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雁门关
27946100000008

第8章 雄伟长城(2)

2.割不断的情结

不知是长城的重要性使然,还是一种共同的民族心理使然,雁门关长城成了历代帝王心头一个始终无法释遣的情结。

雁门关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的赵肃侯时代,此后汉、北齐、北周、隋都曾大规模修复过。“明修长城清修庙”,雁门关长城正如其线上的雁门关一样,至明而达极盛。

汉元光五年(前130)正月,气势如虹的汉武帝发万人修凿雁门关。雁门关上的赵长城早已东倒西歪。汉朝除重新加固赵长城外,还在赵长城上建起巡敌瞭望的敌楼和射击敌人的垛口。汉长城为石头砌筑。北朝后期,为防止蠕蠕族南下,又大修长城。北齐天宝三年(552),北齐自山西临汾西北筑长城,经汾阳、崞县、代州、居庸至海,前后所筑东西长达3000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北周大象元年(579),大司徒立翼巡长城,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立亭障,东至碣石,西至雁门。隋朝时,为抵御北部强悍的突厥铁骑,曾动员百万军民大修长城。隋大业四年(608),燕代沿边诸郡旱,时发卒百余万筑长城;十三年(617),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男女无少长,皆就役。长城线上是一派宏大的筑城景观。

至明代时,朱明王朝将修复长城的情结发挥到极致,有明一代共大修雁门关长城十八次,前后绵延200余年,几乎伴随了整个明王朝。明正德八年(1513),明王朝筑长城,东起浑源州,西至宁武,因为山险,凡400里。这段长城路过雁门关。明正德十一年(1516),李铖于雁门东边墙筑七堡,西筑四堡。明嘉靖十九年(1540),都御史刘皋筑雁门隘塞300里,高阔一丈五尺。嘉靖二十五年(1546),总督翁万达大修长城8200多里。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李景筑关墙,绵亘15里。新广武至白草口这段雁门关长城即为李景所筑。这段长城保存得相对较好。巍峨的山脊上,雄宏的长城蜿蜒其上,气势十分壮观。长城高8~10米,上宽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有戍城一座。敌楼建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敌楼下设暗门,门洞高2.3米,宽1.7米。现存较完整的敌楼有“针扃”、“挖阨”、“壮橹”、“天山”等。明代的长城内部都是夯土,外部用巨大的城砖包砌。由于风雨剥蚀,加上人为破坏,不少地段的长城只剩下夯筑的肌体。

沿白草口登上这段饱经沧桑的长城,触目所及的是荒凉和冷寂。废弃的城砖遍地都是,残破的城楼危岩耸立,砖隙中疯长起来的白蓬葱郁成一片伤心的荒芜。已很久没有人访问过这段长城了,一声呐喊,白蓬中的山鸡尖鸣着飞向远处的山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