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从先进。
“古句新解”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后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修好礼乐的人。”
曾子曾说:“学而优则仕。”而在古代,贵族士大夫是有特权的,他们可以选择先做官,一边做官一边提高自己的修养。平民百姓,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修养,才有做官的可能。那么,“先进”与“后进”,孔子更赞同哪种观点呢?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这实际上就是“先进”与“后进”的区别。孔子的主张是先学习,提高修养后再去做官,而不大赞成先得了官位然后再去学习。
明代大儒宋濂,幼时家贫,但勤奋好学。他曾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去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诸多教益。”后来他终成一代大儒,被任命为文学博士,曾担任建文帝的老师。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即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之人。程颢死以后,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他已经四十岁了。一去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后杨时不负重望,德性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孔子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此,孔子也是身体力行,他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把文化学习放在第二位。其实,孔子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学“文”,首先要在道德礼仪上立根基。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根本,礼则是修业之首要,有了本,才可以言及其他。换句话说,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再去做学问、做事。
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住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弓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他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愚笨乖谬,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相反,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的校门,但他言谈文雅,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难道你能够说他没有学习过礼仪吗?
我们的教育偏重于告诉人们什么是好人、必须做好人。忽视教育学生怎样去做人,以致学生对于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技巧并不明了,因而不善应对、不善交际,不能协调好人际关系,不能较好地把内在的美德变成外在的美行,把个人体面地融会在人群集体之中。
修业者必先学礼。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说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正如意大利诗人但丁所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由此可见,做一个有道德懂礼仪的人,是为人之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