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法自然
27988100000036

第36章 不要随意伤害人

希言守中:进退自如的处世策略

在老子眼里,进与退是相对的。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意思是说,老子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理想中的圣人以其治国安民。“知雄守雌”,是老子的一种基本处世哲学,它要求人们在雄雌的矛盾关系中,一方面对于“雄”要有透彻的了解,另一方面自己却要处于“雌”的一方。“守雌”并非是对“雄”的退缩或回避,而是既能执持“雌”的一方,又能运用“雄”的一方,故“知雄守雌”可以说是掌握主动、坚持自我的最好方式。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妄言、妄作会产生偏颇心、分别心,则容易使自己功能不足。不如谨守中庸之道,合理适度地作为。

狂言妄语说出来虽然“虎虎生威”,在某些时候更是显得“豪气”过人,用“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来反驳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狂妄的话多说只有弊处而无益处,不如紧守中庸之道,量力而为。

狂言妄语能够给人带来杀身之祸,多言同样能够让你吃尽苦头,故而老子教导大家“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并不是教人闭口不言,而是要少说多做,因为言多必失。

话说多了,漏洞就多,容易出毛病甚至引火烧身。不难理解,这是对说话“多”的人而言的,譬如滔滔不绝的醉鬼、妙语连珠眉飞色舞的政客,这类人因话多招致的“失”往往惨重,譬如醉鬼丢了性命,政客落得革职除名,都是值得我们去吸取的教训。

偏偏有一些人与此背道而驰,结果只能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平定南方以后,一出祁山的失败除了诸葛亮的自身原因之外,最大的原因还是马谡的狂言妄语。

《三国演义》里这样描写:诸葛亮正在营中为孟达事泄被杀而懊恼不已,忽有哨探报,司马懿派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

诸葛亮闻报大惊:“今司马懿出关,不比曹真,他一定会去打街亭,断我咽喉之路。”环视左右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

参军马谡见丞相先是吃惊,便觉得好笑。谅那司马懿有什么可怕的?便说:“末将愿往。”

诸葛亮盯着他,不放心地说:“街亭把着要冲,地方虽小,干系却大。如街亭有失,我大军便完了。你虽深通谋略,无奈此地一无城池,二无险阻,把守极难呀!”

“丞相勿虑。再难也得有人把守。末将自幼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又跟在您身边南北征战,耳濡目染。难道还守不住小小的街亭?”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你能对付得了他们?”

马谡不高兴了,丞相也太小瞧我了。嘴一撇,轻蔑地说:“嗨,休道他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又有什么可怕的?若有差池,杀我全家好了。”

在这次请命邀功的过程中,马谡有些过于狂妄了,可以说根本没有掂量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之后的布阵失利,马谡虽然逃得性命,然而却为军法所不容,才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实例同样是说明狂言妄语自损的,那就是魏延之死。当时,大多数能够单打独斗胜过魏延的人都已经死去了,他因此有些过于自负,以至于在被杨仪激怒,问他是否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时,他毫不畏惧地狂笑而发三声“谁敢杀我”,谁知在第三声之时,他就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命丧马岱之手。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由口出”。在初始与人交往过程中,谨慎言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讲话时也应注意自己的口气和态度,避免触及他人的利益,毕竟有很多时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用心鉴别美言和忠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真实。

很多人因为无知,觉得那些忠诚直率的话不好听,却喜欢听那些虚伪漂亮的话。须知,当别人对你说好听话的时候,说话的人必有所图;所以,爱听信美言的人,反而常会招致恶果。因此,不要草率相信,而应观察说者的动机,看清话中的本质。

人们都喜欢听到夸耀自己的美言,不喜欢听取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建议;人们都喜欢吃甘甜的药草,不喜欢吃苦涩的药草。但事实上,听信美言常常使人迷失自我,陷自己于危难之中。

人际交往中说话很重要,聆听鉴别也很重要,中国文化中关于此智慧的表述非常多而且美妙,名言警句熠熠生辉。老子为此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要人们提高对语言的鉴别能力,不能一味地听信顺耳美言、摒弃逆耳忠言。

很多人都听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在镜前穿朝服,随口问其妻:“我和徐公谁漂亮?”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徐公之美是齐国有名的,邹忌当然不信,又问其妾:“我与徐公谁漂亮?”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翌日有客来访,邹忌再问:“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也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后来邹忌亲眼见到徐公,方知自己确实不如人家。换别人,故事可能就结束了。但邹忌的特别之处恰恰在此:他先是“寝而思之”,明白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然后又以此事面谏齐威王:“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促使齐威王下令悬赏纳谏,国家得以振兴。

邹忌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对称赞自己的美言抱持怀疑的态度,而不是陶醉地收入耳中飘飘然起来。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对大臣萧禹说:“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得到好弓几十张,自以为再不会有更好的弓了,近来拿给工匠看,工匠说都不是好弓。我问是什么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自然脉理都斜,弓虽然硬,发箭却不能直。我才知道以往的鉴别不够精确。我以弓箭定天下,尚且不能真正识别弓箭的优劣,何况天下的事?我怎么能都懂得?”有一次,他问魏征:“君王怎样才算明智,怎样才算昏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十分赞同,于是,鼓励大小官员积极进谏。

李世民在位时魏征进谏二百多次,提出的意见都十分尖锐,但是李世民每次都能非常理性地对待,改变自己的施政方略,这对他开创盛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把话说得天花乱坠,很动听,很华美,但是到头来却让你上当受骗。因为他不伪装得美一些,怎么会打动你、让你上钩?所以“不信”的话经过外表“包装”变成了“美言”,就容易使一些人轻而易举地相信了!相反“信言”是真实的、朴素的,一般都不会使用“包装”,没有那种外表的掩饰,因而经常被一些人愤怒地抛弃。历史告诉我们,谁能够区分美言与忠言,并能接受那些逆耳忠言,谁就能成为“圣人”。

生活中,有的人笑脸迎人,心中未必友好;有的人痛哭失声,心中未必悲伤。人的内心常与外表不一,很难看透。给你恰当批评的人,是你的老师;给你恰当肯定的人,是你的朋友;给你不恰当恭维的人,是你的敌人。讲别人的坏话,并非直爽;帮别人做坏事,并非有义。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无论是鬼神还是圣人,如果大家都不互相伤害,而是互相帮助、真诚以待,那么,世间将会无比的安宁和谐。

老子认为,只要遵循“道”的指引,即使鬼神也会失去原本邪恶的本质,而变得无比温和善良。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人人可做圣人,世界也将变成另外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而要与人实现友好合作,你就必须以一片赤诚之心待人。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包容吸纳对方的意见,你才能走向成功。

孔子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很简单,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会像一把锋利的好刀,削铁如泥。一切事业都必须精诚合作才有希望成功。

一个人想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差别,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骨瘦如柴,一脸饿相。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只能无可奈何地饿肚子。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

“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强烈的警示意义。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选择共享还是独霸利益。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之间交往日益频繁,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又有着广泛的联系与合作。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人,不仅事业上难有建树,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越是现代社会,越需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孤家寡人、单枪匹马越难取得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合则共存,分则俱损。如果因为心胸狭隘,放着身边的人力资源不去利用,单枪匹马去干事,那么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更糟。

优秀人才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会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如今许多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就是希望通过合作产生巨大的能量,达成双赢的结果。

一个以敌视的眼光看世界的人,对周围人戒备森严,心胸窄小,处处提防,这种人既很难信任别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只会使自己陷入孤独和无助中;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则讨人喜欢,易于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死敌。他们围绕定比定律争论了有9年之久,他们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最后的结果是普鲁斯特获得了胜利,成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但是,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独占天功。他真诚地对与他激烈争论的对手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责难,我是很难进一步将定比定律研究下去的。”同时,普鲁斯特特别向众人宣告,定比定律的发现,有一半功劳是属于贝索勒的。

在普鲁斯特看来,贝索勒的责难和激烈的批评,对他的研究是一种难得的激励,是贝索勒在帮助他完善自己。这与自然界中“只是因为有了狼,鹿才奔跑得更快”的道理是一样的。

普鲁斯特的宽容是博大而明智的,他允许别人反对,不计较他人的态度,充分看到他人的长处,善于从他人身上吸取营养,肯定和承认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正是由于他善于包容和吸纳他人的意见,才使自己走向成功。

著名天文学家第谷和科普勒之间的友谊就是一曲优美的宽容之歌。

科普勒是16世纪德国的天文学家,在年轻尚未出名时,曾写过一本关于天体的小册子,深得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第谷的赏识。当时第谷正在布拉格进行天文学的研究,第谷诚挚地邀请素不相识的科普勒和他合作,一起进行研究。

科普勒兴奋不已,连忙携妻带女赶往布拉格。不料在途中,贫寒的科普勒病倒了。第谷得知后,赶忙寄钱救急,使得科普勒渡过了难关。后来由于妻子的缘故,科普勒和第谷产生了误会,又由于没有马上得到国王的接见,科普勒无端猜测是第谷在使坏,于是写了一封信给第谷,把第谷谩骂了一番后,不辞而别。

第谷是个脾气极坏的人,但是受此侮辱,第谷却显得出奇的平静。他太喜欢这个年轻人了,认定他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发展将是前途无量的。他立即嘱咐秘书赶紧给科普勒写信说明原委,并且代表国王诚恳地邀请他再度回到布拉格。

科普勒被第谷的博大胸怀所感动,重新与第谷合作。他们俩合作不久,第谷便重病不起。临终前,第谷将自己所有的资料和底稿都交给了科普勒,这种充分的信任使得科普勒备受感动。科普勒后来根据这些资料整理出著名的《路德福天文表》,以告慰第谷的在天之灵。

浩瀚如海洋般的宽容情怀,使第谷为科学史留下了一页光辉的人性佳话。这种宽容像雨后的万里晴空,清新辽阔,一尘不染;这种宽容像是舐犊情深,对下一辈给予温暖的关爱和呵护;像是辽阔的大地,让所有为大地增添靓丽生命的物质,都有自己的一片发展天地;亦像是一条乡间的小河,让水草悠悠地生长,让小鱼快乐地游来游去。以赤诚之心待人,就要能容人。

正确评价自己,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产生与人合作、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就很难与人精诚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之间难免会有意见相左、磕磕碰碰的时候,也难免有差错、有失误,能不能相互宽容谅解,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合作氛围,往往直接影响事业的成败。

合作就要互相补充,尤其当合作伙伴的失误给共同的事业造成困难或损失的时候,应该给予充分理解与热情鼓励,开诚布公地指出失误,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心平气和地探讨对策,以帮助合作伙伴尽快走出失误的阴影,振奋精神。这样才能尽快克服困难,尽量减少损失。

有的人遇到困难或不顺就一味埋怨指责合作伙伴,或者有了成绩则全部据为己有,结果是挫伤了别人的积极性,引起别人的反感,妨碍今后的合作,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如果你能够使别人乐意和你合作,不论做任何事情,你都可以无往不胜。”合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唯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力量,争取更大的成功。

以赤诚之心待人,你会赢得更多朋友,多一个朋友,就多了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