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深化
一、******文艺思想概说
******的文艺思想,不仅系统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而且在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科学地总结了中国文艺史的经验,对中国的新文化和新文艺进行了理论概括和开拓,成为中国新文艺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1936年11月22日,******在全国性文艺团体——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对“苏维埃文艺”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说:“今天这个中国文艺协会的成立,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因为“中国苏维埃成立已很久,已做了许多伟大惊人的事业,但在文艺创作方面,我们干得很少”,“过去我们是有很多同志爱好文艺,但我们没有组织起来,没有专门计划的研究,进行工农大众的文艺创作”。他指出:“过去我们都是干武的,现在我们不仅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了,我们要文武双全。”这是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需要。当时,上海文艺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争论,已经进行了多年。******这里提出的“两个发扬”,一方面可以看做是对“两个口号”的兼容并取;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对“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个口号的倾向性。更重要的是,这里包含了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思想,它标志着******文艺思想开始形成。
1942年,****中央决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进行一次文艺整风。******作了《在延安**********上的讲话》。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真分析和科学总结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革命运动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为中国新文艺影响深远的纲领性文献,《讲话》的内涵既博大精深,又具体鲜明。诸如由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引申出文艺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著名论断;由文艺家与党、革命、群众的关系问题引申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著名观点;由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引申出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批评理论等等,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把******文艺思想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1944年10月30日,******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他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二是要尊重群众的意愿。这个关于文化统一战线问题的专论,系统地总结和发展了文化统一战线问题的思想观点。
1949年,******提出了两条指导性意见:第一,“人民革命的胜利,人民政权的建立,是决定一切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人民革命的胜利,如果没有人民政权的建立,进步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团结,就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获得自己的发展”,而且“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政权的建立,给人民的文化教育和人民的文学艺术开辟了发展的道路”。第二,“我国是处在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情况中。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我们相信,经过你们这次大会,全中国一切爱国的文艺工作者,必能进一步团结起来,进一步联系人民群众,广泛地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使人民的文艺运动大大地发展起来,借以配合人民的其他文化工作和人民的教育工作,借以配合人民的经济建设工作”。这里的一个“主要任务”,一个“广泛”,两个“借以配合”,在建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对文艺工作起了指导作用,是******文艺思想转型期的标志。
1956年4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报纸上、刊物上可以说各种意见。”8月24日,******在会见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时发表了《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这是******继《在延安**********上的讲话》之后的又一长篇文艺专论。******谈道:“艺术有形式问题,有民族形式问题。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在政治方面是如此,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中国的文化应该发展”,应该有“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像鲁迅的小说那样,“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它是中国现代的”。在谈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问题时,******指出,“民族化不是越古越好,民族化也不能那样化”,“要把外国的好东西都学到”,“也要把中国的好东西都学好”,“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的这篇谈话,解答了文艺的民族形式和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这两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是一篇充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文艺理论著作。
二、******文艺思想概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千秋大业。”正是据此出发,******亲自在文艺学领域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领导了文艺学领域的理论创新。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广为流行的是“单因论”、“直线论”、“经济决定论”。艺术的审美特性和艺术规律被遗漏或忽略,文艺仅仅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留声机”和阶级斗争的“武器”。庸俗社会学之盛行,既有当时世界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水平低下的原因,也有苏联“拉普”、日本“纳普”影响的原因,更有当时国共决裂、白色恐怖、阶级斗争异常尖锐激烈的原因。两军对垒、非友即敌的紧张关系,强化了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范式。因此,当时的革命文学理论在策动了蓬勃发展的革命文学运动并取得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给文学包括革命文学自身造成了伤害。
建国后,由于对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庸俗社会学不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有了恶性膨胀和极度泛滥。“阴谋文学”便是其突出表现。因此,******所面对的中国文艺问题,首先便是彻底肃清流毒甚广危害极大的“文艺黑线****”论,使广大文艺工作者从“**********”的创伤和噩梦中走出来,使文艺更好地承担起团结和鼓舞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基于此,他提纲挈领,抓住困扰中国文坛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文艺和政治的关系”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深刻分析、精辟阐释和全面论证。一方面,他带头废止了“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强调“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了文艺不可以也不可能脱离政治。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
基于这一理论立场,党的文艺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创作规律,以及艺术家的主体性、自律性得到了高度重视与保护。正如《祝辞》所强调“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衙门作风必须抛弃”,“行政命令必须废止”。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正是基于对文艺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的尊重,******对于文艺界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进行了严肃的甚至是严厉的批评,另一方面却又反复告诫: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是教育和自我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他再三强调:“过去那种简单片面、粗暴过火的所谓批判,以及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处理方法,决不能重复。无论是开会发言、写文章,都要进行充分的说理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不搞任何运动和“大批判”。“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
******文艺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二为”方向为核心内容和经典表述的******文艺理论既是对具有“诗教”“乐教”传统的中国古代文论精神的发扬光大,更是对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和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二为”方向以其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刻的历史理性和博大深邃的人文关怀为新时期文学续上了五四文学的血脉与精魂。也正是因为******文艺理论为新时期文学提供了一个极其宽松、极具张力的文化环境和理论平台,中国文艺和文艺理论才有了令人瞩目的世纪末辉煌。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文艺思想概说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总主题来阐述文艺问题,这是符合实际的。同样,第三代领导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促进民族复兴的思想旗帜、精神动力和突破口,更具非常意义。
对文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不断完善并全面提升文化战略在国家发展整体战略系统中的地位,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务实态度和创新精神。正如江****所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报告再次明确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党同志都“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江****的文艺论述,便是在这一文化语境中,从中国问题出发所实现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态势。马克思主义、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以及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某些文化观念,相互碰撞,交织杂糅,呈现为极为复杂的文化格局。如何以中国当代新的价值观、历史观、社会观建设民族思想文化体系,用博大的胸怀对不同文化观念进行包容整合,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又要求同存异,多元共生;既要与西方交往对话沟通合作,又要警惕文化殖民“不战而胜”;既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要立足于本土立场,光大中华文化传统,确实是历史性的文化选择。
因此,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极其重视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体系建设问题。1997年,江****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专门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问题。2001年,在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更是提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并进而系统阐述了党的文化理论,把包括文艺在内的整个文化同国力、国策、国运、国脉联系起来加以论述,的确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和文化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应该强调的是,江****不仅始终十分关心文艺问题,认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而且他对于文艺的论述,是在当代文艺领域更为纷纭复杂的情境中作出的。有学者曾尖锐指出,中国实际上已“出现了为资本人格化的有产者服务的文艺和带有资本主义特征的艺术生产方式”。而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所存在的这种非社会主义的“成分”,“又是政策允许的,有合理性的”。如何认识业已存在的非社会主义文艺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艺术生产方式,及其与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的资产阶级文艺的异同问题;如何既要坚持主导思想的一元化,又要满足具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审美和文化消费需求,的确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课题。
为了应对这一现实问题,江****既强调“二为”方向,又强调“双百方针”;既强调“弘扬主旋律”,又强调“提倡多样化”;既提出“以德治国”,又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把“四有新人”的培养提升到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高度予以强调,又要求必须落实与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既强调“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又强调必须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要求“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既重视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要求博采各国文化之众长,又强调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决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诸如此类的新思路、新提法、新概念、新命题,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中,确乎是很少遇见或是没有遇见的。江****关于文艺的论述,再一次证明了我们党在文艺学理论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价值立场和理论成果。
四、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文艺学思想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未来十五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文化领域,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当致力于和谐文化的建设。
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指出,文艺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
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文艺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深刻体验人民前进的准确信号,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自觉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升起更加昂扬的理想风帆,描绘更加美好的生活蓝图,激励更加坚定的奋进信心,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努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功立业。
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真心热爱人民、真正了解人民、真诚理解人民,才能创作出深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和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关心群众疾苦,体察人民愿望,把握群众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创造,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深入企业、乡村、社区、军营、校园生活最前沿,不断创作出让人民满意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胡****强调,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焕发创造激情,激发原创能力,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人类文艺发展史上谱写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各有关部门都要为文艺创新创造条件,使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切才华都有展示舞台、一切创造都有实现空间、一切贡献都得到社会尊重,推动文艺工作者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文艺作品给人民群众以深刻影响,要接受人民群众检验。只有经受住人民群众检验、又给予人民群众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的作品,才能成为隽永之作;只有既具有高尚精神追求又具有高超艺术才华的文艺家,才能成为人民群众推崇的文艺大师。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恪守职业道德,弘扬职业精神,专心致志,孜孜以求,努力攀登人生和艺术的高峰,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
第三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中国化的马克思文艺理论建设,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文艺学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社会与时代环境,它总是特定社会与特定时代的产物。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首先要从其适应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的现实必要性出发。
******在对中国现实社会进行科学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又进一步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强调三者有机统一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突出重视。它与一般文化的根本区别表现在指导思想和方向的不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文艺学的建设毫无疑问也不能脱离这一现实国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原则。正如江****在第六次文代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从这一意义上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文艺学具体领域的实际应用和发展。通过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建设和发展,将会促进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
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文艺学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中国的文艺学体系建设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占主导地位,但其中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被定于一尊,甚至将其越来越机械化、教条化地理解和坚持,罢黜百家,排斥不同意识形态的其他理论学说,以至于扼杀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生命力。新时期随着思想上的解放、理论视野的开阔,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开始进行反思。反思的极端又出现否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倾向,提出******文艺思想中蕴含着颇深的反美学倾向,是“非科学”的,断言******文艺思想已经“终结”,成了“沉重遗产”,认为“有志者毕竟已努力走出其阴影”,不应对它只作“局部性修正”,应该将它“总体性推倒”。这种全面否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极致,但很快就在理论界的批判声中销声匿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所走过的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历程说明,它既不能固守一成不变的教条机械地坚持,更不能武断地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全面否定。结合新时期具体文艺实践,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应是未来文艺学发展的自身要求和必然趋势。
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文艺理论需要建立在一定文艺创作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而文艺创作的繁荣同样离不开科学的文艺理论指导。在文艺理论的各种学说流派中,许多理论往往会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对文艺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如表现主义理论对创作主体中直觉因素的重视,精神分析学说对人的潜意识作用的探究,接受美学对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的关注,形式主义流派在文艺的形式技艺及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等等。但应该看到,这些理论在对文艺现象的本质揭示和宏观把握、整体把握上都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则不同,它强调文艺反映现实的本质属性,但又充分重视对文艺的审美特点及其独特艺术规律的把握,既尊重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与创作个性,又特别强调文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倡艺术家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个崇高的事业中,文艺发展的天地十分广阔。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从总体上来说,它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其他各种不同形态的文艺理论相比较,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仍然是迄今唯一科学的文艺理论学说。
二、建设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必要性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弄清什么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范畴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马克思主义文艺具体实践的现实课题。因为对基本内涵的不同理解与把握,将会直接影响到对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的具体建设。
江****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段话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同时也为我们把握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内涵提供了指导性思路。
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文艺思想和******文艺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艺发展的具体实践,并继承古代文艺思想的优秀传统和吸取外国文艺理论的有益成果,建设立足中国文艺实际、适合中国国情、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我们认为,准确把握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内涵,需要特别注意它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与方法论,体现科学性特征。这是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的本质特征。文艺理论在具体研究上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或途径,可以选取不同的领域或视角,但作为完整的体系来说必须有以之作为理论基础的基本文艺观和总体方法论。如果在文艺现象的整体把握上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与方法论,那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中国特色也很难体现。例如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能动的认识论和反映论、******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区别于文艺研究的具体方法,而又对具体的文艺研究具有总体指导意义,无疑应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基本方法论。
第二,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重视中国文艺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体现民族性特征。从文化学角度来说,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为本民族所接受,必须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因而,建设中国的文艺学体系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和方法论,同时又要能够突出中国特色。这里的中国特色首先指中国文艺理论的传统特点、民族特色。只有认真总结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传统特点,探索把握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心理与审美心理特点,才能真正建立起适合中国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也只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才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相区别,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重视中国文艺自身的当代特点,体现时代性特征。建设中国文艺学所要突出的中国特色不仅是指民族特色,而且还包括当代特点。无论是对传统文艺理论的继承发扬,还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维护坚持,都需要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适应中国当代文艺发展实际的具体要求。******同志说过:“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要建设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立足当代文艺发展实际,用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传统文艺理论,不断运用文艺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二)寻求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论有一套与西方迥异的话语体系。其中富含超越时空、具普遍指导意义的精言警句和魅力无穷、令人咀嚼回味的典词雅篇。翻看古代文论选,我们俯首可拾佳词妙句,像先秦的“诗言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兴观群怨”,两汉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愤著”,魏晋南北朝的“诗缘情而绮靡”、“神与物游”、“滋味”,唐宋的“风流自然”、“韵外之致”,明清及近代的“格调”、“神韵”、“意境”。这些话语是古代文论家们对诗词曲赋的文学创作特色的总结,充分体现了古代文论家们纤细敏锐的鉴赏情调和对文学的领悟和创见,这些话语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是意象性。西方文论话语多为一个个抽象的概念,中国文论话语则是一个个灵动的意象,是一个个可供人的情感与想象在其中活动的审美空间,如陆机在用“精鹜八方,心游八极”来概括人的构思活动时,他是用描述性的语言在我们的头脑中建立一个意味无穷的象。其次是模糊性。西方文论的语言一是一,二是二,明明白白,中国文论语言却具模糊性,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第一个“象”是什么,第二个“象”又是什么,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总让人觉得模模糊糊,但唯其模糊,才会有意义的多重性,才有意境,才会蕴藉,才能有发挥想象力的审美空间。再次是感悟性。中国文论既是思想的精粹,又包含着对文学和人生的深层感悟,“缘情”、“滋味”、“兴趣”、“神韵”无不以其空灵与参悟力引导着人们对文学的本质作最虔诚的观照。正是这些特点使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无穷的魅力、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动人心弦的效果。
除了有鲜明特色的文论话语,中国古代文论也存在着潜体系。一般认为,西方文论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黑格尔的《美学》,大多概念明确、逻辑谨严、分析周详、富有体系,而中国文论多片断的印象、瞬间的感悟、零碎的思想、分散的语词并由此断定中国文论没有体系,理论色彩不强。其实,中国古代文论也有体系,这个体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一是个别作家的论著具有体系或潜体系,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分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内容繁复,结构严谨,系统完备,体大思精,为我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又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其意境理论也隐然呈现着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文论史上一些命题的阐述具有潜体系,从每一篇文论讲,命题的表述具片断性、感悟性,但从文论史的长河来看,经过多少代人的加强、演绎、完善,这些片断的表述便汇聚成了对命题的完整把握。如“诗言志”在《尚书·尧典》提出后,通过《毛诗序》言志抒情的阐发,陆机的诗缘情和刘勰的“志气统其关键”、“情者文之经”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古代文论中抒情言志的基本理论。又如意境说经由《周易》的“圣人立象以尽意”、钟嵘的“滋味”、皎然的“取境”、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到王国维的“意境”,已从只言片语发展为有情有义有理论内涵的概念了。再如古代文论关于文学活动的研究,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汇集中国古代文论家们的点滴思想,就可形成对文学活动的完整认识。先秦的采诗以观民风和钟嵘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是说作家和世界的关系,刘勰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是述构思时的想象,他的“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是论读者与文学的关系。从中国文论史的大范围讲,潜体系的存在是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大家辈出,概念精粹,体系潜藏,完全值得我们去发掘、去继承。我们需要古代文论的话语体系及价值判断的方式。中国的文化存在于历史,也存在于文学之中。而古代文论恰是理解古代文学的一把钥匙。曾几何时,我们勉为其难地用西方的典型理论来分析中国情意绵绵的诗歌,其生硬的分析态度与索然无味的理解结果可想而知。古代文论也适用于今人,用抒情言志、滋味、意境等理论来赏析现代诗词不能说一点不实用。另外,中国有许多人是在古典文学的熏陶中成长的,在文学欣赏方面有古典情结,古代文论和古典文学一样,满足了这部分人的审美需求。所以,我们应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文论遗产,花大力气去发掘整理。中国文论只有在继承古代文论话语和体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才不会在世界文论中失语。
但是,我们现在想建设的毕竟是中国当代文论,古代文论与我们有很大的时空距离,不可能被全盘吸收,也无法解决当代文学批评和创作中的全部实际问题。******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代替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因此,对于古代文论,我们不能简单地继承。
(三)实现古今对话和现代转化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转换,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在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如何面对中国古代文论遗产的一种共识。
第一,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转换,是建设当代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当代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性质上说,它是针对经典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言的;从特点上说,它是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言的。当代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理论界又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其所处的全球化背景来说,它应面向世界,吸纳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就其所处的中国语境来说,它的直接理论资源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遗产。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当代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必须转换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融会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否则,中国特色则难以充分体现出来。
第二,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现代转换的历史转变与当代趋向。在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转换已发生过三次。第一次转换发生在20世纪初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国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为根基,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范畴“意境”为核心,融会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创造了一个包容新旧、贯通中西的文艺理论体系。这次转换,是王国维对中国文艺理论民族化、现代化的一次成功尝试。第二次转换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在延安**********上的讲话》,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西方现实主义理论的“现实”、“典型”、“生活”、“作品”、“内容”、“形式”、“政治”、“艺术”等概念群为基本表述方式,立足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吸取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创造了现代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次转换,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现代化的一次成功创造。第三次转换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现在,这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即面向当代世界文艺理论的发展,整合中外文艺理论思想资源,初步建构了各具特色的当代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次转换的基本模式是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文艺思想为核心。如果说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偏重于阶级论、斗争性特点的话,那么,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更突出人性化、实践性特点。既注意其全面性,又突出选择性;既解决立足点,又突出导向性、特别是把握住了当代文论发展的人性化趋势,将“人文导向”、“人文关怀”、“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放到重要地位。这既是当代文论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现代转换的总体趋势,更是当代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化理论现代转化的主要趋势。
三、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问题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实践
回顾现代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现代以来的文艺思想发展历程事实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一个过程,纵然这其中也存在着各种杂音,但历史证明:一种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的所谓的纯艺术,是根本不存在的。一定的文艺思想总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脱离于某一时代的文艺是不可能存在的。更进一步而言,一种理论即使是正确的,它也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被发展和完善着,这样才能使其永葆青春和活力。古希腊如此,中世纪的欧洲如此,文艺复兴时代如此,春秋战国如此,盛唐中国亦如此……这是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现当代文艺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立足和发展的历史。
应该说,******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了我国的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被注入了丰富的中华民族特征和文化底蕴。而他在文艺领域的理论建树当首推《在延安**********上的讲话》。其科学地解决了当时文艺创作的方法、立场、态度和服务对象等一系列文艺创作的重大问题,并指出文艺工作者的学习、借鉴和创造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文艺主要是为群众和工农兵服务。在战争时代,文艺首要的是为革命战争服务。文艺批评的标准只能是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两个。同时还进一步分析指出:“政治不等于艺术,一般的宇宙观并不等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方法。我们不但否定抽象的绝对不变的政治标准……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缔造者,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这一系列思想阐述不仅在当时是必要的,而且也一直影响着建国后一段时间内文艺的发展和繁荣。
“**********”结束后,面对新的历史契机,******审时度势,结合历史经验和教训,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第四次文代会是中国新时期文艺的一个转折点,他在《祝辞》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坚持文艺为“四化”建设服务的前提下,倡导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新时期“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能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进而,他提出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极大地推动了新时期文艺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党对文艺工作的要求也必然要在遵循文艺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总是双方面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文艺界迎来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方面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江****在第六次文代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文艺事业提供了广大的舞台和良好的条件,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和精神活动的进步;讴歌英雄时代,激浊扬清,深刻生动地反映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在文艺作品和表演中灌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鞭挞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十五大报告也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支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文艺创作的多样化但更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而且,在贯彻“双百方针”的同时,在管理上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三代领导人关于文艺的讲话分别体现着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路线和方针,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期间关于文艺的理解是一以贯之的。同时这一进程也表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当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必将长期对我们的文艺事业发挥指导作用。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学术界经历过“西方非马”与“西马真马”的评述分歧,其问题的焦点集中在“西马”究竟是不是真正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持“西马非马”观点的人认为西马是试图采取种种手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的解释、修正和重构。哲学观和思想路线上的差异必然使其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反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西马学者和理论中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一面,即它们一贯坚持的“社会批判”方法和积极介入社会的激进态度和立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它具体的理论背后的精神特质,而这一点也正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者自开创其理论以来一直所遵循的。
不难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许多命题:如人性、人道主义在文学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个体感性生命存活的实在性及其人生意蕴;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争;艺术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重构;市场经济与当代科技条件下的“大众文化”,文艺与道德、政治的关系;文化转向与文化政治诗学,意识形态的变种与转型等,都有在我国目前特定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里进行研讨的必要和可能。阿多诺曾提出: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启蒙走向反面的历史,就是艺术走向由盛而衰的历史。艺术衰亡以后,倘有艺术的话,那只能是反艺术,即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人文精神的沦落在现代社会是不可避免的。这种颇具代表性的“西马”观点,我们能否通过深入的马列文论研究得出不同于它的正确而有说服力的答案呢?“西马”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对以“大众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工业”的批判相当尖锐和深刻。我们能不能对此在经典著作中找到相应的思想线索和理论根据?“西马”文论这一较为共同的指向和命题,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观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特点给以新的阐释和发挥呢?通过“西马”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造性比较研究,这些任务都是可以完成的。
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在全球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学说——当然包括文艺学说——在被解构、排斥的同时也在被扩散、被利用。弗·詹姆逊在《语言的牢笼: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述评》中曾说,对不同的东西的价值分别进行的研究所得到的十分相似的内容,如马克思对货币和商品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的研究;尼采对伦理学的研究以及德里达对语言的研究。本身就是决定这些不同对象的东西:黄金、****、父亲或君主或上帝以及口说语言相互之间的隐蔽关系的一个标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解构批评之间有着完全的理论同一性。相反,它们各自的价值正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也正是这种差异性,为当今的各种后结构或后现代理论反讽似的挪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可能。实际上,在福科的话语权力理论中,在列奥塔的利比多经济学中,在包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分析中,在拉克劳和莫芙的反政治霸权的政略中,在赛义德的东方学和文化帝国主义批判中,还有在詹姆逊的文化政治诗学中,我们都可以感知到各种被改装的马克思主义在其中幽灵般的徘徊。用德里达的话来说,我们都是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的幽灵,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无情驱逐或热情拥抱,都是对这位幽灵般的“父亲”的一种幽灵般的纠缠。所以,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还是对我们自己,都要在一种“幽灵学”的谱系中进行理解。这就证明,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学说还活着,并且获得了另外的多种的生存方式。我们有必要在这些学说中去发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新胚胎和新火种——也就是新的“增长点”。
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艰辛进程中,一方面要适应世界和时代发展的趋势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之中;另一方面又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引进西方先进的经济文化观念,进一步重视提高资本的作用,这些几近成为人们共识的东西必将会加速我们的现代化进程。而这一过程与西方先进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走过的道路、所面临的情况又有相通之处。反观西方马克思主义近几年的发展,正是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在高速发展时期所面对的新问题,而这一点对我国当下的文化发展和文艺理论建设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新途径
从某种程度来说,在理论上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内涵及其意义并不困难,难点在于如何具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途径,现成的捷径是没有的,只能在现实文艺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去逐步探索。我们认为,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实现途径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认识。******在文艺问题上发表了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言论,这是他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他的许多文艺思想主张都是从新时期中国文艺发展的实际出发而产生的,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例如他强调马列主义、******思想应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指导思想,文艺不从属于政治,但不可能脱离政治;他勉励文艺工作者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文艺要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他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他提倡在文艺实践中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文艺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指南。新的形势下,更应该加强对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认识,以应对目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并立足于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具体现实。不立足中国当代文艺的具体实践,这样的文艺学就很难体现出中国特色,自然也就很难对中国文艺实践产生积极影响。******曾说过:“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当然不是说不要引人家的话,是说不要处处都引。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关键不在于引用马克思、恩格斯或是******、******的多少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而在于是否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与方法去具体分析中国当代文艺现象,具体总结中国当代文艺实践经验,具体探讨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说,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三,借鉴并继承古代文艺理论的优秀传统和国外文艺理论的有益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去继承和吸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有价值的内容。中国古代产生了大量的文论专著,如前面文中所述,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李渔的《闲情偶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佛家禅宗等各家学派都形成其独树一帜、各具特色的文艺思想和主张。这里面虽然会存在某些缺陷、局限或是不合时宜的因素,但也有很多是对文艺共同特点、普遍规律深切的感悟体验和精辟的理论阐述,值得我们今天很好地去发掘、整理、分析、总结和认真学习。
西方文艺理论具有与中国文艺理论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学术传统,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各种文艺理论可谓新说迭出、学派纷呈,其多侧面、多视角地对文艺问题的探讨研究,有助于开阔中国学者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可以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有益启示或补充。新时期以来,许多学者在引进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是不容忽视的。但在借鉴西方文艺理论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不加分析、不加取舍地盲目吸收,精华与糟粕兼收,更有甚者似乎认为,凡是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就是先进的理论,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照搬过来运用。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尽快得到改变,势必会造成文艺思想或观念上的混乱状态,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学科体系。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文艺学知识体系来体现。学科体系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正体现着这一学科建设的不够成熟。所以,在重视结合当代文艺实际进行研究的同时,加强理论研究,更新概念范畴,在学科体系建设上做出努力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应当有自己独特的概念、范畴,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知识体系。比如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体系中有意境、意象、气韵、风骨等概念范畴,西方文艺理论体系中有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概念范畴。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虽然不必完全排斥这些概念范畴,但仅仅运用这些概念、范畴是不够的,它们无法充分概括总结当前中国文艺实践的经验、特点与独特规律,因而也便难以充分体现文艺学体系的当代中国特色。因此,中国文艺学要在总结当前中国文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借鉴吸收古代和国外文艺学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范畴,通过完整、严密、科学的逻辑论证,逐步建立起新的文艺学理论框架。
第五,探索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新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文艺思想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但是,究竟如何去与中国文艺实际相结合?在这方面并不存在现成的固定模式,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去探索。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原理,在具体探索上应当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允许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允许选择独立的研究视角、允许拥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或内容、允许保持自己独特的研究个性和学术风格。只有尊重不同的理论学派,提倡自由平等地争鸣讨论,鼓励创新发展,才能在多元化探索中最终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有效途径。
文艺学的理论需要不断建构,因为文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生活的变化推动了人对于生活的敏感与思考,文学的变化推动了理论思考。当前,生态环境、电子媒介、艺术化生存、消费主义、全球资本主义等对本土文化、传统经典文学,对纯文学等冲击巨大,如何面对这些新变化,解释这些新的现象,扩大阐释力等都是文艺理论要思考的问题。当前文艺学的危机,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应变策略等方面的滞后,现有的阐释视域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停留在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循环中,而其所理解的外部研究又只是传统的政治化的庸俗社会学的研究。在后现代、后殖民、全球资本主义和环境恶化之后,文学如果不能回应社会的新变化就只能失去其社会敏感器的角色。
总之,文化问题业已成为当下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研究而言,需要根据现实的思想文化语境调整话语系统,不断地拓展阐释维度,完成时代向我们提出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理论命题。
(白万庆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