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荒四经
27968200000007

第7章 大荒西经(1)

西方有一座不周山,山前有两只黄兽负责守卫,附近还有一条半热半冷的河流。不周山是共工族的圣山,相传共工当年战败后撞倒不周山,引起天翻地覆的大劫难。事实上,不周山是一座有缺口的环形山,可能是火山口,也可能是陨石坑,它与黄帝都城昆仑相邻——谁能够找到它,谁就会立下大功!有一点线索是,不周山大体在黄河河套附近,这里已经发现了十几座先夏时期的古城遗址。

不周山·禹攻共工国山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此处不周负子山当即《五藏山经》西次三经记述的不周山,其方位在今黄河河套以北的阴山山脉。此外,民间相传山西省长子县西山即不周山,精卫填海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或谓不周山即昆仑山、祁连山、六盘山,甚至远在非洲东部的大裂谷。

寒暑水的东西有“湿山”、“幕山”,其中一山当为热山或发源有温泉,另一山则为寒山或有积雪融水。《三余帖》(见百二十卷本《说郛》)云:“半阳泉。世传织女送董子(董永)经此,董子思饮,扬北水与之。曰:‘寒。’织女因祝水令暖。又曰:‘热。’乃拨六英宝钗,祝而画之,于是半寒半热,相和与饮。”这个故事发生地应该就是河套地区,当时这里是黄帝族与炎帝族的分界线,织女属于黄帝族,董子即牛郎属于炎帝族,当时两族青年男女通婚曾受到限制。所谓禹攻共工国山,郭璞认为即《海外北经》所记禹杀共工臣相柳之事。“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乃守护共工族圣山之巫术宗教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有山而不合”的文字表述,因为这是对有缺口环形山这种特殊地形地貌的具有专业术语性质的准确观察和描述。一般来说,形成环形山地貌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其一是由地质构造运动而偶然出现环状地貌,其二是火山口(通常直径比较小),其三是大型或巨型陨石坑(通常直径在数百米到数百公里之间)。

《淮南子·天文训》记有:“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对上述事变的解释很多,笔者认为是远古发生的一次相当规模天外星体撞击地球事件,不周山即这次撞击留下的陨石坑,“日月星辰移焉”表明当时发生了地球自转轴指向的移位,而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以及民间流传的众多射日射月故事,均与此事件有关。

淑士国

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

淑,形貌美好、心地善良,通常用于形容年轻女子,此处则用于称呼颛顼后裔。

《山海经》所记国、州等,有可能指城邦。我国先夏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众多城市遗迹,例如位于长江、淮河之间的巢湖地区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即5500年前的城市,城内有发达的手工业。

女娲之肠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在中华民族的古老传说中,女娲是我们民族的女始祖,也是人类文明的老祖母,相传她化生万物,并用黄土造人。又传洪水灭绝人类后,伏羲、女娲兄妹不得不结婚重新繁衍人类。《说文》十二云:“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如果女娲能够创造人类,那么女娲的身体又是谁创造的呢?应当说,屈原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是对宇宙生命起源的深层次思考。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袁珂认为这是说女娲在化育人类的过程中,有众神分工参与造人工作。

其实,所谓女娲造人,实际上是说女娲发现了人类生殖繁衍的秘密,并制定了婚姻法则(伏羲、女娲兄妹婚的传说,其目的正是禁止兄妹近亲婚配)。《路史·后纪二》云:“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高)禖之神。”并注引《风俗通》:“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禖,古人求子所祭之神。

女娲之肠或作女娲之腹,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化,其腹化为此神。”“有神十人”当系古代求子巫术仪式,大约是在一条通往求子圣地(被称为栗广之野)的大道路口上,有一种被称为“女娲之肠”的神秘装置(可能是女巫装扮成的女娲娘娘,或其他结构物),人们穿过这里,就能够怀孕生子。也就是说,女娲之肠实际上象征的是女人的子宫,表明当时的人已经对人的生殖系统结构有了准确的认识。

在古史传说中,女娲又为一代圣帝或一方首领。《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路史·发挥一》注引《尹子·盘古篇》:“女娲补天,射十日。”据此,女娲兼有颛顼绝地天通(古人将天想象为壳状,因此天地相通可以理解为天穿)、后羿射日、鲧禹治水之功,而民间则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是日民众要将煎饼抛上屋顶,意为帮助女娲补天。

石夷

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袁珂指出经文“有人名曰石夷”句下脱失“西方曰夷”四字,甚是。石夷是一位天文学家,他位于西北方,通过观测日月升起落下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季节变化。

《大荒四经》记有四方神与四方风,并称东方曰折,南方曰因(乎),西方曰夷,北方曰□。可以与之对比参照的是《尚书·尧典》的相关记载,即帝尧时代设有天文机构,其总管名曰羲和,其下属有四名天文副官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他们分别被派到东、南、西、北四方,负责观测四季之星(鸟、火、虚、昴),以预报节气颁布节令,指导民众的生产与生活,其中亦称东春之民“析”、南夏之民“因”、西秋之民“夷”、北冬之民“隩”。不难看出,《大荒四经》的四方名称与《尧典》的四方名称乃同一体系,折与析字形相近而变,□当原作隩,意为冬季取暖之貌。根据岁差现象,如果尧典四星为中星观测,其时在四千年前左右;如系偕日没观测,其时则在七八千年前。

所谓岁差是一种天文现象,是指地球自转轴环绕垂直黄道面的轴线作缓慢圆锥运动,周期约为25800年(大约每71.6年移动1度),它导致北天极在恒星背景中的周期位移变化,以及地球赤道和黄道的交点(即春分点和秋分点)沿黄道向西移动。用通俗的话来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北极星,在相同的季节里古人所看到的恒星区域与今人所看到的也不同。

狂鸟·大泽之长山·白氏国

有五采之鸟,有冠,名曰狂鸟。有大泽之长山。有白氏之国。

此处狂鸟,袁珂认为亦为凤凰之属,类似《海外西经》的灭蒙鸟。

经文大泽,当指北方或西北方的内陆大湖泽,这种湿地乃鸟类栖息的天堂。“大泽之长山”,似可表明此大泽位于一条很长的山脉之侧,其水源则来自高山大脉所转化之雨雪(山脉具有将空气中的水汽转变成降水的功能)。

经文白氏之国或作白民之国,白民国已见《海外西经》、《大荒东经》。

长胫国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

此处长胫国即《海外西经》的长股国,以踩高跷著称于世。

西周国·后稷·台玺·叔均·双山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西周”指一处方国,而非后世所说的夏商周秦之西周、东周朝代,不过此处所说西周国即后世西周朝代之前身。《史记·周本纪》正义注谓:“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地理志》云右扶风美阳县歧山在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括地志》云:‘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

我国古史传说中有两个农业神(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地区和时代),一为神农氏(又称炎帝神农氏),二为农神后稷。后稷名弃,系帝喾与元妃姜原所生,相传他发明农业,被周民族供奉为农神。后世主管农事的官亦称稷,五谷之神亦称稷。在农作物里,稷可指黍(黍子、糜子)、粟(谷子,去壳后称小米)、高粱。所谓后稷发明农业,当是对上述农作物品种的筛选和改良有着突出的贡献。

徐旭生撰写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记有:“直到现在,陕西渭水附近地方还供事一种农神,一间小屋里面,塑一个高约四五尺的大脑袋,仅有头,无身躯,俗称它为‘大头爷’,也叫作‘后稷头’,想是一种古代的流传。”陕西武功县东门外有砖砌长方形平台,名后稷教稼台。或许古代教稼台上同时塑有后稷头像,而不塑身躯当寓意农神后稷乃以大地为身躯。后稷头的造型与美洲的巨石头像非常相近,不知两者是否有文化渊源。

“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疑当作“稷之妻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稷播百谷,始作耕”。理由有四:其一,《大荒四经》乃至全部《山海经》里,基本上只记述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即使存在多子女的情况,也几乎不记述兄弟关系或姐妹关系,因此这里突兀称台玺为稷之弟,与理不合。其二,“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的记述明显有后人修饰的痕迹,因为经文未言台玺有何播百谷事迹,叔均又何以代之?其三,台玺之名的“台”字,当出自有邰氏,而“邰”(今陕西武功)即后稷所封之地(所谓“封”,包括与当地人联姻),《史记·周本纪》:“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其四,帝喾娶有邰氏之女姜原为妻,帝喾之子后稷亦娶有邰氏之女(台玺)为妻,乃顺理成章之事,因古代两大部落之间经常存在着世代通婚的现象。

叔均在农业生产上的贡献是发明或改进了犁耕技术。对比之下,埃及人是在公元前3300年开始使用犁耕地的(由两名男子操作)。

《海内经》在记述叔均的故事时提及的“大比赤阴”,郝懿行认为即此处的赤国妻氏,袁珂同意郝懿行的观点并认为她可能就是后稷之母姜原。或者还有另一种可能,即赤国妻氏指台玺,而大比赤阴则指姜原。《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置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徒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长养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这个故事表明姜原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初期,未婚女子还保留着某种程度的性自由,而男子已经要求妻子只生自己的孩子,因此头胎孩子往往被迫弃掉,这种弃长子的习俗在许多国家的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

方山·柜格之松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经文“柜格之松”,长期无解。其实,根据“日月所出入”可知,柜格之松当与天文观测活动有关,而“方山”很可能是一座四方台形的天文观测站。松木上有柜格,大约是在一笔直竖立的松木上,横向平行插有或绑有若干横木,这些横木彼此相隔一定的尺寸,观测者每天都在距离柜格松的一个固定位置上,观测日月升起的高度在第几格的横木上,并据此判断一年的季节变化(最高的横木表示夏至,最低的横木表示冬至)。也就是说,柜格松可能是最早的天文仪器之一,亦即后世圭表的前身。圭字和表字,正是源自柜格松的象形。由于这种观测方法眼睛容易被灼伤,人们才逐渐改为观测圭表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不再需要“柜格”了。《拾遗记》亦记有:“帝子(少昊)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薰草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故《春秋传》曰司至是也,今之相风此之遗象也。”

先民国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

《淮南子·地形训》记有海外三十六国,其中有天民国而无先民国,郝懿行认为此处先民国当作天民国。其实,《淮南子》海外三十六国出自《海外四经》,用其来校定《大荒四经》诸场景,未必都能成立。

北狄·始均

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狄,古族名,因居北方,亦称北狄。狄与翟(长尾雉类)通,北狄又称北翟。狄,古代指下层官吏,《书·顾命》:“狄设黼户缀衣。”孔传:“狄,下士。”又指往来迅疾貌。狄提,负责翻译西方语言的人,《礼记·王制》记有四方翻译官:“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提,北方曰译。”始均,始为开始,均有调和之意,亦通钧、韵。

芒山·桂山·榣山·太子长琴·颛顼·老童·祝融

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山海经》记述某人时,多用“名曰”,此处则用“号曰”,而“号”有自称之意。经文太子长琴的“太子”二字,似乎并非指有权继承王位的长子,而是与“不周负子”类似,可能另有所指。“榣山”,疑当作“谣山”,意为唱歌谣的地方。“谣”在古代指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类似今日的清唱。《诗·魏风·园有桃》:“我歌且谣。”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据此,太子长琴“始作乐风”,表明他是首先使用乐器伴奏的说唱者。在文字发明前或普及使用前,许多民族的历史(包括科学文化常识)都是由专职的说唱者来记忆(包括补充新的信息)并传播的。即使到了今天,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人们仍然喜欢这种有乐器伴奏的说唱表演艺术,并从中获得许多知识和乐趣。因此,太子长琴是一位通过有伴奏传唱方式进行历史和文化知识传播的教育学家。

太子长琴的歌唱艺术是有着深厚传统的。《五藏山经》西次三经记有“神耆童居之(騩山),其音常如钟磬”。耆童即老童,亦即太子长琴的祖辈,属于黄帝族。《大戴礼·帝系篇》:“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之名有青春永驻之意,后世亦以老为姓,高亨先生在《老子正诂》一书中认为,老聃、老莱子、老彭(彭祖)可能均是以老为姓。

祝融,郭璞注:“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号曰祝融也。”火正,负责观测大火星(今名心宿二)之职。大火星为夏季夜空最显著恒星之一,非指五大行星之火星。在古史传说里,祝融乃是著名部落之一,但其族属和居地却飘忽不定。此处经文称其为黄帝族裔生太子长琴,而《海内经》则称其为炎帝族裔生共工,《海外南经》又称其为南方之神。或许,祝融的父系为黄帝族裔,母系为炎帝族裔。

五采鸟

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

袁珂注:“经内五采鸟凡数见,均凤凰、鸾鸟之属也。”《大荒东经》有两处记述五采鸟,一处仅有名而无内容,另一处即著名的“帝俊下友”故事。此处《大荒西经》记述五采鸟亦只有名称而无故事,疑原当归入《大荒东经》帝俊下两坛与五采鸟歌舞一节内。而“五采鸟三名”则表明其为三只鸟所组成,它们与帝俊的关系,颇似三青鸟与西王母的关系(三青鸟实为西王母的后勤服务员)。

虫兽·丰沮玉门山

有虫状如菟,胸以后者裸不见,青如猿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