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古句新解”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在年近五旬的时候,孔子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希望能够在五十岁的时候学习《易》,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生。
孔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虽然年纪大了,仍必须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发挥余热。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孔子勉励人们追求真理的名言。孔子所说的“道”指事情当然之理,就是真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早晨明白了道理,哪怕晚上就死去,也是没有什么遗憾的。这句话强烈地表达了孔子渴望认识真理的心情。他愿意以生命交换对真理的透彻认识,由此可见,他追求真理的迫切心情与追求真理而不得时的困惑与苦恼。同样,这句话也是在教导人们,不要认为自己地位低,学什么都没用;也不要认为自己年岁大了,再学也没用了,千万不能有这种想法,学无止境,探索真理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晋平公作为一位国君,政绩不凡,学问也不错。70岁的时候,他依然希望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总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不够。可是70岁的人再去学习,是有很多困难的,因此,晋平公对自己的想法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徘徊之际,他决定去询问一位贤明的臣子——师旷。
师旷回答说:“我听说,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久长;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还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而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好像到了日暮时分,没有了充足的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足够明亮,也很有限,但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了很多吧?”
晋平公听后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我知道该怎样做了。”
古人对仁德、知识的执著追求,给后人留下了极好的榜样,也表达了历来追求真理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追求真理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各种科学知识、学术自由、人格自由等等,都应该属于真理的范围。如果我们对杰出的成功人士做一个调研,就会发现,他们中大多数都具有持之以恒的耐性和韧性。而他们也正是靠这个,才使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
日本著名汉字学家白川静92岁时出版个人作品集。白川静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达到了痴迷程度,他的白川静研究室总是灯火通明到每晚的11点。白川静曾说过:“学者80岁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白川静从73岁到80岁编著出版了《字统》《字训》《字通》三部辞书。92岁时《白川静作品集》副卷才开始发行。
田中久重76岁创建田中制作所(后来的东芝公司)。在江户时代已达到登峰造极的提线木偶技术支撑起了近代日本的制造业。田中久重是通晓其制作原理的技术人才,在幼年时所制作的提线木偶曾令大人们都惊讶不已。不久又制作了万年表和蒸汽机车模型。75岁赴东京,在银座创立了田中制作所(东芝的前身)。
人过四十再创业,不如年轻人精力旺盛。但可以用自己的勤奋和经验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效果。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居里夫人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其实,那些与成功无缘的人,他们并不是缺乏追求的目标,而是经常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便放弃目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你一旦下定了决心要追求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就应该全力以赴,勇敢地坚持下去,达成目标之前,决不放弃。这样的道理虽然谁都懂,可实际做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用孔子的话来说,实际上就是“三月不违仁”,而不是“日月至焉”。
不要对自己太没有信心,客观条件并不能完全地将你限制。只要我们拥有强大的坚韧和耐心,坚定一种必胜的信念,勇敢地与困难拼搏,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做事一定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克里夫·扬是澳大利亚一个普普通通的靠种植马铃薯为生的农夫,他57岁时,有了一个梦想:他要参加马拉松比赛。为此,他开始每天训练,即使是刮风下雨也坚持跑步。别人嘲笑他岁数太大,动作不规范,装备太落伍,但是他每天坚持跑步20至30英里,寒暑不辍。
1983年5月,经过了4年的持续训练之后,克里夫·扬震惊了世界。这一年,他61岁,获得了悉尼至墨尔本的超级马拉松赛冠军。一年一度的悉尼至墨尔本超级马拉松赛,全程875公里,被认为是世界上赛程最长、最严酷的耐力长跑。而这个61岁的人,不但跑完了全程,而且击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龄大多数不到30岁的世界顶级长跑选手,就更是一个奇迹了!
克里夫·扬在62岁和65岁的时候,又两次参加了悉尼至墨尔本超级马拉松比赛。他在比赛中创造的这种少睡多跑的策略已经被许多运动员在超级马拉松赛中广为运用。克里夫·扬的事例告诉世人,不管你遭遇了什么样的挫折,不管你是否年老体衰或疾病缠身,只要精神在心不老,一切皆有可能!
成功难在何处,不是方法,不是目标,难就难在“恒心”二字,换句话说就是“贵在坚持”。举凡做事、学艺、锻炼身体,世上事几乎无不适用这一规律。而孔子更将它当成了“进德修业”的关键所在——仁心的修养。
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人生的幸福不在金钱,不在爱情,而在于真理。”追求真理的路是漫长的,真理也往往在那无限风光的险峰之处。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为了追求真理奋斗了一生。在今天这个时代,物质利益的诱惑比过去更大了,但依然有那么多人走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他们甚至贫穷、孤独或不被理解,但历史最终会证明他们的价值。“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