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孔子原来这样说
27978200000039

第39章 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原典”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古句新解”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不能处理得好;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虽然书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人如果墨守成规地死读书,读死书,不躬身实践,不善于变通,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成为大材的。实践出真知,只有躬身于实践,将书本知识融入实践之中,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书本知识,自己才能提高。

孔子从来都是要求学习为应用而反对读死书的,正如他在《论语·学而》篇里强调的那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的目的是为了“行”。如果不能“行”,书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相反,只要能够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得当,那就如子夏所说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说到底,还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

孔子所说的“道”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道德、道理,即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二是方式、方法,亦即事物的道理。孔子把学习、掌握、实行“道”的程度区分为四种:一是共同学习的人群中,有的人并未懂得某些道理;二是部分人能够理解所学内容的道理,并掌握其方法;三是部分人能应用所学的方法,并坚持某种道义;四是部分人能随机应变,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正所谓同样受教,得“道”各异。

学而不懂,等于没学,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这种人或因智力不足,或不肯用功,或基础知识太差,或思想不专一。经过分析,找准存在的问题,即阻碍学习的原因,而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或改变学习方法,或发扬“笨鸟先飞”的精神,或扫除学习的思想障碍,或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解决、克服影响学习的困难问题,终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能够学好理论并掌握其方法的人,关键在于应用。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也等于白学。此种人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向一切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虚心地拜他们为老师,尽快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方能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家里手”。学习能汲取先进的理念、知识和技能,能够使用知识,又能够坚持既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行为的人,可以成为某项事业的核心力量。这种人具有娴熟的技能,又朝着自己认定的目标,执著于事业上的追求,其前途必然光明,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命运。

我们都知道李嘉诚曾是华人首富,曾被誉为“塑胶花大王”。那么你知道他是怎样成为塑胶花大王的吗?是跑到意大利偷学来的。李嘉诚早年就酷爱学习。每天白天工作之后,晚上还要买些旧书来自学,学完的旧书再拿到旧书店去卖,再用卖掉“旧”的旧书的钱买“新”的旧书。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很多钱。他起初生产塑料制品时,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产品严重滞销,使工厂陷入危机。

一日深夜,李嘉诚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目光被一则简短的消息吸引住: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投入成批生产推向欧美市场。一直苦苦寻找突破口的李嘉诚,如迷途的夜行人看到亮光,兴奋不已。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希冀和强烈的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经过努力他走进这家塑胶厂的车间做了打杂的工人。

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做技术工人。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平心而论,站在今日的角度,李嘉诚的行为有悖商业道德。但在专利法还不太健全的上世纪50年代,李嘉诚迫于无奈的举动,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嘉诚满载而归,随机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临回港前,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些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他发现绣球花最畅销,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作样品。回到长江塑胶厂,李嘉诚不动声色,只是把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他的办公室,把带来的样品展示给大家看。设计师根据他提供的数据做出不同色泽款式的“蜡样”,李嘉诚带着蜡花走访不同消费层次的家庭,最后确定一批蜡花作为开发产品。此时,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已把配方调色研定到最佳水准。又经历了连续一个多月的不眠之夜,终于研制成第一批样品。

李嘉诚携带自产的塑胶花样品,一一走访经销商。他们被这些小巧玲珑、惟妙惟肖的塑胶花,搞得瞠目结舌、眼花缭乱。其中有的经销商是老客户,他们简直不敢相信,就凭长江厂破旧不堪的厂房,老掉牙的设备,能生产出这么美丽的塑胶花?

“这是你们生产的吗?”一位客户狐疑地问道,论质量,可以说与意产的不相上下。再一问价格,李嘉诚的报价,又一次使他们目瞪口呆,物美价廉,没有理由不畅销。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同。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

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塑胶花从塑胶制品家族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他的长江塑胶厂蜚声香港业界。

今天,我们在形势逼人、形势喜人的内外情势下,不仅需要熟读“圣贤书”、能吟诗作赋,更需要拥有经邦治国的才干。因为精通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运用。

世界上有两本书:一本是现实的无字书,一本是订成本本的有字书。人都是从读有字书开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去领悟无字书。学习了无字书,人就会变得能够独立地去生活、去创造了。有字书读多了,对现实的无字书就会有更好的理解。

我们这里所说的有字书和无字书,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有的家长只抓孩子的考试成绩,忽略孩子的社会实践,造就了高分低能的孩子。因为缺乏实践,书本上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用不上,就会觉得无所适从。这造成了很多人一生的痛苦。万事万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更多的时候没有成法可守,如果生搬硬套书本知识,难免会闹出笑话,甚至误国伤身。

刘羽冲,沧州人,他性情孤僻、迂腐,喜欢讲求古代的典章制度,强调按典章制度办事。他虽然勤奋,但崇尚古书上的学问,而且做起来一丝不苟。有一天,刘羽冲又得到一部古代兴修水利的书,他又是如获至宝,闭门静修,在家伏案研读了一年。一年后,刘羽冲觉得自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书里的东西,对水利建设已经了如指掌了,便又对乡人说:“我已经把这部水利书背得滚瓜烂熟了,按书上说的做,就一定能把千里荒土改造成肥沃的良田。”

于是,他勾画了水利图纸,列上了各种兴修措施,把图纸呈给了州长官。州长官也是个喜欢多事的人,轻信了他的话,便叫他在一个村子里做试验。刘羽冲指挥乡民大兴土木,挖渠引水。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田间的水渠刚刚修完,就下起了大雨,发起了大水。洪水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子里的人险些被淹死。

村民对刘羽冲愤恨不已,纷纷指责他。从此,刘羽冲抑郁不得志,常独自在庭院台阶上走来走去,摇头自语道:“古人难道会骗我吗?”就这样,他每天念叨千百次,都只是这一句话。不久,便发病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本上的理论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也很重要,因为它不但是产生理论知识的源泉,而且有些精深的技艺是难以从书本上得到的。当然,忽视书本知识,排斥间接经验,盲目地将书本知识一概视为糟粕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悟:当我们向既定的目标奋进时,内心是多么渴望前面有盏航标灯引领我们的航船,有志同道合之士指明方向,有亲切的话语拂去人生征途的劳顿。自然也好,人性也罢,都是极富神秘性的东西。有的东西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来掌握,但有的东西通过典籍学习是不能够领悟到的,只能听从名师的指点,只能凭自己的实践和悟性慢慢领悟。这就是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我们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