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建设
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民族、民族问题及其解决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国家结构、解决民族问题基本道路、基本政策、基本制度等方面奠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坚实基础,正是这些成果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中国共产党以良好的民族政策成功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获得了政治平等,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则成功促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结构的转型,迎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时期。这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创举,也是现代政党和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杰作,它将中国的民族关系推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也奠定了未来我国民族工作的良好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深刻分析了各民族地区的阶级关系,并通过改革和改造,结束了民族地区剥削和压迫制度,为各民族当家做主,实行自治权,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奠定了社会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广大民族地区已经或即将解放,民族问题成为新中国重大的政治问题。当时主管民族统战工作的李维汉遵照******的指示,认真研究了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民主革命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实际,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特别是少数民族代表人物的意见,最后提出中国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集中统一的共和国,民族独立和联邦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最终,******和****中央采纳了李维汉同志的正确建议。1949年9月30日,在******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十一条中明文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区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1949年10月,新华社正式发出通知,根据《共同纲领》有关民族政策的规定,在今后宣传工作中,“不再强调少数民族自决权”。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全面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从1950年5月开始,甘肃省率先建立了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东乡族自治县;同年11月24日,四川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1951年5月12日,云南省建立全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到1958年底,全国已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至此,全国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区基本上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由梦想变成了现实。
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1987年****中央和******批转的《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提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基本国策,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实际,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相互学习、共同致富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一系列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也相继出台。
****中央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条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又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用法律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平等自治权利。从五十年代开始,不断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92年底,全国已有45个少数民族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这使得各少数民族真正享受了平等自治的权利。通过民族区域自治,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团结。
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与其他国家的“自治”有很大的不同,不是单一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从一诞生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后团结了广大蒙古族干部和群众,挫败了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分裂祖国的阴谋;在解放战争中,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以人力和物力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曾经是全国的模范自治区。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
民族区域自治完全符合中国国情,代表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受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高扬国际主义精神,彰显大国风度
建国之初,由于意识到苏联援助的重要性,以前未曾出过国的******两次亲访苏联,以寻求帮助。但******对牺牲中国利益来支持苏联的革命与建设,是极为不满的。******对牺牲中国利益以换取苏联帮助,以及苏联在援助中国时的“自私自利”更为不满。******在“联合舰队”及长波电台事件的处理中,发泄了这种强烈的不满。
苏联在1947年批判南斯拉夫“铁托主义”,此后更加严厉地批判民族主义,因而民族主义被当成只考虑本国利益,不讲国际主义的资产阶级用语。******也坚定地主张反对“民族主义”,但他绝不反对爱国主义、维护国家利益。无论******反对“民族主义”是出于何种考虑,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他实际上反对的是“民族沙文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与褊狭的爱国主义”,并非抽象的一般意义上的反对爱国主义、民族主义。
按照******的理解,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是结合在一起的。后来,******对第三世界的援助表现出的国际主义精神,也显示了一种大国风度,并向世界展示中国人已经强大起来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从50年代的广交朋友,到60年代的中间地带,再到70年代的三个世界,******和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亚非拉人民看做是反帝、反殖、反霸的重要力量,是中国人民的同盟军。许多非洲国家独立后,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以巩固政权的迫切任务。******和中国人民给予了他们无私的援助。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坦赞铁路的修建。坦赞铁路贯穿********和赞比亚。修建这条铁路是坦、赞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它对于开采两国自然资源、促进民族经济发展进而摆脱帝国主义控制、鼓励非洲人民的独立斗争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仅凭两国的力量修建这条铁路是不现实的。他们曾先后向西方和苏联请求援助都遭到拒绝。最后,他们把目光投向并不富裕的中国。尽管中国的经济还很困难,但在进行国内建设的同时,仍在履行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千方百计地援助亚非拉人民的经济建设,展现出大国风度。这条铁路的技术难度非常大。中国工作人员努力拼搏,克服各种困难,终于使铁路在1976年7月全线通车。为修建这条铁路,中国共运出各种设备材料100万吨,先后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有66名中国同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坦赞铁路的修建鼓舞了正在进行民族解放和经济建设的非洲人民,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人民的了解和信任,增进了中非之间的友谊。
1971年,中国政府决定把提供给巴基斯坦的四笔贷款全部改为无偿援助,把1970年提供的一笔贷款的偿还推迟20年。1973年,中国向扎伊尔提供两亿人民币无息贷款,并派遣了农业技术人员和医疗队。
中国共产党把亚非拉人民当做自己的朋友,向他们提建议但从不强迫执行,搞援助但从不讲条件,伸张正义,原则坚定。也正基于此,亚非拉人民把中国当做最可信赖的朋友和兄长。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的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76张赞成票中,有53张是亚非拉国家投的。
三、民族理论的不断创新
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实践。改革开放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得到进一步实践和丰富。
在民族问题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民族关系,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党和国家的政策是立足民族平等,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着眼于把民族地区发展起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要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个制度适合中国的情况,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
******强调了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并在理论上纠正曾严重破坏中国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论断,推进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实现了执政党在民族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从而为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提供了理论依据。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理论的重要原则。在总结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经验和国外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要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是形式上的自治,这为新时期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明了方向。因为只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把民族与区域自治和谐地结合起来,既能保障聚居民族的自治权利,又能保障杂居民族享有自治权利,把尊重民族感情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使各民族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1979年6月,******同志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他也曾多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将社会整体的发展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路径,通过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认为少数民族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区的特色经济。关于发展战略问题,******的民族发展理论明确指出: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他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要以东部地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通过东部沿海地区的带头作用,带动全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并在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依据中国多民族构成和各民族间的交往不断扩大的实际,提出民族、宗教无小事的论断,并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思想、******理论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塑造提供了指导与方向,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江****总结了国际社会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指出民族问题具有复杂性,只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发展才能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他在全国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是56个民族共同的神圣职责。
江****直接引用******的“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强调一切民族问题的彻底解决,都离不开民族自身的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江****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坚持******的区域发展战略,果断提出的重大历史性决策。在全国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情况下,党中央号召把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同实现全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
为了不断推进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深刻地影响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战略保障。将民族问题与发展问题、与阶级的关系、与国家的关系和民族关系相联系,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实践不断证明中国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才能逐步解决。
江****在十五大报告中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正式从法律上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成为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这为维护我国长期的民族团结和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思想之一;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以江****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民族问题上的一项基本原则。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后,新一届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并强调“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不受干扰,积极地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企图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统一,遭到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越来越不得人心。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从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该法的目的,之所以取名为《反分裂国家法》,是要遏制“****”,促进统一。
这表明,以胡****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继续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容忍“****”,绝不允许“****”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工作原则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制度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些制度,将充分保障中国民族关系朝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方面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目标的实现就会有制度保障。
四、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塑造
2005年,胡****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概括为: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这一论断,就是强烈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精神的最好表达。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精神不仅熔铸和锻造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也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巨大凝聚力和卓越创造力。这种民族精神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也是新时期民族精神发展与发扬的重要方向与支柱。
当前,正是我们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需要大力继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需要把这种民族精神升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巩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国家之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就能形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
(张治江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