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古句新解”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要学会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一来,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或不善,都可以为师。学其长处,学习有益经验;避其短处,避免走弯路。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的别称,而“项橐”是燕国的一个普通少年。真正好学的人是不拘于专门固定的老师的,随处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老师。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
孔子笑着说:“请讲。”
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以开花。”
项橐一听咯咯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孔子学无常师,好学不厌。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三人行必有我师,从另一方面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师的优点固然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的缺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关键是不要盲目崇拜。
夏朝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被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领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不自负、不自满、不武断、不固执,看到他人的长处,虚心学习,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虚心地检讨反省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这是一个人能够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
当然,说是这么说。事实上,老师在我们的眼中多少有些理想化的色彩,有的还环绕着神圣的光环,使我们难以分辨哪些是他们的优点,哪些是他们的缺点。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
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老师,第一任老师是养育我们的父母,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我们的影响最深。从幼儿园到大学,这些老师都是专职的。但实际上,生活中还有很多对我们有影响与有帮助的人。有的人可能只是一面之缘,有的人可能相伴一程,有的人可能从未相识,但这些人却使我们受益良多。
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仅仅是说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我们要有一颗谦虚的心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同时还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每一个用各种形式帮助我们的人,甚至给我们带来苦难的人,因为是他们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有一个人脾气暴躁,于是就求上帝说:“请把我变成一个温柔的人。”于是上帝就派了一个凶恶的人来。面对这个凶恶的人,脾气暴躁的人总是小心的说话,再也不敢发脾气了。因为那个人太凶了。但是他百思不得其解,就去问上帝说:“我求您把我变成一个温柔的入,你为什么派一个凶恶的人来呢?”上帝说:“只有凶恶的人才能教会你温柔,你身边的人对你太温柔了,你如此的暴躁他们都能原谅你。”那个人一听,顿时恍然大悟。
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感谢生活,感谢每一个爱你和不喜欢你的人,爱我们的人带给我们温情,不喜欢我们的人令我们不断完善自己。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说过如何向人学习的道理: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当然要跟着他学;出生在我之后,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着他学。我是学道理啊,何必将他的年纪来与我比大小呢?因此,无论高贵还是卑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一般来讲,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仔细观察身旁的人,你就会发现,无论多么出色的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看上去再乏味的人也必定会有一些长处。其实,我们的上司、同事、下属、客户、市场竞争对手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学习知识光明正大,没有什么可害臊、不好意思的。相反,那些不懂装懂、滥竽充数以及从不向他人求教而沾沾自喜的人,才是真正应该无地汗颜,内心惭愧的人。
孔子曾经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说: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要设法使自己也具有同样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缺点。这些都和“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同样的道理。
与人相处,发现别人的长处而能从内心真正发出思齐、学习的意念,是很难做到的。真正的有识之士常把自己比作“沧海一粟”。当有人在牛顿面前赞誉他比前辈们更有远见时,牛顿却非常谦虚地回答:“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海之所以烟波连天、浩瀚壮阔,就在于广纳百川之细流,不拒山泉之涓滴。
看到别人的问题,总比看到自己的问题容易,把过错怪罪在别人身上也比检讨自己容易。如果一味地用抱怨他人来代替反省,那就是对自己进步的最大耽误。能够反躬自省的人,一定不是庸俗的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就在于他能够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能够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自觉地加以克服,从反省中获取前进的力量,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