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通过装傻弄呆,常常是可以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孙膑,遭到庞涓暗算后,身陷绝境。然而孙膑不向恶势力妥协,他决定佯狂作疯,以懈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图逃脱之计。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愦,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嚎啕大哭。庞涓非常狡猾,为了考察孙膑狂疯的真假,即令左右将他拖到猪圈中。孙膑披发覆面,就势和身卧于猪粪污水里。此后庞涓虽然半信半疑,但对孙膑的看管比以前大大地松懈了。孙膑也终日狂言诞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而且混迹于市井,晚上仍然回到猪圈之中。过了一些天,庞涓终于相信孙膑真的疯了。这才使孙膑不久得以逃出魏国。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保住江山,对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奸贪舞弊,严重损害皇朝利益的行为,无情打击,重刑惩治。其用刑的野蛮残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帝王。为了免遭杀戮,有的官僚不得已装疯卖傻,以逃避惩治。御史袁凯惹怒了朱元璋,怕被杀头,便假装疯癫。朱元璋说疯子是不怕痛的,叫人拿木钻钻他的皮肉,袁凯咬牙不吭。回家后,自己用铁链子锁了脖子,蓬头垢面,满嘴疯话,朱元璋还是不相信,派人去探察。袁凯瞪着眼睛对来人唱“月儿高”的曲子,爬在篱笆上吃狗屎。朱元璋听了使者的回报,才不追究。实际上朱元璋又受了骗。原来袁凯知道皇帝不相信自己疯了,会派人来侦查,便预先叫人用炒面拌糖稀,捏作狗屎状,散在篱笆里,当来人一到,他便大口大口地吃,这才救了一条老命。人在危急关头,必须学会自救,否则只好任人宰割了。
六、居安思危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它会使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其糟粕之处。事实上,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仅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名利已有,见好就收。
老子的知足哲学还包括“功成身退”的思想。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其含义为,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无论名或利,在达到顶峰之后,都会走向其反面。
聪明才智之士,能上能下,能屈能伸,能进能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居庙堂之高,退处江湖之远,都能安身立命,得其所哉。要做到这一点,做事就要留有余地,预为退步。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破釜沉舟,置之死地,不得已用于一时一事则可,而不分场合地用于一生一世,则非智者所为。
所谓预留退步,又有两重意义。一重意义是为个人的安危荣辱计,避免兔死狗烹的结局。功成身退,挂冠归去,高隐入山林,就像范蠡泛舟五湖,张良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那样。另一重是为事业成败计,使你的上司能用人不疑,方手专任,而不临敌变计,临阵易将,以免功败垂成。
七、功成身退,明智之举
如何看等荣辱,什么样的人生观自然会有什么样的荣辱观,荣辱观是一个人人生观的重要体现。有人以出身显赫作为自己的荣辱,讲究某某“世家”、某某“后裔”。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荣辱则以钱财多寡为标准。所谓“财大气粗”、“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以及“死生无命,荣辱在钱”,“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等等俗话正是揭示了以钱财划分荣辱的标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荣辱观确实在金钱诱惑下发生了变异、动摇、失落。还有一种是“以貌取人”,把一个人的容貌、长相视为划分荣辱的标准。
以家世、以钱财、容貌来划分荣辱毁誉的人,尽管具体标准不同,但其着眼点、思想方法都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从纯客观、外在的条件出发,并把这些看成是永恒不变的财富,而忽视了主观的、内在的、可变的因素,导致了极端、片面的形而上学错误,结果吃亏的是自己。
在荣辱问题上,做到“难得糊涂”、“去留无意”,这才叫潇洒自如,顺其自然。一个人,当你凭自己的努力、实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奖赏、爱戴、夸耀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宠若惊,飘飘然,自觉霞光万道,所谓“给点光亮就觉灿烂”。无可无不可,宠辱不惊,当如古人阮籍所云“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荣誉已成过去时,不值得夸耀,更不足以留恋。另一种人,也肯于辛勤耕耘,但却经不住玫瑰花的诱惑,有了荣誉、地位,就沾沾自喜,飘飘欲仙,甚至以此为资本,争这要那,不能自持。更有些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居官自傲,横行乡里,他活着就不让别人过得好。这些人是被名誉地位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了。
《庄子·秋水》篇中有言道“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得到了荣誉、宠禄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这里面有一个哲理,即得失界限不会永远不变。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这种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些,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有的人在荣誉面前也许经得起考验,但他未必能经受得住屈辱和打击。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等,都是对古往今来那些豪杰英雄的赞美诗。面对邪恶,为了正义,宁死不屈,以死论证伟大的人生,高尚的人格,这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在特殊情况下,“忍辱”也是为真理和正义,为了更多的人赢得荣誉。这就是“忍辱负重”。众所周知的《红岩》中的华子良,装疯卖傻那么多年,遭到敌人侮辱,也遭到自己同志的轻蔑,为的就是要在关键时刻营救战友。这种人确实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是多少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其荣辱观同样伟大高尚。
“美德的荣誉比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达·芬奇的荣誉观显然是重德轻财的。这与主张以人格高下来鉴定荣辱的观念是相通的。历来的士大夫阶层文化人,有些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在荣辱问题上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或仕或隐,无所用心,如孔子所说:“天下有道则几,无道则隐”(《论语·泰伯》)。能上能下,宠辱不计,只要顺势、顺心、顺意即可。这样一来既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百姓做点好事,又不至于为争宠争禄而劳心劳神,去留无意,亦可全身远祸;有时在利害与人格发生矛盾时,则以保全人格为最高原则,不以物而失性、失人格,如果放弃人格而趋利避害,即使一时得意,却要长久地受良心谴责。商业社会,要真正做到脱离物质而一味追求人格高尚纯洁确实很难。但要有了人格追求,起码可以活得轻松潇洒些,不为物质所累,更不会为一次晋级、一次调房、一次长薪而闹得不可开交,即使不争不闹心中也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也不会为功名利禄而趋炎附势,投其所好,出卖灵魂,丢失人格。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有一二次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当你放弃利害,保住人格时,那种欣喜愉悦是发之肺腑的、淋漓尽致的。一个坦坦荡荡的人,他的心是宁静安逸的;而蝇蝇苟苟的小人,其心境永远是风雨飘摇的。
八、藏巧于拙,纳隐天机
《淮南子》上说:每当天气晴朗,大地安静、平和,飞鸟也可以自由飞翔,任意投入草木丛中,觅取梅的果实为食,咀嚼甘美,然而它们的自由飞行并没有超过方圆百里的范围。但是,鳝鱼和蛇却轻视它们,认为它们不够格和自己在大江大海中一争高下。至于说到清晨升起乌云,阴阳二气互相交锋,劲风疾吹,夹杂着暴雨,这时,赤螭、青虬就会乘着旋风飞腾,其威力声势,震天动地,响彻四海。鳄鱼、大鳖之类则躲在百仞深的烂泥之中,熊罴也伏倒躲在层峦的山岩之下,虎豹则在洞穴掩盖起来不敢咆哮,猿狄之类也从大树的枝杈上跌落地上,更何况那些蛇和鳝鱼之流呢?唯其展翅的飞鸟,在长空中一展风流。
生活在世上,每个人的活法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个客观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什么有的人活得痛苦,有的人活得轻松呢?这其中,除了禀赋差异外,就是聪明人懂得调整个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审时度势,超然处世,顺应自然。智者顺时而成功,愚者逆理而失败。
智者懂得,人生道路曲折多变,有些时候,对事物的发展只有“顺其自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凡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就是对世间的功名利禄、是非得失看得淡泊,不去执着追求,笑对毁誉。这也不失为一种糊涂。
亲鸾《末灯抄》语曰:“自是‘主动地’之意,然是‘变成这样’之意。故‘自然’非由行者所裁夺,乃如来的信誓也。”
此处的“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科学所说的单纯的自然事物,而是指透过宗教的觉醒的眼光所见的世界,也就是一切事物按照佛意成为它现在的样子。
顺任自然,有人认为是一种糊涂,但是,只要抛弃自己迷乱的思想,置身于听任佛意支使的境界中,就能真正发挥具有自主性的自我,这并非如宿命论所言的听其自然。
人对待生活,如果能将自己与自然合二为一,顺应自然地度过人生,那就必定能达到人生无忧无虑的最高的“糊涂”境界。
祢衡年少才高,目空一世。建安初年,二十出头的祢衡初游许昌。当时许昌是汉王朝的都城,名流云集,司空掾陈群、司马朗、尚书令苟或、荡寇将军赵稚长等人都是当世名士。有人劝祢衡结交陈群、司马朗。祢衡说:“我怎能跟杀猪、卖酒的在一起。”劝他参拜荀或、赵稚,他回答道:“荀某白长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看守厨房。”这位才子唯独与少府孔融、主薄杨修意气相投,对人说:“孔文举是我大儿,杨德祖是我小儿,其余碌碌之辈,不值一提。”由此可见他何等狂傲。
献帝初年间,孔融上书荐举祢衡,大将军曹操才有召见之意。祢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往,还口出不逊之言。曹操求才心切,为了收买人心,还是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的官,借以羞辱他。一天,曹操大会宾客,命祢衡穿戴鼓吏衣帽当众击鼓为乐,祢衡竟在大庭广众之中脱光衣服,赤身露体,使宾主讨了个没趣。
曹操恨祢衡入骨,但又不愿因杀他而坏了自己的名声。心想像祢衡这样狂妄的人,迟早会惹来杀身之祸。便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祢衡替刘表掌管文书,颇为卖力,但不久便因倨傲无礼而得罪众人。刘表也聪明,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祢衡为黄祖掌书记,起初干得也不错,后来黄祖在战船上设宴,祢衡说话无礼受到黄祖呵斥,祢衡竟顶嘴骂道:“死老头,你少罗嗦!”黄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杀了。其时,祢衡仅26岁。
祢衡文才颇高,桀骜不驯,本有一技之长,受人尊重。但是祢衡没有因为这一技之长而受惠于世。他恃一点文墨才气而轻看天下。殊不知,一介文人,在世上并非有甚不得了,赏则如宝,不赏则如败履,不足左右他人也。祢衡似乎不知道这些,他孤身居于权柄高握之虎狼群中,不知自保,反而放浪形骸,无端冲撞权势人物,最后因狂纵而被人宰杀。
九、退避三舍,以求发力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求我们做一个“不说谎”的诚实孩子。可以说,人们是把“不说谎”同“诚实”、“忠诚”、“正直”、“忠厚”等一系列人类美德联系在一起的,这当然不能算错。
但是,需要向大家说明一点,“谎言”并不全是“奸诈”的产物,“说谎”也并非一无是处。甚至我们可以断言,从来不说谎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几乎找不到的!
有点骇人听闻,是不是?但这却是实话。有时候,为了真理,为了大义,人们不得不编造一些谎言,这种谎言,这种说谎的行为,你又能说它有错吗?
当自己一方处于劣势的时候,“以退为进”应该说是最好的策略了。古人说过,“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同样道理,我们要实现一个目标,有时也需要采取一些欲进先退、欲南先北的策略,才能最终排除艰难险阻,顺利到达目的地。
人与人沟通时,通常会同时拥有两种心情,互相冲击。一是想相信对方,一是怀疑对方,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经常抑制自己的愿望或行动。要成功说服这些人,必须令他们相信如果这样做,不仅对自己有利,对其他人也有好处。
一些能干的售货员,在推销时就时常会说:“你购下这条项链,不但增添你的漂亮,而且保值,是全家人的财产呢!”或“你开心,连你先生也高兴嘛!”这时,原本犹豫不决,舍不得放手买的顾客,会在“其他人也有好处”的前提下,很快购下那物品。
“退避三舍”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的事情。晋公子重耳,逃避政敌,亡命到了楚国。楚成王对他热情款待,酒酣耳热之际,楚成王突发奇想,认定眼前这位落魄潦倒的丧家之犬日后必能重返晋国政坛。考虑到将来晋楚两国的关系,楚成王提问道:“如果公子得以执晋国之宗庙,将用什么来报答楚国今天对公子的接待之恩呢?”
重耳倒也会说,恭恭敬敬地答道:“如果有朝一日,重耳托您的福能够重返父母之邦,执晋国社稷之重,别人不敢说,重耳至少可以保证,万一楚晋两国打起仗来,在中原兵戎相见的话,重耳一定命晋军退避三舍。”
楚成王听了也没当回事,心想,以重耳现在这副倒霉德性,能苟延残喘地保住性命,不死在流亡的路上就算不错了,还真打算复辟呀?于是就只当听了个笑话。
可是万万没想到,重耳在六十多岁的时候,还当真从天上掉下了馅饼,被迎回晋国继国君位,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更没有想到的是,真有这么一天,楚晋两国队乒乒乓乓地开起火来,这就是著名的楚晋城濮之战。
真刀真枪玩起命来的时候,重耳突然命令晋国的雄师:“不要抵抗!全军后退三十里!”
退了一天的路程之后,楚军乘势追了上来,只是由于天色已晚,才没打得起来,准备次日交锋。
第二天也是这样。晋军是节节退让,楚军是步步紧逼。
晋军已经养成习惯了,第四天,没等晋文公重耳发令,大家伙儿就又打算撤。
这时候重耳说话了:“撤?干什么还撤?我军连撤了三天,每日一舍,三十里,如今正好退够了三舍,九十里了,这已经算是兑现了当年寡人对楚王的诺言了,还撤干什么?三军听令!攻击楚军薄弱的两翼,都给我玩儿命!杀败了楚军,人人有赏!”
听得有赏,晋军的将士当真玩儿了命,那真叫三军用命,一仗下来,楚军溃不成军,晋军大获全胜。
清理完战场,将士们纷纷向晋文公请教,七嘴八舌十分热闹,都奇怪晋军这支弱旅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垮气势汹汹的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