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 凌鼎年卷
27984300000059

第59章 隐居海宁寺

朱棣率领的靖难军团团围住了南京城,在暮色苍茫中发起了又一轮攻城。一时,战鼓频频,杀声阵阵,南京城笼罩在一派血色之中。

建文帝朱允炆对手下已失去信心,他心知肚明,就算有御林军肯拼死保卫,也终究逃不过破城。破城只是早晚的事,也许再过半天,也许挨不过一两个时辰。

铁骑进城、进宫,难保不生灵涂炭,玉石俱焚。失去锦衣玉食,失去三宫六院,失去荣华富贵,失去九五至尊的皇位倒也罢了,万一被捉,必受辱,兴许生不如死,那时,皇家的颜面何在?皇帝的尊严何在?

建文帝看着最后依然追随在他身边的几位惶惶然的大臣,不由得心酸不已。他知道大势已去,非人力所能挽回。一阵沉默后,突然寒光一闪,他已拔剑在颈,准备自刎,以谢天下。

镇抚杨应能总算反应快的,连忙上前拉住了建文帝握剑的手,声泪俱下地说:“陛下,使不得,使不得啊!”

监察御使叶希贤与翰林编修程济,还有五六个内侍太监齐刷刷跪在了地上,一齐喊道:“陛下,你不能丢下我们啊!”

翰林编修程济斗胆对建文帝说:“还是走为上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或许是一个“走”字让建文帝看到了希望,他脑子里灵光一闪,想起了皇帝爷爷朱元璋生前曾告诉过的一个秘密:龙椅之下有个密道,可以直通宫外,密道里有一个朱红锦盒,有锦囊之计。不过朱元璋再三关照,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千万不要轻易打开。

现在,已到危急存亡之千钧一发的时候了,那就打开吧。

君臣一行进入密道,鱼贯而行,走了几百米,见一耳房似的空间,真的有一只樟木箱子,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套袈裟,还有剃刀与僧人的度牒,建文帝打开那只朱红锦盒,是朱元璋留给他的一封信,要他剃去头发,换上袈裟,带上度牒,速速离宫……

可此时的建文帝一想,不行,若皇帝不在了,朱棣必全城全国大搜捕,不知又有多少无辜百姓要遭难,朕岂能如此连累臣民。

监察御使叶希贤含泪说道:先帝信上不是说“宫外天地宽,自有寿无期”吗,再不走就走不成了。

此时,有位叫小甘子的太监很慷慨地对建文帝说:“奴才愿为陛下而死,能让奴才代替皇上而死,是奴才祖宗积德,家族的荣幸,请皇上赐奴才这个机会。”

其他几个太监也表示愿为建文帝殉节。

建文帝与监察御使叶希贤、镇抚杨应能三人换上僧人服装,翰林编修程济换上道服,一行四人沿着密道匆匆而去。

小甘子换上了建文帝的龙袍,其中三个太监换上了三位大臣脱下的朝服,一起重新回到了宫里,小甘子与几位太监在宫里放起火来,等大火烧起来后,又在自己身上浇上了香油,跳进了火堆……建文帝走到密道尽头,竟然是宫外不远的神乐观。为了安全起见,四人连夜而去,但往哪儿去呢?

翰林编修程济主张往太仓刘家港方向,理由是太仓的刘家港在元代已是著名的港口,有“六国码头”之称,万一待不住,就雇海船到海外暂避。

于是,四人晓行夜宿来到了太仓的古镇双凤。双凤的乡人顾义庵、顾朴庵兄弟,见这三僧一道虽落魄,却气度不凡,认定他们不是坏人,就安排他们在双凤乡的双凤寺暂且住下。但双凤毕竟离南京太近,朱允炆放心不下,不敢长时间停留。监察御使叶希贤、镇抚杨应能主张请顾氏两兄弟帮忙,在刘家港雇一艘海船,从海上远走高飞。

建文帝在逗留双凤寺的几天里,已反反复复想了很多很多,他明白想要东山再起,比登天还难。如果亡命海外,过流离颠沛的日子,那还不如追随先帝而去,他执意不肯亡命海外。

也是因缘巧合,有一天,双凤寺做法事,太仓城里海宁寺的方丈了空被请到了双凤寺。

了空一见到建文帝惊呆了,醒过神来的了空对建文帝说:“冥冥之中有定数,还记得当年贫僧对你说过的话吗?”

如一道闪电亮起,建文帝想起了十岁时,曾经在宫里见过来讲经的了空方丈。当时了空方丈一见朱允炆,就忍不住对他说:你有慧根,与佛有缘,早晚会再见。”

海宁寺乃皇家寺庙,了空方丈是全国有名的高僧之一,过几年就会被请到宫里讲经说法。那次,了空方丈见到少年朱允炆,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故而把朱允炆的印象深深地印入了脑海。了空方丈是何等聪颖之人,马上看出了端倪,当晚,他一个人悄悄地来拜访了朱允炆,密谈至半夜。

朱允炆与了空方丈密谈的内容无从知晓,但朱允炆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第二天就请顾义庵、顾朴庵兄弟去刘家港雇海船出海。

出海的那天,建文帝还在双凤的双凤寺与刘家港的天妃宫分别作了祈祷,很是郑重其事,不少香客都亲眼目睹。如此张扬,如此高调,其实都是建文帝有意的安排。出海不久,君臣四人就趁夜色驶回到了刘家港,再悄没声儿地去了海宁寺,就此在海宁寺隐居了起来。

顾义庵、顾朴庵兄弟到了海外,故意把建文帝用的碗等御用之物捐给寺庙,暴露给朱棣的密探,这后,建文帝亡命海外的说法越传越广,朱棣也就深信不疑。于是有了后来的郑和七下西洋。

2011年4月11日写于太仓先飞斋;

原载泰国《新中原报》2012年7月13日;

转载于《幽默与讽刺》2012年10期;收入

2013年版《亚洲华文微型小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