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上最神奇的做人做事课
27954700000017

第17章 聪明做人,智慧做事(1)

遇事要冷静

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实在没有控制住,发了火,生了气,失了态,怎么办?无它,赶快降温灭火。这还算你的一个好处,你的火来得快去得也快,叫做不黏不滞,叫做日月之蚀,叫做迅雷暴雨之后,仍然是雨过天晴。人做不到无过无咎,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错就错,变本加厉,讳疾忌医。

人要活得有意义,学会自控则必不可少。而自控是需要理性的,而不是唯唯诺诺地去充当强者的垫背,更不是在逆境中屈膝地生存。自控的内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欲望的自控;二是情绪的自控。如果一个人在欲望和情绪的自控能力上都出了问题,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很失败的人。

欲望是和动物的生命同生共灭的产物。人和动物不同之处,就在于能用理性支配或主导自己的欲望,而动物这方面与人类就没有可比性。

此外,自控力差者还时时地表现在人的情绪失控上。比如有些年轻人心浮气躁,遇到不顺心的事没三下两下就急躁得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是动嘴就是动手动脚与人相向,这都属于不冷静的处事态度。不冷静的人心态是有问题的,古人说“心贼难防”,意思就是说心态有问题者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恰恰是他自己。

练好自控力,增强自控力——就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少一些失言、失手、失足,会多一份珍重。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要把你变成什么样,只有自己要把自己变成什么样。完善人格修养,以自律为前提地把握好自控能力,你才会立于不败。

所以,我们说遇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千万要冷静、切不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的人大多是因为遇事欠冷静。实际上,遇事冷静地考虑一下,可能会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效果通常是好的。比如,当你的朋友因为某个问题与你争吵起来,你可能很有理由,但你的朋友却不讲理,且与你步步相逼,这时你很可能压抑不住自己,想动手。如果这时你强制自己冷静一下,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或是暂时避开一会儿(这绝不是你弱),等对方也平静下来,再与他讲道理,那么你既可以不失去这个朋友,而且还可以表现出你的大度。相反,假如你控制不住自己,对朋友大打出手,失去朋友不说,还可能酿成恶果,得不偿失。

当然,我们说遇事要冷静,并不等于做事犹犹豫豫,毫不果断。遇事冷静只是做事前的充分准备,而且冷静需要的时间并不长,可能只是几分钟或几秒钟的时间,但这短短的几分钟或几秒钟可能会帮助你更好地解决问题。可以这样说,经常进行理智的思考,遇事冷静,不但不会延误时机,相反会培养你的果断力,在关键时刻、紧急关头能够当机立断,正确地处理问题。

1.有一个《猩猩嗜酒》的寓言故事,说的是人在路旁摆了一个盛满甜酒的酒樽,并放了些酒杯。一伙猩猩见了便晓得人类的用意,坚持不去喝。可是熬了不一会儿,一只猩猩说:“这么香甜的酒,何不少尝一点!”于是各自战战兢兢地喝了一小杯。喝罢,相互嘱托说:“可千万不要再喝了!”谁知,一阵酒香随风扑来,它们个个垂涎三尺,又都喝了一杯。“如是者四”,最后“不胜其唇吻之甜”,忘乎所以,竞相端起大酒樽狂饮起来,结果一个个酩酊大醉,一并为人所擒。

猩猩为了满足贪杯的欲望,所以被生擒活捉,究其缘由,均系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所致。如果那伙猩猩面对飘香的甜酒,心既不痒嘴也不馋,想必也绝不会被人掠去。故事虽为虚拟,但细细品味,对那些欲望自控力差的人而言,还真有启迪和教化作用。

2.阿兰·马尔蒂是法国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一天晚上他身着便装来到市中心的一间烟草店门前。他准备到店里买包香烟。这时店门外一个叫埃里克的流浪汉向他讨烟抽。马尔蒂说他正要去买烟。埃里克认为马尔蒂买了烟后会给他一支。

当马尔蒂出来时,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汉缠着他索要烟。马尔蒂不给,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随着互相谩骂和嘲讽的升级,两人情绪逐渐激动。马尔蒂掏出了警官证和手铐,说“如果你不放老实点,我就给你一些颜色看。”埃里克反唇相讥:“你这个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在言语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团。旁边的人赶紧将两人分开,劝他们不要为一支香烟而发那么大火。

被劝开后的流浪汉骂骂咧咧地向附近一条小路走去,他边走边喊:“臭警察,有本事你来抓我呀!”失去理智、愤怒不已的马尔蒂拔出枪,冲过去,朝埃里克连开四枪,埃里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杀人罪”对马尔蒂作出判决,他将服刑30年。

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烟,罪魁是失控的激动情绪。

怎样化敌为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奇妙,有些经久不衰,有些缘尽而散。有些友谊的褪色主要由于志趣各异或关山阻隔;但有些关系的逆转则是由于误会、分歧没有处理好,闹了一两次矛盾便彼此不再往来,甚至相互成为怨敌。

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意味着你要喜欢所有的人,也不意味着你要和所有相识的人都成为知心朋友。如果你认为某些人是有价值的朋友,那就应当细心照料这种友情。

我们每个人已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好比一座大谷仓。这样一座相当大的建筑物本来是坚固的,但如果长年累月无人照料整理,那么风雨的侵袭,裂缝的扩大,就会造成隐患和危机。一旦哪天刮大风、下暴雨,它就会突然坍塌,变成一堆废墟。当你捡起旧椽木察看,你会发现,就某一根木头来看很可能还很结实,但连结榫头的木钉腐烂了,就无法把巨梁连接起来。

由此,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论多么坚强、能干、有成就,仍要靠自己与别人的良好关系,才能保持和发展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友情是需要照顾的,就像谷仓需要照料一样。想写而没有写的信,想说而没有说的话,想打而没有打的电话,想参加而又终于没去参加的聚会,背弃过别人的信任,争执后没有和解,为一桩误会或一点分歧而心存芥蒂——这些犹如渗进谷仓的雨水,腐蚀、削弱了木梁之间的联系。好好的谷仓,本来只须花很少工夫稍加照料,就可修整完好,现在也许只有放弃,或是花费很大工夫来重建了。

总之,我们重视和善于交际,也包括重视和善于重修旧好和化敌为友。做到这些当然需要抓住时机,掌握方法技巧,但最重要的是要自由主动,运用心理策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能掌握时机和技巧。

对于闹了别扭的朋友,甚至是“心腹之患”的怨敌,如果你想和解,重建友情,应该怎么做呢?在自由主动的前提下,请注意这样三点:

(1)对于无关紧要的敌意,宽容大度,不予理睬,可以装聋作哑,或是转移话题,让对方无趣而止,绝不可斤斤计较,发生无谓的冲突。

(2)对于有辱人格、有伤大体的讥讽攻击,应当予以还击,但这种还击不是争吵,而要采取婉言、暗示、幽默等等巧妙的方式,做到有理有节。这种还击仅仅是为了自卫,维护自己的尊严或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出气。

(3)发现并抓住时机,向对方表示关怀体贴,给予帮助,促成和解,从而加深或重建友情。

从精神上消灭敌人胜过从肉体上消灭敌人。林肯作为美国总统,他对政敌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他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那些人做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林肯十分温和地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多一个朋友,便少了一个敌人。化敌为友,不但能使我们消灭对手,还能使我们结交更多的朋友,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亡羊补牢,有错就改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你懂得及时弥补,及时改正,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上一次犯的错误就是值得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是面对错误的正确处理方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好了,我们需要把眼光看向未来。

“偶尔摔一跤并不可笑,可笑的是每一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人不怕犯错误,关键是要知错能改。我们对于所犯的每一次错误,都要对它有所分析,有所记录,避免下次重蹈覆辙。这样,错误就变成了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经验比最后的结果还要宝贵。

一个人有力量、有决心的标志就是知错就改,这也是一个人有希望、有成就的根本。其实生活很简单:东西丢了,找一下。实在找不到,就忘了它,去找下一个。摔倒了,就坚强地爬起来,拍拍灰尘,继续赶路。不能很好地结束,就不能很好地开始,不能尽快地结束,就不能尽快地开始。

每个人都会有过错,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

在“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牧羊人因为没有将羊圈修好,使狼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牧羊人发现后,及时把栅栏补好,没有让狼再来叼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发现错误之后,应及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及时做出弥补。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也都犯过错,但他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并及时改正。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在年轻时曾一度花天酒地,不思进取。但他及时醒悟,并对自己约法三章。还主动参军,以锻炼自己的意志。为他将来要走的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终美好的品质在他身上扎下了根,最终成为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一般情况下,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自己都会知道,但有些人往往因为怕丧失威信,怕丢面子,而缺乏改正错误的勇气。更有甚者,一意孤行,将错就错,这是一种怯懦的表现。实际上,勇于认知过错并改正错误,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赢得别人的尊敬。

错误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责任是不能推卸的。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能够担负责任的人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面对过错,我们不要试图逃避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应该勇敢地面对它,我们应将承认错误、担负责任根植于内心,让它成为我们脑海中一种强烈意识和人生的基本信条。

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错不改,会让你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那就非常危险了。那么你就失去了道德修养之根本。不放过任何一点细小的过错,对自己真诚,才能够反躬自省,不断的进步。

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大臣士季进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其实,他的话把重点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士季便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士季的话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

以和为贵

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襟怀坦荡,度量恢弘,“以和为贵”,此乃与人交往的处事态度。

俗语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纵览古今中外,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是襟怀坦荡,度量恢弘,抱着“以和为贵”的处事态度。而度量狭小者,不仅于他人没有好处,就是于自己也是没好处的。以和为贵,宽容一点,生活会更快乐。

以和为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既是人伦之道,又是君子之德;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应保持适当的限度,中正不偏,和而不同,防止情欲失和,行为偏激,背离人道。这些内容都是贵“和”思想的集中体现。生活的和睦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离不开朋友、上下级、人己关系的道义相待,相互扶持。如果我们都能以和为贵,那么在与人交往时,人人都会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别人。

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只要我们能宽容忍让,就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有助于与人和睦相处,才能更好地与别人相处。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人无完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宽容合作的基础;互相谅解,互相宽容,追求和谐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得到真正友谊的前提。同时,以和为贵是人际交往关系的准则。

由此可见,也只有度量宽宏、以和为贵的人,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

相传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老禅师是一个能容人之人,主张的就是以和为贵。宽容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教育,它昭示着教育者的大度与力量。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交往、有接触,就难免有碰撞、有摩擦,而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摩擦,需要我们用宽阔的胸怀去容纳他,懂得以和为贵,与人相处和谐,就会提高自己驾驭生活的能力,扫除生活中的烦恼,享受生活乐趣,从而让你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的关系建立得更坚固。

小故事大哲理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人家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叶府老家的人很神气,修院墙要张家退让三尺。张老夫人写书信给张英,张英见信后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令家丁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为通谊之家。

化怒为力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总会遭遇到挫折和失败,情绪的平衡因此受到破坏,如果把什么都闷在心里,久而久之难免会得忧郁症。无害的合理宣泄,可以疏导你心中的怨气,化愤怒为力量,能使自己尽快地走出阴影,轻松愉快地走向生活。

当你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时,心中的怒气大有冲决之势,这时你不妨确立一个“假设敌”,把无限的不平之气都发泄在它的身上。

现代心理学发现,发怒是由于心理上失去平衡或者是自己的要求和欲望得不到满足引起的。可见,只要是生活的现实中有感情的人,不可避免地都会在某时某地因某事而大发脾气,关键是要注意发怒的场合,尤其是发怒的方式,切忌一时冲动,弄得身败名裂。

以笔作武器,将心中的话儿倾注在纸上,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宣泄方式。一般地说,通过写诗、记日记等,可以有效地宣泄郁积在心头的不平之气,使情绪恢复平静。同时,人们在情绪失衡状态下的感受,是一种有意义的体验,对于创作者则尤其宝贵。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为了理解笔下的人物特别是那些不幸的人物,作家就得能够痛苦才行。不然,作家就难免“扯谎”、“诽谤”和“诬蔑”,或者“乘机发表浅薄而苍白的思想倾向”。阿·托尔斯泰更进一步说道,作家只有经历了希望、喜悦、振奋,也经历了痛苦、失望、颓丧以后,才可能把握整整一个巨大的时代,《苦难的历程》正是这样产生的。可见,情绪失衡以及它的忠实记录,往往是一笔财富。自然,用文字攻击、影射别人,只会加深仇恨,也加剧个人的苦恼。这与我们所提倡的合理宣泄是毫不相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