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古句新解”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在古代,虽然说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但礼让作为一种品质,是人们所应当遵从的。礼让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做人的豁达与谋略。
汉惠帝时,陈平任丞相。惠帝死,吕后当政,诸吕专权,皇族转弱,文武官员及百姓大不满诸吕的统治。陈平看到吕氏专权所潜伏的巨大危机,虚与委蛇,他既不得罪吕后,也绝不依附诸吕,因而称病不理朝政。陈平害怕谗言中伤,坚决请求留在宫中宿卫,得到吕后允许,但仅被授以有职无权的郎中令,主要任务是辅助教导皇帝刘盈。
陈平担任郎中令后,对朝中刘氏家族与吕氏外戚之间的斗争似乎视而不见,只是全力辅导皇帝。陈平的这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忠臣形象,不仅得到惠帝的信任,而且也博得了吕后的欢心。因此,当曹参去世后,王陵担任了右丞相,陈平担任了左丞相。不过,吕后始终对足智多谋,屡划奇策的陈平放心不下,直至听到吕媭几次三番地反映陈平“为丞相不治事,日饮醇酒,戏妇人”(《陈平传》)的话,方才心中暗喜。吕后宽慰陈平尽管放心,表示自己决不会听信吕媭关于陈平的坏话。陈平此后更加纵情酒色,示吕后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完全打消了吕后对他的戒备之心。
惠帝死后,吕后想立吕氏族人为王,先试探右丞相王陵意见,为人少文任气、憨厚鲁直的王陵坚决反对,重申高祖刘邦所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吕后十分恼怒,又转而问陈平、周勃,二人表示:“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吕后越发高兴。但这却激怒了王陵,王陵愤怒叱责陈、周二人,背叛白马之盟的行径。陈平从容道来:“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这一表态,充分显示了陈平对保全刘氏江山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已有清醒的认识,也表现出陈平政治上的成熟稳定,以及对除吕安刘的百倍信心。铮铮铁言,掷地有声。
吕后死后,他与周勃(周勃当时为太尉)等大臣谋诛诸吕而立文帝,重新巩固西汉政权,并再度出任丞相,直到病死为止。在刘邦大杀功臣,弄得人人自危之时,在吕后当政、诸吕专权之际,宫廷矛盾极其尖锐复杂,王侯将相稍有不慎,便有掉脑袋的危险。而陈平能够顺利地战胜一切风浪,躲过险滩暗礁,其立身处世谋略之高明,不能不令人佩服。陈平比之张良可谓要幸运许多,张良最后不得不以“随赤松子游”为名逃避潜在的危险,且最后也算是郁郁而终。陈平则老谋深算,以退为进,始终不曾被打倒。陈平事高帝、吕后、文帝,称贤相,亦得善终。
与礼让对应的是争,“争”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交流的必要手段。所以孔子说,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地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不公正的竞争。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但是,光有竞争,没有公正,就是兽类法则在人间的延续。竞争与礼让不是一对根本对立的矛盾,我们既要讲竞争,又要讲协作礼让,如果把社会竞争理解成对人就要冷酷无情,不择手段,连在生活中起码应具备的对人谦让、礼貌、守信等美德都摒弃掉,这样的人可能会争得一时之利,但却不可能长久地良好发展。
在社会竞争中,需要抢抓机遇,需要敢于争先,但并不意味着永远绷紧一根弦,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只能争不能让,一味毫无策略地硬争硬抢。盲目地争强好胜,总有一天要崩断弦的。做人能够辩证地看待竞争与礼让的关系,使竞争的原则性与礼让的灵活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进退自如,做到该争则争,该让则让,而不是把竞争绝对化,变成毫无人情味、毫无道德感的你死我活的争斗。竞争要光明正大,以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来谋求进取,搞阴谋诡计的人都难以成大气候,最终将会落得不堪收拾的下场。
在三家分晋以后,韩、赵、魏三家中数魏国的势力最强大,魏惠王野心勃勃,学秦国招揽人才,封庞涓为大将,让他训练兵马,图谋称霸。
庞涓是高人鬼谷子的学生,与苏秦、张仪、孙膑是同学,果然本领超强,不断向卫、宋、鲁等国进攻,连打胜仗,弄得三国齐来拜服。东方的大国齐国派兵来攻,也被庞涓打了回去。从此魏王就更信任他了。
庞涓的同窗孙膑德才兼备,是个少见的人才。尤其是从老师鬼谷子那里得到了祖先孙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谋非凡。他听说庞涓已在魏国做了大官,就到魏国,先见了庞涓,又见了魏王。一谈之下,魏王就知道孙膑才能极大,想拜他做副军师,协助军师庞涓行事。庞涓听了忙说:“孙膑是我的兄长,才能又比我强,岂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让他做个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让位于他。”在当时客卿没有实权,却比臣下的地位高。孙膑还以为庞涓一片真心,对他十分感激。
庞涓原以为孙膑一家人都在齐国,孙膑不会在魏国久留,就试探着问他:“你怎么不把家里人接来同住呢?”孙膑说:“家里的人都被齐君害死了,剩下的几个也已走散,不知何处寻找。哪里还能接来呢?”庞涓一听傻了眼,如果孙膑真在魏国呆下去,自己的位置可真要让给他了。
半年以后,一个齐国人捎来孙膑的家书,大意是哥哥让他回去,齐国也想重振国威,希望孙家的人能在齐国团聚。孙膑对来人说:“我已在魏国做了客卿,不能随便就走。”并写了一封信,让他带回去交给哥哥。
孙膑的回信竟被魏国人搜出来交给了魏王。魏王便找来庞涓说:“孙膑想念齐国。怎么办呢?”庞涓见机会来了,就对魏王说:“孙膑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了齐国,对魏国十分不利。我先去劝劝他,如果他愿意留在魏国。那就罢了,如果不愿意,那就交给我来处理罢。”魏王答应了。
后因庞涓借机从中陷害,孙膑获罪,然而孙膑却不知庞涓的阴险狠毒。
孙膑脸上刺了字又被剔去了膝盖骨,从此只能爬着走路,成了终身残废。庞涓对孙膑的生活倒是照顾得很周到,孙膑觉得靠庞涓生活过意不去。就主动提出要替庞涓做点什么。庞涓说:“你那祖传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写下来,咱们共同研究。”孙膑想了想就答应了。
由于孙膑只能躺在那里用刀往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所以每天只能刻十几个字。这样一来,庞涓沉不住气了,就让手下一个小厮去催孙膑快写。小厮见孙膑可怜,便不解地问服侍孙膑的人说:“庞军师为什么死命地催孙先生快写兵法呢?”那人说:“这还不明白,庞军师留下孙先生的一条命就是为了让他写兵法,等写完兵法,孙先生也就没命了。”
孙膑听到了这话大吃一惊,前后一想,恍然大悟,霎时间大叫一声,昏了过去。等别人把他弄醒时,他已经疯了。只见孙膑捶胸扯发,两眼呆滞,一忽儿把东西推倒,一忽儿又把写好的兵法扔到火里,还把地下的脏东西往嘴里塞。孙膑的假痴癫之计,瞒过了庞涓。
后来,齐国国君齐威王派使臣淳于髡出访魏国,通过周密安排,把孙膑偷偷运出魏国国境。孙膑到了齐国,齐威王当即拜他为军师。不久,庞涓带兵连败宋、鲁、卫、赵等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使庞涓连连败北。最后,孙膑用“减灶法”引诱庞涓来追,暗设伏兵,将庞涓射死在马陵道上。
礼让和竞争是相互为用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礼让不是为了礼让而礼让,竞争也不是为了竞争而竞争。礼让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更和谐、更适宜的生存条件,应该说这也是竞争的目的。俗话说:“后退一步天地宽。”这也是一种礼让的态度,刀对刀、枪对枪,“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礼让三分皆欢喜,一味陷害难善终。懂得礼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仅能保全自身,还可能会成就事业,流传千古;而不懂得谦虚礼让,甚至心存歹意,意欲害人,到头来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