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荒四经
27968200000006

第6章 大荒南经(2)

论者多谓此处巫臷民即《海外南经》所记的臷国,因其地得天独厚,极为富饶,故而能不劳而获。但是,臷国“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与巫臷民的生活场景相差甚远。其实,巫臷民乃是以歌舞表演来谋生的族群,性格活泼,心态永不老,类似吉普赛人的大蓬车马戏歌舞团,因此无须织布种地就有穿有吃。理由如下:其姓“朌”暗示他们戴着大头面具,企盼着观众给赏赐;其名“无淫”,是希望在表演时不要遇上连日阴雨;所谓歌舞之鸟与百兽,既指驯鸟兽表演,也指人装扮成鸟兽进行表演。

融天山·羿杀凿齿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有人曰凿齿,羿杀之。

融,指炊气上升,引申为火、光明;又指融化、融合、融通,永,长。据此,融天山之名,可指海天一色的景观。融天山位于南海之滨,它可能是《大荒南经》记述的最南端的一处场景。“海水南入”,可能指海峡地貌,下文天台高山亦有同类地貌,两者或可指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

《海外南经》羿杀凿齿之地在北方昆仑,此处凿齿民当系凿齿族南迁之后裔。

蜮山·蜮民国

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黄蛇,名曰蜮人。

《说文》:“蜮,短狐也,似鳖,三足,以气射害人。”《汉书·五行志》:“蜮在水旁,能射人,射人有处,甚者至死,南方谓之短弧。”颜师古注:“即射工也,亦呼水弩。”《博物志·异虫》:“江南山溪中,水射工虫,甲类也,长一二寸,口中有弩形,气射人影,随所著处发疮,不治则杀人。”《楚辞·大招》:“魂乎无南,蜮伤躬只。”

蜮民以桑为姓,既食谷,又食蜮。此处经文蜮人方扜弓“射黄蛇”的场景与《海外南经》臷国人“能操弓射蛇”相似。

宋山·蚩尤弃其桎梏·祖状尸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

有人方齿虎尾,名曰祖状之尸。

枫,枫香树,亦指树叶多叉歧的树,亦指秋令时节红叶之树。桎梏,古代木制刑具,《周礼·秋官·掌囚》:“中罪桎梏。”郑玄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蚩尤所戴桎梏为枫木所制,因而弃之宋山后能长成枫树林。蚩尤为我国先夏时期最著名的部落或人物之一,曾长期与黄帝部落争夺势力范围,后被黄帝收服。蚩尤墓在今山西寿张县,至今晋、冀民间仍然流行“蚩尤戏”,游戏者头戴牛角而相抵,或一腿搭在另一腿膝上,单腿蹦跳而相抵。此处经文所述蚩尤事迹位于南方,或系蚩尤后裔南迁者,为了纪念蚩尤而种植枫树;宋山上的赤色育蛇,当与纪念蚩尤的巫术活动有关。

祖状之尸或作相状之尸。齿,牙齿,古代亦专指象牙,《尚书·禹贡》:“齿革羽毛。”孔颍达注:“《诗》云:‘元龟象齿’,知齿是象牙也。”此处戴着象牙装饰系着虎尾装饰的祖状尸,其故事已不得而知。所谓“虎尾”,意思是戴着虎尾装饰。所谓“方齿”,笔者很长时间不知其义,直到有一天在一本介绍玛雅文化的大画册上看到一幅保护神塑像,其牙齿被锉磨成方形,而且在方齿上还切割出沟槽,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方齿”是一种修饰牙齿的习俗。

焦侥国·朽涂山

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涂之山,青水穷焉。

《海外南经》记有焦侥国,又名周饶国,位于三首国之东,当指身材矮小的农耕民族。《国语·鲁语》:“焦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括地志》:“小人国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时,惧鹤所食,大秦卫助之,即焦侥国,其人穴居也。”《法苑珠林》卷八引《外国图》:“焦侥国人长尺六寸,迎风则偃,背风则伏,眉目具足,但野宿。一曰,焦侥长三尺,其国草木夏死而冬生,去九疑三万里。”草木夏死冬生,符合赤道以南的气候,北半球的夏天即南半球的冬天。

郝懿行认为朽涂山即《五藏山经》中西次三经昆仑丘的丑涂水,郭璞认为青(清)水即昆仑丘之洋水(流入丑涂水)。据此,朽涂山乃一独立景观,不应与下文云雨山断句为一节。

云雨山·禹攻云雨·群帝取药

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

此处云雨山,疑当作禹攻云雨之山。“禹攻云雨”,袁珂指出此即大禹在巫山治水故事:“(宋玉《高唐赋序》)谓神女瑶姬入楚怀王梦,自云是‘巫山之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因荐枕席。疑此巫山或称‘云雨山’也。而唐末杜光庭《镛城集仙录》乃谓禹理水驻巫山下,遇大风振崖,功不能兴,得云华夫人即瑶姬之助,始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此虽后起之说,然知民间古固亦有禹巫山治水之神话也。”其实,禹攻云雨山,不单纯是为了治水,也是势力的扩张、资源的占有(取药)。

栾,又称栾华、灯笼树,落叶乔木,高10米,夏季开花,黄色,秋季果熟,蒴果囊三角状卵形,花可制黄色颜料、入药,叶可制青色颜料,种子可榨油,木材可制小器具。所谓赤石生栾,可能与祭祀栾树之神的巫术活动有关。

颛顼国·伯服

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

经文“有国曰颛顼”至“昆吾之师所浴也”六十字被断句为一节,甚为不妥。因其记述有多处独立场景,若断句为一节,势必将曲解其原文所涵之信息。

“有国曰颛顼,生伯服”,袁珂指出:“疑经文当作‘有国曰伯服,颛顼生伯服’,脱‘伯服’二字。”此言甚是。吴任臣引《世本》云:“颛顼生偁,偁字伯服。”

伯,除指亲属称谓外,亦指古代地方长官、爵位;又指马祖,《诗·小雅·车攻》:“既伯既祷。”毛传:“伯,马祖也。谓天驷房星之神也。”此外,伯又通霸,通陌。服,除指衣服、服事、顺服、服食等意之外,又指驾驭牛马,《易经·系辞下》:“服牛乘马。”并特指驷车居中的两匹马,《诗·郑风·大叔于田》:“两服上襄,两骖雁行。”此外,服又通鹏,通匐,通服(竹箭筒)。据此伯服或指驾驭马并祭祀马祖的族群。

《大荒四经》屡言某国人食黍或黍食,似可表明当时农业处于刚刚兴起至开始推广普及的阶段,许多地方的人都开始吃谷米,但是能够吃上谷米仍然属于新鲜事,否则就没有必要特别记述了(古代文字书写不易,故文字使用极为简洁珍惜)。

鼬姓国·苕山·宗山·姓山·壑山·陈州山·东州山

有鼬姓之国。

有苕山。又有宗山。又有姓山。又有壑山。又有陈州山。又有东州山。

鼬,鼬科类动物,体小而长,耳小而圆,四肢短,尾长不及体半,有黄鼬、白鼬、雪鼬、艾鼬、香鼬、青鼬、臭鼬等。鼬姓国可能是以鼬为图腾的族群。

苕,苇花,可作笤帚,又指凌霄草、紫葳草;苕山当以苕草茂盛为名。

“又有宗山,又有姓山”,疑当作“又有宗姓山”。

陈州山、东州山,疑均指地名,而非指自然之山。

白水山·昆吾之师所浴

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

昆吾为古代著名诸侯国,今本《竹书纪年》夏仲康六年记有“锡昆吾作伯”。《世本·帝系篇》云:“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馈,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三曰籛铿,是为彭祖;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并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昆吾后裔居卫(今河南濮阳),参胡后裔居韩,彭祖后裔居彭城,郐人后裔居郑,曹姓后裔居邾,季连后裔居楚。《世本·帝系篇》又称:“颛顼娶于滕坟氏,谓之女禄,产老童。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生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五藏山经》里的西次三经记有老童(耆童)、鬼国(槐鬼、有穷鬼),中次二经记有昆吾山。此处白水山、白水、白渊,或在上述区域里。

“昆吾之师所浴”,当亦非寻常澡浴,而是与前文“舜之所浴”类似,同样为宗教巫术活动。令人有些奇怪的是,经文记述的沐浴活动主角不是“昆吾”,而是“昆吾之师”;由于古代“师”可指军官和军队,因此不能排除这种沐浴活动与军事有关的可能。

张弘国

有人曰张弘,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弘之国,食鱼,使四鸟。

此处张弘国,郭璞怀疑是《海外西经》的奇肱国,袁珂认为是《海外南经》“捕鱼水中”的长臂国。其实,除了上述两种可能成立的解释外,还有第三种信息解读方式。由于此处经文并未称张弘国人为独臂或长臂,因此只能从其名称及生存状况来复原其特征和形貌:张弘国人“在海上捕鱼”,而“张”有扩张、展开之意,“弘”为大;据此“张弘”当与捕鱼活动有关,有可能是指张网捕鱼,也可能是指扬帆出海捕鱼。当然,此处张弘国其先有可能即《海外南经》的长臂国,只是捕鱼技术又有了新发展。

驩头国·士敬·炎融·驩头

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驩头之国。

《海外南经》记有讙头(朱)国“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与此处驩头国的名称及其生活方式非常相近,袁珂认为两者实为一国,亦即丹朱国。但是,在古史中,丹朱乃帝尧之子,而此处经文则称驩头为鲧之后裔。对于上述矛盾,袁珂解释为“盖传闻不同而异辞也”。其实,古史传说中的“父子”关系,并不一定仅指血亲上的父子,亦可指部落联盟大酋长(类似春秋战国时的霸主国)与部落酋长(类似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吕氏春秋·行论》:“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仿佯于野以患帝。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吴刀。”据此可知,鲧与尧为同时代的强势部落,因争夺部落联盟领导权失败而遭到严重打击,其族裔不得不迁徙到远方,其中一支族便是此处记述的驩头国。

丹朱也是帝尧部落联盟的重要成员,他同样反对舜继任部落联盟最高领导职位,失败后亦迁徙到南方,其后裔即《海外南经》记述的讙头国,亦即此处的驩头国。或许,丹朱曾与鲧结盟,而此处经文“炎融”实际上就是丹朱的别名。

驩头国人“杖翼而行”,当指驾帆船在海上捕鱼。苣,黑黍,亦指蔬菜莴苣,用苇杆等草木扎成的火炬。穋,生长期短的谷类,《诗·豳风·七月》:“黍稷重穋。”毛传:“后熟曰重,先熟曰穋。”根据《楚辞·天问》的记载,它们都是鲧部落迁徙时带走并传播、改良的谷种。

岳山·帝尧葬·帝喾葬·帝舜葬·申山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爰有文贝、离俞、□久、鹰、延维、视肉、熊、罴、虎、豹;朱木,赤枝,青华,玄实。有申山者。

根据古史记载,帝舜为帝尧的继任者,帝尧为帝喾后裔,《尚书·舜典》称帝尧让帝位于舜,《大戴礼·帝系篇》记有:“黄帝产玄嚣,玄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也。”

《吕氏春秋·安死篇》:“尧葬谷林。”高诱注:“传曰:尧葬成阳,此云谷林,成阳山下有谷林也。”郭璞认为此处岳山即《海外南经》的狄山(又名汤山),尧葬之地在东阿县(今山东省)城次乡等处。毕沅注谓:“《墨子》(节葬篇下)云:‘尧北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则此云狄山者,狄中之山也。”《皇览·冢墓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海内经》记有舜葬于九疑山。

此处经文称帝尧、帝喾、帝舜同葬于岳山一地,疑是其后裔设立的祭祀先帝的祠堂或衣冠冢。先帝后裔可能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居住,因此类似的祠堂也会在不同地区设立。“爰有”者,即祠堂内陈列的供品(包括实物或塑像、壁画);其中朱木,当有某种巫术象征价值,例如寓意灵魂不死、提供灵魂升天的通道(天梯)。

天台高山·羲和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天台高山“海水入焉”,袁珂注谓当作“海水南入焉”,甚是。

羲和“生十日”、“浴日于甘渊”,记述的是古代帝俊部落的一项重要的天文巫术活动,主持者为女巫羲和,她模拟十个太阳依次从海中东升的场景,每天升起一个太阳,并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个太阳命名。由于西落的太阳要经过黑暗的地下通道才能返回东海,因此她还要为返回的太阳进行清洗,以便使其重新恢复光热。显然,羲和是一位科学家,她制定并颁布十日一旬的历法。

盖犹山

有盖犹之山者,其上有甘柤,枝干皆赤,黄叶,白华,黑实。东又有甘华,枝干皆赤,黄叶。有青马。有赤马,名曰三骓。有视肉。

根据盖犹山的场景及其物品可知,这里也是一处祭祀先帝的场所,只是经文已经佚失被祭祀对象的名称。其中甘柤、甘华已见于《海外北经》的平丘和《海外东经》的嗟丘,它们与岳山的朱木当有类似的功能,或者还有致人迷幻的作用,以促使祭祀者进入巫术活动所需要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菌人·南类山

有小人,名曰菌人。

有南类之山,爰有遗玉、青马、三骓、视肉、甘华,百谷所在。

此处名曰菌人的小人,与前文周侥国、焦侥国的小人,当亦属古代有关小人国的传闻。不过从其名称来看,似乎特指具有人形的小动物、小植物和菌类,例如人参、人形何首乌、人参果之类。《神异经·西北荒经》:“西北荒中有小人,长一分,其君朱衣玄冠,乘辂车马,引为威仪。居人遇其乘车,抓而食之,其味辛,终年不为物所咋,并识万物名字。又杀腹中三虫,三虫死,便可食仙药也。”《抱朴子·仙药篇》:“行山中见小人乘车马,长七八寸,捉取服之,即仙也。”《述异记》:“大食王国,在西海中。有一方石,石上多树干,赤叶青枝。上总生小儿,长六七寸,见人皆笑,动其手足,头著树枝。使摘一枝,小儿便死。”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引《南越志》:“银山有女树,天明时皆生婴儿,日出能行,日没死,日出复然。”

南类山亦为祭祀先帝的场所,与盖犹山的性质相同,而祭祀者与被祭祀者却已经双双消失在茫茫历史长河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