应当公平。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我们不必事事都拿着一把公平的尺子去衡量,否则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2.设法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来求得公平。比如,有些人认为只要工作踏实肯干、业务能力强就应得到领导的青睐,而把主动与领导搞好关系的举动错误地当成了溜须拍马。其实,领导也是人,而人都需要得到别人尊重与肯定,所以有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正是自己不成熟的观念与言行造成的。

3.改变衡量公平的标准。不公平是一种进行比较后的主观感觉,因而只要我们改变一下这种比较的标准,也能够在心理上消除不公平感。比如,自己这次没评上职称,觉得很不公平。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想想,就会发现这次评选职称的名额有限,许多和自己条件一样甚至强于自己的人也没评上,也许这样一想,你就心安理得了。

压力太大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压力也越来越大,往往使我们感觉活得好累好累,这种压力所带来的“累”是浮躁产生的重要根源。人不能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不会有动力。可很多时候,我们给自身加上了许多本不该有的压力,我们急需缓解这些压力,我们才会活得轻松。

林琳是个年轻的女孩儿,在公司做财会工作。工作虽然单调,但还算轻松。每天下班回到家,除了看电视、吃饭就是睡觉,没有什么能唤起她的兴趣。“累!”不知不觉竟成了她的口头禅,疲惫感充斥了整个身心,干什么也提不起精神。躺在床上睡懒觉是她最大的业余爱好,同龄人的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在她身上了无踪迹……

累其实有两种,一种叫“体累”,另一种叫“心累”。心理学称前者为生理疲劳,后者为心理疲劳。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不同,它多半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林琳的感受就是一种心理上的疲劳。心理疲劳主要是由于压力造成的。

打开每日的报纸,常见虐儿、跳楼、纵火、自杀的案件。大部分作案者都是精神受困扰,饱受压力的一群。的确,生活在现今这个急速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面对不同程度的压力,例如,男人心里常记挂着赚钱,要事业有成,好向家人有交待;女人一面要出外工作,一面要照顾家人,时间分配总感觉不妥;学生背负老师、父母的期望,要努力读书,奈何资质有限,成绩差强人意等等。

压力是什么?简单而言,压力是一种感觉,而且是十分主观的感觉,大多数压力是自己制造的。处身在同一事物或环境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当遇上压力时,生理和心理会有连串的反应,如未能善加控制这些反应,便会引起各种疾病,包括头痛、背痛、神经过敏、急躁不安等问题,甚至精神失常。

压力是无形的,但你会感觉它的存在。压力永远是愈压愈大,愈来愈多,直至你不能承受时,人便崩溃。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认识压力,控制它,不要被它控制。

一般说来,如果你出现以下情况,你就需要注意了:

1.不断的感到疲倦,睡觉也睡不好;

2.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也减退;

3.自省时间增加,对家庭和朋友的关系漠视;

4.一再重复同样的行动;

5.易怒,缺乏耐心。而且很难去接纳别人的建议,即使知道这样的确有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缓解压力呢?

1.自己对自己要有一个全方位的认知,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力、体力和环境等具体条件去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最好的心理健康策略就是对自己不挑剔,不给自己订一个太高的期望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