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多学科视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7966700000006

第6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1)

导言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思想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等主要国家已经建立了统治地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已经日臻完善是其理论溯源。正是在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创造了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详细而精确的阐述,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原则归纳为如下五个基本命题: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和说明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规范;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及规律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是人类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指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这类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恰恰是这种关系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关系又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而生产活动则是人类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智慧地将劳动二重性理论寓于劳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中。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类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体,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同时决定着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所以,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分析之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的生产秘密,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根源,毫不留情地使资本主义赤裸裸的剥削关系暴露于全人类面前。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同时,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指出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才能代替资本主义,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为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牢固的科学理论基础。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成为指引国际“共运”史中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精髓,它吸收了各种经济学派的合理成分,以科学、敏锐的思考,形成了这样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经济理论个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使世界经济清晰的本质和未来的道路突现,并不断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一代代后继者们没有固步自封,停留在马克思原有的理论中,而是不断地从中挖掘和创新,其中的典型代表有列宁、******、******等人,他们不断地以新的实践、新的认识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的著名论断,创立了帝国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在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列宁又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确立了社会主义还不能消除而是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尤其是在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经过艰辛的理论探索,列宁不仅极大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而且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特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相联系,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和保护民族工商业,就是根据旧中国当时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所作出的正确论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理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的实践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进到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以江****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再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系列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党的“******”提出的一系列经济理论,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又一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时代在不断发展,每一时代都有新的课题需要回答。当今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其经济领域中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正确分析,得出新结论,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与时俱进。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保持旺盛生命力,捍卫其在中国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所必须;也是弘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所必然。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一、******在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而且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他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建立了丰功伟绩,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建立了卓越功勋。******经济思想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和重大理论成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济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深刻分析了当时及未来的经济政治环境,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他指出: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后,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能的。因为帝国主义不允许,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这个能力,觉悟了的中国无产阶级也不会同意。总之,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这条路走不通。在中国要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彻底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这个经济条件。当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是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还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更不是一般的个体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明确指出,在中国,第一步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第二步才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将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三项措施,明确概括为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三大经济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通过这三大纲领的实施,将在中国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

(二)提出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在科学分析国情的基础上阐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相当落后,现代工业比重极低。新民主主义中国的经济构成中,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大量的私人经济、个体经济以及国家和私人资本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就是新的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经济成分,并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在深刻地分析研究国情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国内矛盾和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952年,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提出,随着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加,用十到十五年一步一步地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等十年或十五年以后再采用突变的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现代化国家,走向共同富裕的理想和意志。

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要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个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是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马克思并不认为暴力的强制没收是唯一的方式,他曾提出,用赎买的办法摆脱资产阶级,那是最便宜不过的事情。******根据马克思、列宁的设想,结合中国实际,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低级形式在工业方面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方面有经营代销;高级形式则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等等,达到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最有特色的实质性内容。中国革命胜利后,******主张对资产阶级的两个部分,采取不同政策,即对官僚买办资本实行没收,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小买办实现“和平赎买”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在内容上坚持改造企业与改造人相结合,改造个人与消灭个人所属阶级相结合,这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又一意义深远的伟大胜利。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列宁关于合作化的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提出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指导思想,带领中国几亿农民在土改后“趁热打铁”地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农业合作化的步骤、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上,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从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农业合作化理论。这一理论主要表现在:把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搞活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采取循序渐进的“三步走”步骤,即农业生产互助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在领导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个体手工业中也开展了以手工业合作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具体改造中采取了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生产合作的道路,采取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从手工业供销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办法。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保持社会稳定和生产持续增长的奇迹。三大改造按照“多种形式,逐步过渡”的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开端。

(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在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源泉。

在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候,由于国内外经济、政治条件的制约,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作为样板。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模式的高度统一的领导与管理体制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建设中的问题不断凸现出来。******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进程中也觉察到了某些弊端,陆续发现了某些不适合中国国情的问题。于是,他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他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尽快地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但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实现工业化,则是前人从未遇到过的崭新而艰难的任务。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首先遇到的是如何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关系问题。******结合中国国情和几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必须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诸篇著作中,******把这三者的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他多次强调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个实际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和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他指出,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还必须处理好其他一些关系,如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建设速度、规模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关系等等。

建立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还是建立多种经济并存的社会主义,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早在建国前夕,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说:“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同时还提出,建立国有经济、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关于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健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实践经验。

(四)关于生产力、商品经济等方面的思想

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早在《矛盾论》中就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他在《论联合政府》中又提出生产力标准,“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他又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并号召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坚持和发展了******的生产力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把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党的基本路线。实践表明,由于坚持和发展了******的生产力理论,才使我国经济取得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才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关于商品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要不要保留和发展商品经济,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先消灭商品经济、再恢复商品经济的曲折过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针对取消商品生产的主张,******明确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他们没有区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本质差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用商品生产的重要性。”******进一步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还分析了保留商品生产的条件,他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的主要前提”。******对商品经济的正确认识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于按比例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与价值增值规律的作用下,不仅要求单个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个别生产力,而且要求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促进生产部门按比例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虽然没有在理论上认识价值规律的双重积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已意识到按比例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论十大关系》中的前五大关系,讲的就是按比例发展问题,充满着唯物辩证的经济思想。例如在处理农、轻、重的关系上,******强调要走自己的道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过度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结果导致比例失调。******认为我们要避免苏联的错误,要发展重工业,“就要注重农业和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这就科学地阐明了农、轻、重之间的辩证关系。此外,******还解答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央和地方等重大关系问题。后来,******关于沿海与内地的交替发展,开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都是对******按比例发展理论的继承和深化。

关于按劳分配的理论。******十分重视分配问题,因为分配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而且反作用于社会生产。在分配问题上,******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比如要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要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生产和生活的关系等。******在实践中意识到按劳分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次批评了否定按劳分配的思想。在1959年的郑州会议上,******更是直截了当地批评了“误认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误认按劳分配为按需分配,误认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否认价值法则,否认等价交换”的错误做法。******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讲话,强调人民公社必须以生产队为基础,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原则,反对平均主义和过分集中两种倾向,对当时纠正“左”倾路线的错误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领导经济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这些失误不仅有主观上的偶然性,更有客观上的必然性。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犯错误在所难免。我们借鉴苏联的经验避免了一些挫折,但是十分有限。因此,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方法。过去经济建设中的失误,是******创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直接动因,历史的借鉴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理论误区,正确地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的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革命论与革命阶段论的统一,因此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正确区分历史阶段具有决定性意义。******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时候,既批判了放弃领导权的****错误,又批判了“毕其功于一役”的“左”倾错误,因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顺利地打开了社会主义的大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们在经济工作中的失误都与主要矛盾的认识错误有关。由于把阶级斗争看成是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因而否认发展生产力是中心任务,导致了一系列“左”倾错误。而主要矛盾的认识错误则根源于发展阶段的认识错误,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特殊性。******正确分析了失误的根源,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他指出,我们目前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因而还只是处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在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反复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从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出发,反思社会主义的本质,目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要求,从而建设一个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让人民满意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他经过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长期思考,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科学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概括地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两个方面既讲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也讲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既讲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讲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既讲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也讲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既讲了社会主义在客观运动规律上的本质要求,也讲了社会主义在主体价值目标上的本质要求。摆正了社会主义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找到了社会主义本质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发展了社会主义概念,即由对社会主义特点及原则的概括到对其本质的归纳。这是在深层次上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新概括,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展。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尽管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比斯大林前进了一步,但在较长时期里实行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把市场经济看成是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反对把粮、棉、油、煤等主要产品作为商品来生产。******根据商品、价格、市场和价值规律本身的基本属性及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吸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他指出市场经济不存在姓“资”、姓“社”问题。这样不仅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区分开来,而且认识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必然联系,看到价值规律和价值增值规律仍然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形式。实践证明,否定市场经济,生产力发展就步履艰难,恢复市场经济,生产力就蓬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可见,******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是对以前我们党肯定市场经济的继承,又是对否定市场经济的批判,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四是改革与判断改革开放根本标准理论。改革是******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对改革的对象、内容、目标、原则和方法等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认为改革的性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的改革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它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对各种具体体制进行的自觉变革。改革又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不是对旧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全面的变革,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是一场新的革命;它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其目的就是要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新事业,既有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问题,又有战略设计、措施选择,还会触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样,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改革的是非得失会有不同评价。******深感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于1992年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是非曲直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个根本标准不仅对人们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评判真理与谬误的标尺。

五是发展战略理论。中国发展的宏伟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他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定了发展战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基本纲领、政策、实施步骤。******把现代化目标由理论到实践,由蓝图到实施,形成了发展战略理论。他作出一整套重大的发展和贡献:一是提出了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四个现代化的新思路,他一再提出“四个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正确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及其表现形式。二是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确立了小康水平的中国式现代化标准。这个发展战略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把解决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作为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

六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理论。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带领全党认真总结了以往我国在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制度上的“穷过渡”和“大锅饭”的经验教训,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了所有制结构多样化的思想。他指出,要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同时,适当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方面,他认为“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从而突破了传统理论认为公有制只有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两种实现形式的僵化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反面,对生产关系有强大的反作用。在一段时期内,我们党由于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认识不深,对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也就理解不透。当“左”倾路线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候,不仅按劳分配演变成“平均主义”,而且多种分配方式被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一股脑儿被取消了。实践表明,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不矛盾。社会主义要求按劳分配,市场经济要求多种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它们可以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对于分配体制改革,******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他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主张,并对解决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等问题作了详尽的阐述。这不仅克服了我们党以前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缺陷,而且纠正了在分配问题上的错误,因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

******经济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时期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结构。******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而由生产方式形成特定生产关系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重点转移,从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出发,进而得出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商品经济的结论,并以巨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光辉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结构,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始终是以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作为基础的。同样,马克思主义关于各种经济规律的认识,也始终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把握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个代表”第一个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方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原理的坚持和继承;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补充和拓宽,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面前具有一种新的思想内涵。

首先,关于生产力的先进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是讲“一般的生产力”,而是强调“先进生产力”,即强调生产力的先进性;同时,不是静止地而是动态地考察生产力的先进性,即着眼于先进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江****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如果说“先进生产力”是相对于“落后生产力”而言的,那么作为我们奋斗目标的“发达的生产力”之形成,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一个成果。由于“发达的生产力”之形成,需要一个不断的“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长期过程,因此,我们所要进行的改革和发展,同样是不能停顿或中断的,而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以不断地为“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打开广阔的道路。总之,“三个代表”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条,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原理,而且进一步结合现代生产力发展十分迅猛的时代特点,突出了生产力发展自身的规律性及其对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长期性客观要求。同时,正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太发达这一现实,也有利于我们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如现代科技成果、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合理的生产组织形式等等,为我所用,使我国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落后生产方式,逐步向着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

其次,关于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江****在“七一”讲话中阐述“三个代表”的内涵时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且把不断提高劳动者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视为“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这就对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的分析做到了具体化或中国化,从而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此外,江****同志在论述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时,针对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的新变化,指出,诸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也是对生产力中人的因素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新的尝试。

第三,关于科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百多年前曾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技术在内。******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在“七一”讲话中阐述“三个代表”的内在涵义时,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指出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大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科技实力的中心环节。”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又一新的含义。

(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和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它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对于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我们应着眼于已经变化的新情况,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问题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随着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显著变化,社会阶层构成也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由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六种人”所构成的新的社会阶层。如何看待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的劳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价值是由哪些劳动创造的?管理、科研、技术开发、服务等是否属于生产劳动以及是否创造价值?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新问题。江****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一新论断的提出,一方面表明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并未过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表明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我们应该着眼于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根据新的实际和新的实践,深化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根据。党的******报告提出了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把劳动放在诸种生产要素的首位,充分肯定了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更加强调了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突出表现在提出了建立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加完善和成熟。

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理论,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曾指出两条根本原则。他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江****对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系统的论述。一方面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从而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另一方面又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论,并对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资本组织形式为社会主义所运用的理论问题作出了具体论述。江****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如果不把这两个坚定不移统一起来,只讲一面,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还在于把******提出的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具体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党对新经济体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日趋成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变化,体现竞争原则。又要努力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江****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分配制度作为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所有制关系在分配领域的贯彻和体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新突破,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多年来分配体制改革实践认真总结的结晶,是对“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具体化。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而且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建立生产要素市场的客观要求。

江****还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已迎来信息化的时代。在我国,只有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完成工业化任务。我们党总结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坚决走一条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走出传统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先发展后治理的误区,从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