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泰戈尔
27882600000002

第2章 多才多艺的儿童

初展诗才

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泰戈尔

1861年5月7日,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的一个多子女贵族家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便是后来的大文豪泰戈尔。

泰戈尔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财运亨通。泰戈尔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

泰戈尔的父亲代温德拉纳特生于1817年,他的童年是在颇为豪华的生活环境中度过的,而这种奢华的生活在他青年时期则达到了顶峰。

代温德拉纳特在慈祥的祖母、善良的母亲和富有的父亲的三重宠爱下长大。然而这三方面的爱却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祖母生活十分简朴,她只吃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吃多少日子,就斋戒多少日子。平日里她总是不断地为家神编织花环,唱赞神曲。

代温德拉纳特的母亲在苦行和淳朴方面比祖母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甚至远离她的丈夫,不愿意同他接触,视他为“粗野之人”,她甚至觉得和丈夫一起用餐都是一种堕落。

来自祖母和母亲与来自父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爱抚,在代温德拉纳特朦胧的意识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不仅使他过早地变为一个沉思、持重和性格内向的人,而且还迫使他那颗年轻而又充满疑惑的心,常常去思考自我克制是不是宗教的真正奥秘,去思考自己是选择自我克制还是追求快乐和享受。

代温德拉纳特本人身上兼具三种不同气质,那就是对宗教的浓厚感情、对艺术的敏锐感受和对实际工作的精明善断。第一种气质反映在他精神上的唯心主义和对神灵的感悟力上;第二种气质表现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中,表现于他的充满着优美而富于诗意的言谈和写作中;第三种气质则体现在他对梵社的组织工作和对财产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方面。

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结合。此外,他待人温文尔雅,举止尊贵大方。他的才干和为人使他的名望与日俱增,后来人们称他为“玛哈希”,就是指“大圣人”。

就像他的祖父一样,泰戈尔的父亲终生喜欢旅行。几乎每年春季或秋季,“大圣人”都要离家出游。在当年的印度,旅行被认为是一种冒险的事情,需要真正的勇气。但他尤其喜欢到白雪皑皑、巍然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旅行。

面对着那四季积雪的崇山峻岭,他内心感到无限快慰。被尘世纷繁生活困扰的代温德拉纳特,甚至想永久定居于自己热爱的喜马拉雅山,这样他就可以在孤寂和宁静中对着神灵祈祷,度过余生。

然而有一次当他面对山泉,思索着溪流源于高山泉水,流向原野,奔向大海,而不惜将清流弄得混沌以服务于人类时,他的心又感动不已,一种伟大的情感便油然而生,于是他决心将自己所悟所学的真理传播于四方,造福于人类。从此,虽然他也多次去喜马拉雅山旅行,但再没有过隐居遁世的念头。

泰戈尔的家庭十分庞大,他的父母一共生过15个子女,泰戈尔是第14个,最小的弟弟很小就夭折了,因此,他便成了父母最小的孩子。这个家庭继承了父亲所热爱的印度文化传统,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常举行哲学和宗教讨论会、诗歌朗诵会,经常演戏,还有不时安排的音乐会。

著名诗人、演员、音乐家和学者常常成为泰戈尔家庭的座上客,父母让子女们自由发展各自的特长,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而不加限制,态度极开明。泰戈尔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在他的性格形成时期,从家庭环境中饱吸了智慧和美的养分。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被大家昵称为“罗宾”的泰戈尔成为每个家庭成员都钟爱的对象。但他并不受溺爱,“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毫不费力地得到一点点东西……从果皮到果肉,从来都舍不得扔一星半点儿。”

恰恰相反,由于泰戈尔的母亲需要管理这个大家庭,整日里被没完没了的家务缠得无法脱身,根本腾不出时间来关照最小的儿子,所以泰戈尔在童年时代并未享受到多少母爱。

他的父亲像隐士一样,在家中深居简出,而且他总是忙于自己的改良主义事业,要不就是坐禅默祷,或者四处旅行。因此,年幼的泰戈尔不仅得不到操劳不已的母亲的多少照顾,甚至也很少见到父亲的面。因此,每当父亲从喜马拉雅山区漫游归来,偶尔会与孩子短暂相处的时候,小泰戈尔总是欢喜跳跃,感受到无穷的乐趣。然而这样的时候太少了!

这种来自双亲的关心和爱抚的缺乏,使得这颗幼小的心灵在童年时代对母爱的不倦的向往,一次又一次地化为对女性的关怀与爱的渴望。

每当小泰戈尔被人们撇下一人独处时,他最喜欢的消遣就是凭栏眺望,一连好几个小时目不转睛地遥望着远处的花园和池塘、来来往往的人群……生活就这样不经意地造就了一颗善感多思的心灵。

但是,成年后的诗人对他幼时的孤独丝毫也没有半点顾影自怜的感觉和抱怨之心,相反,他还庆幸自己的命运,正是因为父母的忙碌使他避免了由于长辈关怀备至的爱而带来的任性和各种不良习气。

诗人在他的《回忆录》中清醒而又理智地写道:“尽管大人从照顾小孩之中感到无比欢愉,然而小孩的不幸也从那儿引出。”

而且,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也十分简朴,鞋子和袜子要在儿女们长到10岁时才按宗教法规批准穿用。诗人在他迟暮之年回忆他的童年时这样写道:

我在童年几乎不知奢侈为何物,总的说来,那时的生活比现在简单得多。同时,我们家里的孩子,有完全不受过分照顾的自由。

我们的膳食没有什么美味的,我们所穿的那些衣服只能引起现代儿童的嘲笑。在我们满10岁以前,无论如何也穿不上鞋袜。冷天就在布衣上加一件棉布外褂。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这就算寒碜。

相形之下,他的家庭给他的艺术熏陶是极明显的,泰戈尔丰富的历史、文学和科学知识都源自于父兄。

泰戈尔家族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和复兴孟加拉文艺具有很大贡献。泰戈尔的长兄德威金德拉纳特才华出众,是诗人和哲学家,曾向印度介绍西方哲学。

另一位兄长萨迪延德拉纳特是进入英属印度行政机构的第一个印度人,懂多种语言,翻译出版了许多梵文和孟加拉文古典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泰戈尔的姐姐斯瓦纳库玛丽是第一位用孟加拉文写小说的女作家。五哥乔蒂林德拉纳特更是多才多艺,他不光是一位音乐家,同时还是戏剧家、诗人和新闻记者。他长泰戈尔13岁,对泰戈尔的才干十分赏识并予以鼓励,还通过创办文学杂志《婆罗蒂》月刊直接引导罗宾德拉纳特走上文坛。

另外,泰戈尔的母亲夏勒达·黛薇,是一位风姿绰约、优雅宽厚的女性。

母亲在泰戈尔身上倾注了深深的爱,给他布置出一个精美优雅的环境。泰戈尔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度过一生中最愉快安逸的日子。

虽然,小泰戈尔得到的来自于父母的关爱相对少一些,但是,家庭却没有忽略对他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读书,为小泰戈尔打下了多方面兴趣的基础。

父亲对泰戈尔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很自信地对妻子说:“我一定要把这个孩子培养成子女们中最出色的一个。”

“你打算怎么做呢?”

“我要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对他进行全面的培养。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个小神童的。”

在泰戈尔3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让他学画画。小泰戈尔虽然只会在纸上乱涂,但是还是看得出他对色彩很敏感,泰戈尔的一位擅长绘画的哥哥承担起小泰戈尔的绘画启蒙教育,同时父亲开始亲自教小泰戈尔学字母。

父亲将各种字母写在大小不同的卡片上,这些字母都用了不同的颜色,他每天用这些卡片和小泰戈尔做游戏。他从来不提倡孩子死记硬背,经常把卡片放在一个纸箱子里,然后他说出颜色让小泰戈尔去找。

当小泰戈尔按照他指定的色彩取出图片时,父亲就把图片上的字母读给他听并让小泰戈尔跟着他念。这样进行了一段时间,他又指定了字母让小泰戈尔去纸箱子里找。

当小泰戈尔找出了他指定的字母时,他就让小泰戈尔说出是什么颜色。每当小泰戈尔找对了字母或是颜色,父亲就轻轻摸着他的头对他表示赞扬;如果他找错了,父亲就会笑着说“嘿!你这个小傻瓜”,并同时取出他指定的卡片说“这才是正确的答案”。

这样,小泰戈尔不但轻而易举地学会了很多字母而且熟悉了20多种颜色。

小泰戈尔在绘画方面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他后来在《回忆录》中说:

我记得很清楚,午后,我常常拿着一个速写本躺在地毯上,心里盘算着想画点什么。与其说是练习绘画,不如说更像是一种消遣。这种游戏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心底留下了一些东西,纸上连一线一点也没有留下。

当小泰戈尔4岁的时候,父亲又开始对他进行音乐教育,音乐课主要由小泰戈尔的另一个哥哥萨迪延德拉纳特来负责。

哥哥除了教他弹钢琴,还经常给他放一些印度的音乐,还有形式多样的民间乐曲,其中包括具有孟加拉韵味的宗教流行乐曲。印度北部古曲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泰戈尔学音乐的同时,父亲让精通外语的姐姐教小泰戈尔学英语。在一家人努力下,小泰戈尔的进步非常快。到6岁的时候,他既能画画又会弹钢琴,而且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