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多学科视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7966700000022

第22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进程(2)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

一、对旧中国社会结构的准确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造性运用的重大成果

******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他在1926年所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土地上第一次成功的尝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熟著作。文章通过分析,******看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诚的同盟军是农民,而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则是一个动摇的阶级,从而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同盟军以及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这篇文章既是一篇重要的战略决策政治文献,又是一篇明显具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学著作。******用阶级、阶层分析的方法,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实际,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对中国社会性质与社会各阶级状况的社会结构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具有方法论方面的深刻意义。社会学以社会作为它的研究对象。但是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推动着社会前进,又使社会处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曾经指出,“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研究社会现状,探究革命的性质,首先必须研究社会的矛盾状况,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和性质,这才叫真正地从社会的实际出发。资产阶级社会学把社会视作永世不变的抽象物,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要求首先弄清楚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也就是社会的性质。这是研究和把握社会实际的大前提。

进而言之,社会又分为不同的阶级,研究与分析社会,必须从社会的阶级关系着手。社会阶级是根据社会集团的经济地位和基本的政治立场来划分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一篇如何进行社会阶级分析的范文。它主要从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以及是否有剥削行为,作为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同时也考虑到由其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不但分析了各阶级的总体情况,而且又把各阶级划分为不同的阶层,进行了阶层分析,使之更加符合我国的社会实际。后来根据各阶级的地位和特征,又形成“人民”和“人民大众”的概念。上述种种划分,都着眼于社会关系中的生产关系。这一点,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特别重要,他通过阶级分析,得出社会必须进步、必须进行社会革命与改革的革命结论,从而能够在不同程度上解放我国的生产力。******这一方法论的原则和他所创建的阶级、阶层分析的具体方法,都值得我国的社会学工作者很好地学习和运用。

二、强调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研究人们的物质生活,包括它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基础作用,注重于协调经济系统自身以及与其他工作系统的关系。******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物质生活的基础作用,主张在各个革命时期各条战线都要做好经济工作,改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自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建立起第一块红色根据地起,******在强调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就十分注意经济工作。他指出,由于当时处在白色势力的包围之中,红军士兵和群众生活的极度不安,他认为,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认为有必要宣布改良人民生活的纲领,把一切人民力量,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土地制度的改革,则一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任何地区,一经消灭了封建制度,党和民主政府就立刻提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从而保证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任务。******指出:“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第二,设计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两个宏伟经济蓝图。

******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初步规划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构成方针及其内部关系。他在《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提出,在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必须是: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1947年******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国家经济,由个体逐步向着集体方向发展的农业经济,独立小手工业的经济和小的中等的私人资本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的全部国民经济。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当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以后,******领导中国人民对过去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进行了重新改组,对灾区灾民进行大规模的救助工作,逐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失业问题,争取国民经济状况有了基本的好转,使我国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候,******又领导全党制订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我国胜利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又根据我国的情况与苏联的经验教训,提出根据我国情况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些新思想。

第三,认真处理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各种关系,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不仅认为经济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十分重视处理好经济生活内部的各种关系。他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就提出,要正确处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劳资关系。1956年中央政治局用几个月的时间听取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发现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把它们综合起来,归纳为十大关系。******在对十大关系的分析与说明中,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站在更高更深的角度来分析与经济内部生活有关的一些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的特点。这十种关系就是十种矛盾,只有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才能把党内外、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在中国的充分展现

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其中重点讨论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1956年我国胜利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8月召开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宣布,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在同时,社会上受国内外不健康思想影响以及工作中的失误,也出现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矛盾的不同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像******所说的那样成为一门科学,一门专门的学问。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面临的一种新形势与新课题。

******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题目,分析了敌我矛盾存在的情况,又着重系统地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它的性质、特点、矛盾转化的可能性以及处理这些矛盾的方针和方法。因此,它是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有重要的指导性和启迪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学,是具体地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形式与机制的一门学科。我国社会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我国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在正常运转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研究这些关系的形式、结构、规范和行为方式,研究它们的发展规律与机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四、******的社会调查研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重要体现

早在我们党的幼年时期,******就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倡导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他正是通过调查研究,透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真正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把革命推向前进。可以说,调查研究是形成和发展******思想的基石。

社会调查研究是我们进行革命实践活动基本的工作方法。******从调查研究中认识到改造现实的必要,又从革命实践需要出发,把认识现实的调查研究活动与改造现实的革命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把认识中国社会的调查研究活动与改造中国的革命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实践需要出发确定调查研究课题,抓住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查研究。******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大量调查和调查报告都是了解农民、农村社会、掌握土地革命的规律和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掌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规律,组织了农业合作化状况的调查。为了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中央34个部门的工作,都是******开展调查研究的生动体现。其次,把调查成果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实践。《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十大关系》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再次,把调查成果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检验和完善调查成果。《井冈山土地法》是******同志对井冈山地区进行调查的成果,但在实行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强调要在调查研究中坚持群众路线。他认为,领导者只有先当群众的学生,才有可能当群众的先生。他一再指出:“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做调查”“到群众中做实际调查去!”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活动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积极的参加者,对客观事物和实践效果的了解及认识最丰富、最全面、最真实。领导者的思想、意见只能来自群众的实践,并且转过来为群众服务,形成了群众——领导——群众的公式。

第四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新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巨大的转变。******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提出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这是在中国重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个声音,从此掀开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新篇章。1979年,《哲学研究》第5期上发表了《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一文,该文为社会学研究的恢复作了理论上的阐述。文章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不等于整个社会科学的对象,也不等于社会学的对象。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同研究社会学,这中间是不能画等号的。”“社会并不因为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就由有问题的社会变成了一个无问题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照样有它的矛盾,照样有它的问题。除了经济、政治、法律、军事等问题之外,还有劳动、人口、文化、道德、民俗、民族、婚姻、家庭、妇女、青年、儿童、老年、城市、农村、职业分工等问题。这些都是专门问题,不能用几句简单的话,或者简单的理论来加以解决。马克思主义对这些问题都提出过一些观点、一些论断,可是这也不能代替对这些问题全面的、周到的、科学的研究。”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走上了空前发展的阶段。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核心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维护建设形态方面,从宏观社会发展的角度对社会学进行研究和论述的集大成者是******。******不仅提出了中国社会学的“补课”论,为我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铺平了道路,而且对我国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指导和设计,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发展,如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思考,都是中国社会学上的巨大成就,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过程中在社会制度、社会运行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的一系列社会学思想,其核心就在于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认为,中国必须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他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并且说:“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指出,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他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他进一步阐述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他强调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帮助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理解和积极支持改革,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他指出,改革对于持续发展的进程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把改革作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的手段,表明我们真正找到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社会保障观的充分展现

******的社会保障观,就是要保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过着温饱、富裕、幸福的生活。他指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第二个目标是到20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目标是在21世纪的前五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而形成的实事求是的社会保障观。他指出,建国后的头八年,经济发展是健康的,政策是恰当的。但从1957年下半年起,实际上违背了“八大路线”,“左”的时间之长,差不多整整20年。“左”的极端是“**********”,“******”的理论左到顶峰,要人民安于贫困,“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宁要贫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简直荒谬得很!”这种理论导致中国处于贫困和停滞状态,千百万人的温饱问题得不到保障。“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如何摆脱贫困,保障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和提高呢?******实事求是地提出一个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的劳动和合法的经营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始终必须坚持的宗旨。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社会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条件下,******以其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关于发展研究的科学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进行了卓越的理论创新,阐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和解决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展的问题。******社会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在发展道路问题上,他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必须搞社会主义,这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是,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怎样搞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书本当教条,也不能照搬外国经验,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引导我们党和人民迈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发展阶段问题上,他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两个方面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这一理论的形成和提出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提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它是我们党制定基本路线和一切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在发展战略上,又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亲自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已经成功实现了前两步走的目标,正向着第三步即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的战略目标奋斗。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中国的思考,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三步曲”:第一步消灭贫穷,第二步不穷不富,第三步比较富裕。三步走发展战略凝聚着******关于中国如何发展自己的思想,这是******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核心。

在“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发展思想,它们都是******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的正确回答,同时也是******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的深刻体现。

二、社会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费孝通的社会学思想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人类学家,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在社会学研究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费孝通带领广大社会学学者开始了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工作,从而把中国的社会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并逐渐形成了社会学中国学派。自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费孝通在社会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一)小城镇的开拓性研究

在1981年费孝通四访江村时,接触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急剧变化中的许多新问题。例如大城市人口膨胀、农村过剩劳动力没有出路,而小城镇人口增加不多,可以成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蓄水池”。他认为小城镇问题不是孤立的,必须把它放在广阔的城乡关系中进行研究。1983年“江苏小城镇”研究被列入国家“六五”重点课题,由费孝通任学术指导,开始对江苏大江南北进行深入调查。费孝通在吴江深入考察后,写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的文章。文章是在农村刚刚完成土地联产承包,下一步怎样走的难题上提出了建设小城镇的方向性问题。从此小城镇研究走出江苏,走向全国,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性课题。

小城镇的发展与乡镇企业的突起密不可分。十多年来他一方面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另一方面也大大促进了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瓶颈作用的关键问题。已经为中外学术界和人们日常生活所熟知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既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途径,有人把它称之为“小城镇社会学”。其实它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范围。小城镇研究的价值就在于它是未来的起步,今后的变化则是它的延续。从小城镇到中等城市到大城市是它的延伸;从乡镇企业到区域经济到外向型经济也是它的延伸;从农民到工人到企业家又是它的延伸;从沿海到中部到西部北部地区开发更是它的延伸。总之,一个更深层次的论题,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的新发展。中国新型的城乡关系,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剥削农村而导致城乡对立、工农对立的关系。中国新型的城乡关系也不同于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的城乡隔离、工农分离的关系。新型的城乡关系是城乡结合,城乡一体化,城乡共同繁荣的关系,是能够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新课题。费孝通带领中国社会学者开辟了这条大道,他把这一历程形容为不过是一篇大文章的破题和开路工作。

(二)费孝通的家庭社会学研究:从生育制度到反馈模式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学术历程前半生的代表作。关于家庭的研究,自从1877年摩尔根出版了《古代社会》一书,成为划时代的著作,接着恩格斯又于1884年根据《古代社会》以及其他有关著作写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家庭的产生、发展作了更系统的论述之后,许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又作了不少研究。费孝通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具有创见性思维的《生育制度》一书。该书用比较社会学观点,即功能主义人类学方法,对不同社区,不同文化的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对家庭与子女的抚育关系,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使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在理论上前进了一步。《生育制度》提出的论点是:①结婚是为了子女的抚育的任务得到落实和保证,而由社会规定下来的一种制度。②家庭是父、母、子女三方所组成的一个三角形结构。这三角形是现在可以观察到的人类普遍的基本结构。③家庭任务多种多样。主要负担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双重任务。因之,其众多问题:继替、父子、母子、父居、母居、父权、母权等都必须从家庭的需要来认识。从此可知,费孝通的家庭社会学深刻地分析了婚姻和家庭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建立一套双亲抚育制度,使种族延续下去。因此他给它起个学术名字,叫“生育制度”。

社会学重建以来,费孝通仍然不忘对家庭的研究。他循着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变迁的主题,早于1982年就根据1936年吴江开弦弓村的资料与1981年太湖附近另一农村以及北京街道住宅区的调查,作了对比,写出了《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一文,说明中国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复杂变化情况。紧接着他又于1983年发表了《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文章首次提出了中西文化在亲子关系上的差别。他说:“父母对子女有抚育的义务,这是双方相同的。所不同的就在子女对父母有没有赡养的义务。……赡养老人在西方并不成为子女必须负担的义务,而在中国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西方的公式是F1→F2→F3→Fn,而中国的公式是F1→F2→F3→Fn同时F1←F2←F3←Fn(F代表世代,→代表抚育,←代表赡养)。在西方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那是一代一代接力的模式,简称接力模式。在中国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简称反馈模式。费孝通循着这条反馈模式的特点,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当前家庭结构变化的许多问题。接着他又在1985年发表了《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这篇文章根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的变动,进一步分析农村家庭结构核心化和主干家庭的凝固力和分化力正在相持状态的原因。可以说是前两论的补充和修正。总之,费孝通对家庭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循着“结构”和“功能”两条主线,以家庭制度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条脉络的发展进行比较,创造性地提出生育制度和亲子关系模式的论证,这在中国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中是独特的。

(三)费孝通对少数民族发展所做的研究

费孝通从1935年到广西花篮瑶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起,就对中国民族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问题的研究打下深厚的基础。他在民族研究上最重要的成果体现在1989年所写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形成的特点》一文。本文是费孝通结合自己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华民族的研究工作,从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各方面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做了综合性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开拓了新的视野。文章发表后,得到了世界著名的社会学、人类学学者的高度评价。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的产物。经过了几千年的相互交往、征战和融合,才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统一体的政治实体,也正因为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强大的凝聚力,才能够度过困难的危机时期,迎来了各民族携手并肩向着现代化道路前进的新形势。提出多元一体格局这个思想,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特点,并与当前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联系起来。这个思想的重要性已远远超出了社会学的学术领域,对当前少数民族研究工作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