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法自然
27988100000006

第6章 刚柔并济,进退有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它的柔弱,所以没有什么能真正改变得了它。弱能胜过强,柔能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却很少有人能实行。

老子一直提倡以温和或迂回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主张,也就是以柔胜刚,以弱胜强。他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了这个观念。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中国人处世的正道。这一理想化的处世方式,太极图表现得最为形象。在一个圆圈中有一条白色的阳鱼和一条黑色的阴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互相纠结,浑融婉转,恰成一圆形,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含,相互激发,相互转化而又相互促生。这正是刚柔并济的哲理。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出任宰相的时候,正值郑国内忧外患之时,处境十分困难。子产一方面以大刀阔斧的政治手腕使国内政治步入轨道;另一方面又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功绩斐然,从而改变了郑国的困难处境。

当时朝廷有许多暴政扰民,老百姓对朝廷多有怨恨。子产建议废除暴政,他说:“国家如果不为百姓设想,只会盘剥取利,那么百姓就视国家为仇人了,这样的国家是不会兴旺发达的。给百姓一些好处,好比放水养鱼一样,国家看似暂时无利,但实际上大利还在后边,并不会真正吃亏的。”

郑国大族公孙氏在郑国很有影响,为了安抚他们,子产格外照顾公孙氏,一次竟送一座城邑作为对他们的奖赏。子产的下属太叔表示反对,说:“让国家吃亏而讨公孙氏的欢心,天下人就会认为你出卖国家,你愿意背上这样的罪名吗?”

子产说:“每个人都有他的欲望,只要满足了他的欲望,就可以役使他了。公孙氏在郑国举足轻重,如果他们怀有二心,国家的损失会更大。我这样做可促使他们为国效力,对国家并无损害。”

几年之后,郑国由于子产的改革,使全国人民的生活臻于富裕安康,渐渐步入强国的行列。

百姓常在乡校休闲聚会,非议政府的政策,大夫然明向子产建议关闭乡校,但子产不同意,他说:“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百姓在一天工作完毕之后,聚集在一起批评我们的施政得失,我们可以参考他们的意见,对获得好评的政策继续推展,对于获恶评的施政行为虚心改善,他们岂不是相当于我们的恩师?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可以防止怨恨的。如果以强制手段阻止他们的言论,就如同要切断水流,最终使河水决堤造成大洪水,产生重大损失一般,到时抢救都来不及了。不如在平时就任随水流倾泻以疏通水路。对于人民的言论,堵塞不如疏通,这才是治乱的根本。”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我的确不如你啊。”

在子产的这段话中,或者说是在他的施政方法上,可以看出他对水之本性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也就是他实行刚柔相济政策的依据。

子产临终时,在病榻之前,他把后事托付给心腹,并忠告说:“我认为施政的方式不外柔与刚两者,一般来说以刚性的施政较妥。刚与柔两者譬如火与水一般,火的性质激烈,故人民见之畏之不敢接近它,所以因火丧生的人极微;反观水,因为水是温和的,故而不易使人生畏,但因为水而丧命的却不在少数。施行温和的政治看起来虽然容易,但实际上实行起来却极困难。”

其实子产就是因为掌握了刚与柔的平衡,才能刚柔并济治国有道。他能看到民心不可逆,也能看到施政的诀窍在哪里,并从中掌握一种巧妙的平衡,既能得人心,又能使国家复兴。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和子产一样明智,能够刚柔并济,以柔克刚,以退为进,那么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可以以一种平衡的状态去实施。因为子产的明智,在他死后,郑国人凡是男子都舍弃玉制装饰品,妇人都舍弃珠珥,男女都在巷口恸哭,三个月不闻音乐之声。这是由于子产的所作所为像水一样浸透了大地,所浸透的地方就能生长出草木,所以老百姓是这样的爱戴他。

大到管理一个国家,小到管理一个企业,甚至是经营一个家庭,都有着与子产的施政措施相通的地方,都可以运用水的智慧。而这同样也是道的智慧。

身居领导之职的人,或者是一家之长,都要有这样的觉悟:对下属或家人,切不可以过于严苛,也不可以过于宽大;过严则失去人心,没有人情味,过于宽大则不能立威,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当然,在细节上还是有着不同的,管理企业要更偏于刚一些,而经营一个家庭则更注重宽柔。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作为领导者或是家长,都应该像水润草木一样,要把企业或家庭的利益放在前面。

必须指出的是,不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中,人们做人处事时往往是刚者居多,柔者居少,只知进取的多,明了后退之理的少。虽然人们都知道以柔克刚的道理,可是由于贪婪、暴躁、逞一时之快、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人性中的弱点,人们一般不去施用,或是施行得不好,这就需要从老庄之道中吸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