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正在埋头工作之际,QQ——闪,冷眼瞟过去,正是法磊。但见这厮不由分说,扔过来一个Word文档,文件名是《如何成为金牌自由翻译》。然后他腆着脸告诉我:我要出书了。我不禁愕然,这台“人肉翻译机”也能出书?转念又一想,自2005年和这小子相识,我眼睁睁看着他从我们体育频道挣了银子无数。看官不知,网络媒体一向以人员流动快著称,在都灵冬奥会、德国世界杯、苏杯美网、三版花边女郎的轮番轰炸下,这小子能挺到今天,眼红之余,也有些令人心生敬佩。
2005年,同样是网媒新丁的我和法磊,相识于互联网。每至深夜,必见法磊君于QQ、MSN之间上蹿下跳,推荐稿件,不时有耸人标题映入眼帘,颇有些雪中送炭的味道。与其说我们之间是松散的雇佣关系,倒不如说是伙伴、搭档。万籁俱寂之时,与这个略显执拗的法磊讨论选题、催促稿件,成了我夜班生涯中的一大乐事。在与法磊的合作中,我印象比较深的赛事是2006年世界杯,他的英语和法语都比较出色,翻译和撰写了很多有深度的稿子,当年世界杯一件大事就是齐达内在决赛中用头顶人,他从法语媒体上翻译了不少文章,同时,又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分析、创作,令我非常佩服。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我在体育频道的工作渐渐从文字转向了视频,与法磊的联系越来越少。但您如果认为我可以逃离他的魔爪,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法磊已经把齐鲁男儿倔强的性格演绎得出神入化,经常出现的情景是:他QQ头像一闪,传过来一个哲学命题(他自称是业务问题),追着赶着“哭着”“喊着”征求我的意见,不搭理他还不行。有的时候,我看他老人家心情还好,就试着问:“我一个做视频的,您老问我这个干嘛啊?”得到的回答一般是一摞子高帽和更多的问题。每到此时,我脑海里只会浮现四个字:交友不慎。
这不,最近他问我的问题是:“给我的书写序好不好”,我的回答是:好!
如果说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那么中国的互联网绝对是一个光速发展的行业。网络环境、硬件技术、网民基数,三大因素催生出了中国的互联网媒体。从门户到Web2.0,变换的是称谓,增长的是互联网媒体从业者。法磊的《如何成为金牌自由翻译》,讲的就是这么一小撮人,或者说,这本书是写给那些称为自由翻译人的。
早期的互联网媒体,一名编辑其实肩负了页面编辑、转载稿件、原创稿件等很多职责。随着这个行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就像其他很多朝阳行业一样,它的分工在细化。写手就是互联网媒体的众多工种之一。在本人的工作经验中,衡量一个写手是否合格的指标,首先就是“够不够快”,这也正好契合了新闻传播“快速”的特点;继而,高一点的要求是文字流畅,再高一点的要求是对体育项目的历史熟悉……越来越多的要求令写手这个工作又变成了一个复合型的岗位。
从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从电脑应用、软硬件配置,到外语学习、翻译技巧,可以说现今对于一名合格的翻译写手的要求,已经不亚于对网络编辑的要求了。所幸,法磊兄凭借多年的实战经验,聚沙成塔般地把这些零零散散的技能需求,变成了切实可行的操作典范,为更多有志于从事自由翻译的朋友铺路搭桥,指明方向。
当然,如果本书的读者已经是一名业内人员,那不妨参与到本书第四章展开的“自由译员组成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梯队”讨论。坦率地讲,本章的内容最引人注目。一方面,中国“无缘诺贝尔文学奖之痛”令人扼腕,本人认为,中国文坛眼下虽无巨擘大师,但能写好书、写好小说的大有人在,可囿于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耕耘文字无法为外界认可,
可称憾事;另一方面,社会分工之细化,社会风气之浮躁,令“大师”难产,可谓哀哉。法磊特设此争议一节,可以算是“抛玉引玉”,意味深远。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现状,但总要做些努力,感谢法磊的努力。
期待此书付梓后大行于道,期待我辈中人人才辈出。
以上为序。
搜狐体育频道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