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缺失的心理教育课
27975000000015

第15章 当孩子的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5)

第一是要注重是非认知的培养,第二是要注重道德认知的培养。注重是非认知的培养,是要让孩子知道“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不能像本案例中的小毛一样,把同志之间的关心天真地看成是示爱。注重道德认知的培养,是要让孩子懂得区分好坏善恶。如果一个孩子在6岁之后还是非不明、好坏不分,那就是患了认知幼稚病,是“长不大”的标志,后果是严重的。

7.1

人的认知能力是成长的重要尺度

人的一生共经历8个生命时期,即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各个时期对应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一般来说,幼儿幼稚,少年纯真,成年成熟,老年老成而伴随些许忧郁等,都表现了这种对应关系。

但是,这种对应会受到人生存环境的影响,因此会出现个体差异。这就是个别现象。如果一个孩子具有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我们就说这个孩子“早熟”;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在这种对应中迟缓出现,就是所谓的“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就是一种“幼稚病”。

人一生下来就成长,什么在成长?就是伴随着自然年龄增长的生理发育成长与心理发育成长。

那么,心理发育成长的尺度是什么呢?主要是认知能力的成长。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实际上就是这样来看待人的成长的。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除开三十而立以外,其他的成长指标诸如“不惑”、“知天命”、“耳顺”、

“从心所欲”,等等,无不都是与“认知”有关。

我们不否认心理年龄幼稚病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是“认知能力”如何,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所以,一个孩子如果对空间、时间、数字的认知发育迟缓,或者对是非、道德的认知发育迟缓,或者语言、记忆、注意力、自控力发育迟缓,或者出现语言的表达性障碍和接受理解性障碍,或者感觉统合失调,这个孩子就可以被认定为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就是像本案中的小毛一样患了心理年龄“幼稚病”,值得家长高度重视。

7.2

防止是非认知“幼稚病”

一天,有家长发来短信询问:“我的孩子在看了一些电视剧后,竟然模仿电视剧中反派人物的动作和行为。我劝他,他还振振有词地说电视上就是这样演的。我该怎么劝说孩子才有效果呢?”

正方:在生活中可以模仿电视剧中反派人物的行为。

反方:在生活中不可以模仿电视剧中反派人物的行为。

那么,谁是谁非呢?这就是一个是非认知的问题。正确有效的方法,一是以身作则,二是要灌输,三是要诱导,诱导孩子思考,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区分是非。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让孩子明辨“自己不当行为”的是与非。

有一次,吴女士和儿子坐公交车到公园游玩。上车时,由于人多,

孩子没买票就上去了,司机也没有发现。傍晚,当她们从公园回家在车站等车时,儿子悄悄地说:“嘻嘻,妈妈,人这么多,我趁乱上车还不用买票。”

看着儿子得意的表情,吴女士决定借此机会帮助孩子明辨占小便宜的是与非。她悄悄地告诉孩子:“早晨没买票是我们不对。”上车后,

吴女士把一元钱递给了孩子,孩子向司机阿姨说明了情况,补买了车票。从全车乘客投来的赞许的目光中,孩子获得了“不占小便宜是对的”这种正确的认知。

在生活中抓住机会,诱导孩子自己明辨“他人不当行为”的是与非。

一次,王女士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看到马路上虽然红灯已经亮了,可是仍有一些人在闯红灯过马路。儿子看上课的时间快到了,就嚷嚷着催她快点过去。王女士抓住机会问孩子:“那些人闯红灯对不对?”

孩子说:“不对。”我说:“既然不对,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做呢?”孩子想了想说:“不对的事情不做。”

正确导向接受外界信息,让孩子明辨“模仿行为”中的是与非。

刘先生的儿子看了日本动画片《奥特曼》之后,模仿剧中怪兽的样子,在家里横冲直撞到处搞破坏,把好端端的房间搞得乱糟糟的,还把来家玩耍的表弟当“俘虏”来“虐待”,把表弟吓哭了。

刘先生故意对孩子说:“奥特曼帮助人类对付怪兽,保护地球,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喜欢奥特曼,不喜欢破坏地球的怪兽。”孩子见家长都喜欢维护正义的奥特曼,也改变了自己扮演的角色,模仿奥特曼,向假想的怪兽发起了“进攻”,仿佛自己真成了维护正义的大英雄。

让孩子明辨美与丑的是与非。

一天,陈女士和孩子在看电视上的一则新闻,说有一个衣着华丽的漂亮姑娘在公共场所乱扔果皮,而有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中年妇女默默地拾起地上的果皮,扔到垃圾箱。陈女士趁热打铁地问孩子:“哪个最美?”“后面的阿姨!”

生活中不经意的这种交流,使孩子明白了“美与丑”的是与非:如果只有外表美而行为不美,那就不算美。

7.3

防止“道德认知幼稚病”

如前所述,按照皮亚杰儿童道德水平发展阶段理论,0-3岁属于“前道德”时期,没有善恶概念;3-7岁属于“他律”道德规范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应当逐步了解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7-12岁属于“主观论”道德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不完全遵循现存的行为规范,而是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这时,他的行为可能有失偏颇,俗语说孩子“七八岁狗也嫌”就是这个道理;但到十一二岁之后,又进入孩子的道德公正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审视传统道德规范合理性的同时,开始积极地、正向地继承和发扬。

道德认知幼稚病,就是指孩子的道德水平与实际年龄很不相称。问题最为严重的正是出现在十一二岁之后。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孩子处于“道德公正”时期,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在家长过度呵护和纵容下,许多“问题孩子”的道德水平却仍然停滞在行为主观性极强的7-12岁,甚至变本加厉,恣意妄为,令人发指。

7.4

“道德认知幼稚病”的主要表现

自我中心

他们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由此而缺乏对父母、师长感恩的心,认为父母和老师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更不懂得感恩祖国,感恩社会;他们由此养成自私自利、拈轻怕重、好逸恶劳的习惯,同时出口成“脏”,待人不文明、不礼貌,个人修养差;自控力与抑制力相当差;不分长幼,爱顶嘴,不虚心接受批评教育,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个人意志薄弱,等等。

责任感缺失

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任,对未来要养育父母、回报社会不负责任。易出现厌学情绪,得过且过,学习不求上进,直喊“60分万岁”;无故旷课,校园早恋,打架斗殴;上课往往心不在焉,作业经常拖延,学习懒散;沉迷于电子游戏,泡在网吧,荒废学业……

像小毛那样不假思索地信任他人是不多见的现象。这种道德水准不是停滞在7-11岁这个阶段,而是停滞在3岁以前的“前道德意识”阶段。

7.5

道德水平退化、恶化的主要原因

原因有诸多方面,但最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历史转型因素

中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人民生活水平由贫穷、温饱奔向小康,甚至部分个人占有大量财富。而转型之快,连成年人都始料不及、应对不及。昨天还是“工薪阶层”,还是“待业青年”,一夜之间就可能成为百万、千万、亿万富翁!暴富最让人无所适从,

道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所以,大人心态的变化,是孩子道德水准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会因素

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此外,社会处于快速变革之中,各种社会现象不断涌现,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如拜金主义,金钱成了人们最大的诱惑,那些本该属于成人世界的东西,正铺天盖地地涌向未成年的孩子。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价值观、道德观,应如何取舍,一直缺乏明确的道德标准,令未成年人一头雾水,陷入迷惘。而一些有违道德甚至犯罪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发生,俗话说得好,“耳濡目染”,这些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甚至直接导致犯罪。

家庭因素

现在人们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物质条件相对优越。“倒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使得多数未成年人自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一个“百般疼爱集一身”的环境中,溺爱孩子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孩子得了“爱的麻木症”。这是“80后”、“90后”未成年时期的通病。父母的道德观会对子女产生直接的影响,不少家庭注重孩子物质条件的改善、文化知识的教育,却忽视了增强思想道德意识的教育与良好品德习惯的培养,让“小羔羊”在暴风雪中迷失了方向。

西方文明在演进过程中也付出了这样或那样的代价,其中包括未成年人道德水准的退化,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大量“嬉皮士”的出现就是如此。我们相信,当中国的转型完成之后,当中国的经济以及国人心态成熟的时候,即便是富豪家长们,也会回归明智,像西方人那样理性、冷静地培养自己的孩子,那时候,孩子的道德水准也将会出现“伟大的复兴”!

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