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巴菲特投资真经
28019500000018

第18章 巴菲特的投资——投资策略(3)

很多投资人因为市场高位投资基金亏损而懊恼,也有人在为错过上轮牛市而后悔。在投资生活中,最常听到的就是“如果我当时怎样就好了”,似乎财富只差一步就唾手可得,而风险只需及时抽身便能规避。其实,过去的事情不能再次假设,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只有当前才是最难决策的时刻。在充满诱惑的牛市或哀鸿遍野的熊市,人们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强烈影响,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或者克服内心的恐惧。有趣的是,在市场出现顶部或者底部的时候,正确的观点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即使这些少数人是超级投资大师,在那一刻同样会被不理解。但就是这些少数人以自己内心的淡定和执著的投资理念,成为投资历史的常青树。

“股神”巴菲特于1956年向四位亲戚和三位密友集资了10.5万美元,创办巴菲特合伙公司,从此充分发挥滚雪球的游戏,令财富愈滚愈大。而其财富的起点,就是滚雪球理论。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在全球百年难遇的金融风暴中,华尔街金融精英纷纷迎风而倒,惨不忍睹,而“股神”巴菲特却频频出招,大玩滚雪球游戏。先是抄底华尔街,再向陷入困境的通用电气伸出橄榄枝,还将投资之手伸向风暴中的幸运儿——中国。每天,全球资本的目光都在疑惑中猜测,谁将成为下一个让巴菲特滚雪球游戏的幸运儿。

在全球的金融动荡中,78岁的巴菲特头脑却仍然异常清醒,依然恪守着他屡试不爽的投资哲学:滚雪球理论。

巴菲特以4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星牌能源集团,收购价格合每股26.50美元,这一价格远低于当年1月每股107.97美元的历史最高价。据分析,巴菲特之所以能够闪电般收购,是因为该公司与当年受到重创的诸多大金融机构一样,依赖于低成本的短期市场融资,而这正好撞到了巴菲特的“树桩”上。

之后,华尔街五大投行中仅存的高盛,其证券的永久性优先股被巴菲特以50亿美元收购。巴菲特毫不掩饰对高盛的看好,“高盛是一家优秀的金融机构,拥有无可匹敌的全球业务、久经考验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高级人才以及一流的金融资本,必将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

当然,巴菲特对华尔街的兴趣绝不止于此。继抄底高盛后,巴菲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认为AIG的一些部门将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出售,他对其中几个部门很感兴趣。

在这之后,巴菲特持有大量股份的富国银行宣布将以总价15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联银行。此前,花旗集团曾宣布其已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协助下以21.6亿美元收购美联银行的银行业务。由于花旗银行的收购计划曾得到美国政府的明确支持,因此富国银行的收购计划可能不会让股神如愿。

面对美国本土以外市场的巨大诱惑,股神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巴菲特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了中国著名汽车企业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25亿股,约占比亚迪本次配售后10%的股份。当前世界能源紧张,全球的汽车销售也成一大难题,开发新能源汽车成为必然趋势,因而比亚迪在国内率先推出了电动汽车。巴菲特在这个时候入股比亚迪,显然是看中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途,因为在未来的市场中,只要掌握了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就能在竞争中掌握制高点。

时隔不久,巴菲特又以30亿美元收购了通用电气的永久性优先股。他看中的当然是通用电气公司的著名品牌。在收购当天公布的一份声明中,巴菲特表示:“通用电气公司是美国面向世界的标志性企业。数十年来,我一直是通用电气公司及其领导人的朋友和赞赏者。”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巴菲特就像滚雪球一般,到处寻找适合投资的地方,使自己的资产不断地得到增强。

根据巴菲特的多次论述,滚雪球理论的要点归纳如下:

首先,要找到湿雪。它是财富在滚动过程中能够吸附在身边的,能够跟随增长的资金。巴菲特在投资的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就是此类的资金,如保险的浮存金,可以无息地自由支配;如零息贷款,可以适合长期投资;如长期持有伯克希尔股权的投资者,他们极低的换手率也在默默支持。这些“湿雪”是巴菲特成功的因素之一。

其次,要有很长的坡,让雪球有足够的时间滚大变强。气候变幻无常,弱小的雪球很容易在阳光风雨下削弱消亡,如何才能越滚越大呢?如果说足够的湿雪是充分条件,那么长坡就是必要条件。好的企业就是这样的通道,能够让财富在经过通道的过程中不断增值。怎样的通道才算是好呢?首先要足够长,在滚动过程中不断变换跑道是件有风险的事情,更是麻烦事。再者,跑道尽量要平稳,不要大起大落,路途太颠簸,谁也受不了。最终能挤进来的雪球不能多,否则频繁地撞车消耗,跑到终点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最后,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雪球逐步滚大。也就是说,投资后,要有足够的时间等待最后的成功。

复利的魔力

快速致富是每个投资者的强烈愿望,许多初入股市的投资拥有者都希望快速致富,这种心态往往欲速则不达。很多人以为致富的先决条件是拥有巨大的资金与庞大的信息网和超出常人数倍的能力,其实并非如此。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与长远的投资计划,复利也会使你走向成功。

在投资时,除了报酬率之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决胜因素,就是时间。许多人理财得法,并不是他们选择了获利多的高投资工具,而只是利用一些稳健的投资渠道,按部就班地来,重要的是他们比别人早了几步开始。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相对论,而是复利。”决定复利本利和的因素有:初始的本金,利率和时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货币的时间价值。今天1元人民币的价值与一年以后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只要有时间和利率的存在,1元人民币的价值就是时刻变化和发展的。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爱下棋的国王棋艺高超,在他的国度没有敌手。为了找到对手,他下了一个诏书,诏书中说无论是谁,只要能胜他,国王就会答应他任何一个要求。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了皇宫,要求与国王下棋。经过紧张激战,年轻人终于赢了国王,国王问这个年轻人想要什么样的奖赏,年轻人说他只要一点点小小的奖赏,就是将他们下的棋盘上,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中放上一颗麦子,在第二个格子中放进前一个格子的一倍,每一个格子中麦子的数量都是前一个格子中的一倍,一直将棋盘每一个格子摆满。国王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同意了。但很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国库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他要求的百分之一。尽管从表面上看,他的起点十分低,从一颗麦子开始,但是经过很多次的乘积,就会迅速变成庞大的数字。

其实,真正的成功都是复利所致。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以复利计算的投资报酬效果是相当惊人的。而对于复利观念,若以一般所说的“利滚利”来说最容易明白。也就是说,把运用钱财所获取的利息或赚到的利润加入本金,继续赚取报酬。

如果一个人在20岁时以1万美元开始投资,如果可以保证每一年的复合增长率是35%,那么等到他70岁时,就可以拥有328亿美元的资产,这就是复利的效果。如果是一个人以1万美元开始计划投资,每次翻倍成功操作,那么7次后是128万美元,10次后将是1000万美元。

李嘉诚先生从16岁开始创业,直到73岁时,白手起家几十年,家产就已达到上百亿。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李嘉诚也因此成为世界华人的首富。但是我们仔细来算,如果我们有1万美元,每一年的复利可以达到28%,用同样的时间,就可以做到同李嘉诚一样出色。乍一看,一年28%的利润并不高,我们也许会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里获得比这高得多的收益,但事实上,成功的艰难并不在于一次两次的暴利,而是持续地保持。

巴菲特被称为美国股市的股神。一个白手起家,资产达300多亿美元的投资人,每年的投资复合收益不到30%。乔治·索罗斯被称为金融领域的投资大师中的大师,在过去的20多年中也只有大约35%的复合收益就使所有的投资人望尘莫及。并且,索罗斯是在全世界的股票市场、黄金市场、货币市场以及期货市场中不断投机,利用财务杠杆以及买空卖空中才做到的。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成功是成年累月积累而成的,而不是一朝一夕的暴利所致。

一般常与复利相提并论的评估方式是“单利”,指的是获利不滚入本金,每次都以原有的本金计利。

举例来说,假定某投资每年有10%的获利,若以单利计算,投资100万元,每年可赚10万元,十年可以赚100万元,多出一倍。但如果以复利计算,虽然年获利率也是10%,但每年实际赚取的“金额”却会不断增加,以刚才提到的100万元投资来说,第一年赚10万元,但第二年赚的却是110万元的10%,也就是11万元,第三年则是12.1万元,等到第十年,总投资的获得将近160万元,增长了1.6倍。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复利的魔力”。

所以,在进行投资理财时,很多时候应以复利盘算才不会与实际情况产生差距。比如,如果现在3万元可以买得到的东西,由于物价会上涨,每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若以5%计算,5年后则必须花38289元才买得到,这也是复利造成的效果。

虽然复利公式并不难懂,但若是期数很多,算起来还是相当麻烦,有一个简单的“七十二法则”可以取巧。

所谓的“七十二法则”就是“以1%的复利来计息,经过72年以后,你的本金就会变成原来的一倍”。这个公式好用的地方在于它能以一推十,例如,利用年报酬率为5%的投资工具,经过约14.4年(72÷5),本金就变成一倍;利用年报酬率为12%的投资工具,则要6年左右(72÷12)才能让一块钱变成两块钱。

因此,如果今天你手中有100万元,运用了报酬15%的投资工具,你可以很快知道,经过约4.8年,你的100万元就会变成200万元。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希望在10年内将50万元变成100万元,就该找到报酬率至少为7.2%以上的投资工具来帮助你达到目标;要想在7年后使本金加倍,投资率就应至少为10.3%才行。

虽然利用七十二法则不像查表计算那么精确,但也已经十分接近了,因此,当你手中少了一份复利表时,记住简单的七十二法则,或许能够帮你不少忙。

总之,设立一个长期可行的方案并持之以恒地去做,成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永远让自己的投资“密不透风”

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投资想法是巴菲特一贯的作风。巴菲特小时候就形成的谨慎性格,对他后来的投资很有帮助。巴菲特对投资分析向来是守口如瓶,一直缄默其投资的细节,令很多人无法掌握他的真实情况,当然也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好奇。巴菲特却坚持这一点从未改变,虽然也有过动摇的时候,但最终他还是守住了自己的嘴巴。

在一次午餐的时候,不时地有人来打断巴菲特与麦克的谈话,主要是政府的金融管理人员向巴菲特问候。但是,麦克和巴菲特的谈话还是在进行。接着,麦克问巴菲特:“现在的信息公开化,已经让很多秘密不是秘密了。投资还要重视保密问题吗?”

“当然,”巴菲特立即接口,“否则,你还要遭受新的损失。永远让自己的投资‘密不透风’,这是投资者必须遵守的法则。”

巴菲特说:“每当有人希望在我这里了解应该购买哪种股票的时候,我都不能够去提供帮助,我的分析和判断只会保存在我自己的内心里。永远让自己的投资‘密不透风’,是绝对必要的行为。”巴菲特甚至认为,那些总是吹嘘自己拥有战无不胜的投资策略的人是骗子,而一个真正的投资者是不会把自己的投资策略透露出去的。这应该是投资行业的独特之处。

巴菲特的姐姐谈到这点有很多的感触。她介绍说,巴菲特小时候就是“做事十分秘密”的,好比他13岁的时候出逃这件事情,事先就是“密不透风”的。在他和朋友回来之后,父母才了解到其中的情况。

巴菲特的姑姑更是了解自己的侄儿。她认为,这是巴菲特的一个良好的习惯,这个习惯有益于他的投资道路,尽管这是很“得罪人”的。

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公司之后,公司总裁察思是他最信任的伙伴。他对察思几乎全方位放权,自己手中仅仅掌握一项查阅财务报表的权利。不过,他对察思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得对他在股票投资的交易上有什么想法,也就是不让察思知道他操作股票的内情。

随着巴菲特的财富快速增长,其影响力也随之增加,很多亲朋好友都希望巴菲特对他们有所照顾,包括母亲家族的很多亲人都希望能“沾”到实惠。但是,巴菲特对此意志坚定。他说:“你们可以相信我,并且来投资。但是,不可能从我这里得到有关购买股票的指点。”

在巴菲特开始创办合伙公司的时候,他就对投资的分析和判断相当守秘。他明确地在合伙人会议上宣布,所有的投资人都不允许打探投资的具体情况。这些他最亲密的伙伴们,虽然向他投资了金钱,但是一直“蒙在鼓里”。他们只能够在年终的表单上知道自己的收入情况,而具体从何处、从哪只股票上获得了利润,他们毫不知情。

巴菲特的这个守密意识似乎很早就形成了。在他研究生毕业之后,在奥马哈大学教授“投资学原理”这门课程。他以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和投资经验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因此与同学们的关系非常融洽。但是,他始终保持一个态度,那就是从来不会向学生们泄露有关股票的任何内部消息。很多学生在课后希望他能够突然口头“放松”,但都没有如愿。

当然,巴菲特不是神,他也有失算之时。

有一次,巴菲特的朋友汤姆来他家作客。汤姆在邮政局工作,热情豪爽,是个活跃的乐观派。在他们一起聊天的时候。汤姆无意间提到国家即将要停止一种兰鹰印花邮票的发行,这种邮票面值仅仅4美分。汤姆说这是上面的一项政策,相关的工作还没有结束,目前只是在做正式停用前的一些准备工作。由于两人当时兴高采烈,话语投机,巴菲特不由地告诉他,这中间是有投资价值的,购买下来必有升值的空间。

此事过去两天,巴菲特突然自己也想购买一些这种邮票用来升值。可是,他走了好几家邮局,发现附近的邮局已经销售一空了,他不得不到很远的邮局才购买到,他明白是汤姆把这个消息过早地透露了出去。这件事情使得巴菲特增长了很多的经验。从此,包括直系亲属在内的所有人,要想来他这里“求取真经”都是不可能的。为了以防万一,他还尽量减少与人的交往,在事业有成之后他还保持着这个习惯。巴菲特的助手曾说:“在所有写信请求会面的人当中,巴菲特约见的人数每1000人中还不足1人。”

很多想采访巴菲特的记者,大都也只有三分钟的照相时间而已。巴菲特防备自己与他们详细“交流”,而巴菲特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已经熟知了老板的个性,他们几乎从来不敢去向巴菲特了解下一步的投资目标,知道这是老板最大的“隐私”。

在奥马哈伯克希尔公司的总部大楼里,这里的工作人员几乎从未透露过什么消息。在伯克希尔公司更衣室的墙上甚至有这样一则警言:“你在这里所看见的东西,你在这里所说的话,当你离开这里时,请把它们留在这里。”

在现代资讯相当发达的今天,一个投资者如果不小心将自己的策略泄露出去,别人一旦掌握了这样的投资机遇,就会捷足先登,这就会给自己的投资造成影响。一般来说,具体的投资都是投资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结果,这个结果是需要有“保密”意识的。否则,投资者可能要承受不必要的损失。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自私”行为,而是投资者对自己必不可少的保护。巴菲特的生活中不是没有夸耀和演讲,但是他告诉你的永远是宏观的理论。

所以,投资者不要使自己的投资策略受其他人的言语所牵绊,也不要把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泄露给其他投资人。

抓住时机等于成功一半

谈到机会,人们往往爱说,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留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有的人长期走入赚钱的误区,一提到钱就想到开工厂、做生意,这一想法不突破,就抓不住许多在他看来是不可能的新机遇。

选择好的投资时机是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技巧之一。他认为,投资艺术其实就是对时机把握的艺术,选择了错误的时机就注定是失败的投资,而抓住了好的时机,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巴菲特曾说:“投资人总想要买进太多的股票,却不愿意耐心等待一家真正值得投资的好企业。最近10年来,实在很难找得到能够同时符合我们关于价格与价值比较的标准的权益投资目标。尽管我们发现什么事都不做才是最困难的,但还是尽量避免降格以求。”他还说:“你要发现你生活与投资的优势所在。当机会来临时,你就全力以赴,孤注一掷。45年前我看到机会却没什么钱,45年后我有钱却找不到机会。”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之所以能够让伯克希尔的资金成倍地大幅增长,多半要归功于他把握投资机会的能力。

实际上,没有多少投资者有耐心去等待绝佳的投资机会出现而不去轻率地做出投资决定。在具体操作中,这样的投资者少之又少,这也是股市上不赚钱的人多而赚钱的人少的原因之一。作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在2003年的投资中表现出了对投资时机极强的把握能力。2003年4月,巴菲特成功投资中石油的战役就是经典之战。到10月份,中石油以83%的涨幅雄踞香港股市涨幅榜第一名。巴菲特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狂赚了2.8亿港元。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次成功,是因为他对石油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做了详尽的分析,并选择了适当的投资时机。

第一,当时中石油的股份很低,上升空间很大,是最好的购买时机。

第二,巴菲特对在中国长期投资有信心。他在出手中石油时事先就已经有了周密的部署和详尽的考察,其中包括和中石油有关人员接触及研读中石油的财务报告。

中石油主要控股锦州石化、吉林化工、三星石化等多家中国A股和H股公司。天然气与管道业务为集团重点发展的业务,并预期成为集团未来盈利增长的动力。近年来,中石油通过进行一系列收购,稳步拓展海外业务,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于习惯价值投资的巴菲特来说,自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第三,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受到了成长型投资家菲利浦·费雪的极大影响。费雪在其代表作《普通的股票和不普通的利润》一书中,指出了投资时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看待和选择投资时机。他说:“选择好的时机,买入正确的股票,并长期持有,它们就会创造可观的利润。”这个观点对巴菲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2003年以来,困扰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巴菲特正是趁市场投资者对此犹疑不定之机,实现了增持中石油的战略意图。在表面上最危险的时候“出手”,充分展示了巴菲特把握投资时机的能力。

巴菲特认为,要想把握住投资机会,投资者需要精通股票市场的系统理论。20世纪初,美国人查尔斯·道创立了有关股票市场研究的系统理论,奠定了市场分析理论的基础,被称为“道氏理论”。

道氏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分析股价变动的历史资料来预测投价的未来变动趋势,同时还认为,可以运用一组主要代表性股票来描述整个市场的运动。为此,他创造了道·琼斯30家工业股票的平均数和道·琼斯20家运输业股票的平均数。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只有了解了市场和企业,掌握了系统理论和技术方法,才能把握投资的时机,才能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事实上,他自己也正是这样不断地实践着,并获得了巨额财富。

巴菲特在回答投资者的询问时诚恳地告诉他们:“对于我们投资人来讲,任何股票都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是否赚钱完全在于我们购买的时机,甚至可以说,那些下跌中的股票并不都是不能够投资的股票,可以说很多股票的下跌都是一些外部原因造成的。如果你掌握了在合适的时机和环境进行投资,即使股价上涨,也会带来可观的收益。”

巴菲特于1983年和1984年间,不动声色地购入价值上亿美元的华盛顿公共电力供应系统所发行的债券(WPPSS)。

在伯克希尔1984年的年报上,巴菲特透露,他买下这支债券时股东们都大吃一惊,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里,这家位于华盛顿州的核电厂营建公司麻烦不断,名誉低下。

当时,WPPSS为第四期与第五期计划集资而发行的价值22亿美元的债券无法履约,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们对如此环境下的投资感到沉重无比,巴菲特之后解释说,我也是在这时候看准并以极低的价格购入这批债券的。尽管从信用评定上看,它们具有高风险,但我们不能凭这些来判断事情。如果我们依靠穆迪或标准普尔的评定报告来管理我们的资金,还不如就把钱直接交给他们。

这笔投资为巴菲特赚进了不少利润。后来WPPSS的各项计划都进行得相当顺利,它提供固定的免税的当期收益率,也就是每年可以带来2700万美元的投资利润。这些税后盈余,之后准时地落入了伯克希尔的账户。但是,此时如果一般企业想获得同样的赢利,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巴菲特最初买下WPPSS价钱的两倍。

之后,华盛顿公共电力供应系统将伯克希尔购买的债券赎回,只留下了部分未到期的债券。巴菲特也表示,对市场的分析和调查并不难,但是,要等到最佳的投资时机对投资者来说则是一个很大的心理考验。虽说那些投资界的精英也是善于市场分析的,可是在投资时机上,他们还是难以把握住。巴菲特说,面对市场,绝对不能轻举妄动,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而当最好的时机到来时,你就要及时出手。要牢记把握投资时机,既不能盲目,又要防止犹豫不决。

内在价值扩展理论

经常听到“内在价值”这一名词,它是指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生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但是,内在价值的计算并非如此简单。内在价值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而且它还是在利率变化或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进行修正时必须相应改变的估计值。此外,两个人根据完全相同的一组事实进行估值,几乎总是不可避免地得出至少是略有不同的内在价值的估计值,即使对于巴菲特来说也同样如此。这正是巴菲特从不对外公布他对内在价值的估计值的一个原因。

关于内在价值的评估始终是一个模糊的问题,但以巴菲特为代表的前辈大师们还是提供了一些“定性”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没有公式能计算公司的真正价值,唯一的方法就是彻底地了解这家公司;应该偏爱那些产生现金而非消化现金的公司(不需一再投入大量现金却能持续产生稳定的现金流),而目标公司就是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进一家容易了解的且其未来几年乃至20年的获利都很稳定的公司。

价值投资的概念是指在一家公司的市场价格相对于它的内在价值大打折扣时买入其股份,这其中提到了市场价格,也就是实质价值和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在理论上的定义很简单: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史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虽然内在价值的理论定义非常简单也非常明确,但是问题在于如何得知。让普通投资者失望的是,它的评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一种明确的计算方法,连把价值投资运用到极致的巴菲特都没有给出,所以,说它是个模糊的概念并不为过,况且股票价格与其内在价值似乎总是变幻莫测的。

价值评估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内在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的长期现金流,未来的现金流又取决于公司未来的业务情况,而未来是动态的、不确定的,预测时期越长,越难以准确地进行预测。正如巴菲特所说,价值评估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谁都有可能告诉你,他们能够评估企业的价值。你知道所有的股票价格在价值线上下波动不停,那些自称能够估算价值的人对他们自己的能力有过于膨胀的想法,原因在于,估值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的时间集中在某些行业上,你将会学到许多关于估值的方法。

在公司估值中,必须对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进行评估。这时的投资人很容易沉醉于美好的幻想,对公司未来进行过高的估计,而这正是大多数人投资失败的根本原因。

要想确保投资盈利,必须对公司的未来进行保守地估计。预测越保守,结果越可靠,投资亏损风险越小。

由于公司未来长期现金流的数量和时间难以预测,只能进行保守地预测,而且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少数公司的股价才会低于对其未来现金流量的最保守估计而计算出来的最保守的内在价值。

要想准确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你应该预测公司从现在开始的长期现金流量,再用一个适当的贴现率进行贴现,但问题在于你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有多大把握。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只关注于那些未来现金流量容易预测的企业。可见,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取决于公司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性,而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性取决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因此,对于未来的保守估计,只能建立在公司稳定的长期历史经营的基础上。

巴菲特认为,衡量企业价值增值能力的最好指标是股东权益回报率。

他说:“对企业经营管理业绩的最佳衡量标准是取得较高的营业用权益资本收益率,而不是每股收益的增加。我们认为,如果管理层和金融分析师们不是将最关注的焦点放在每股收益及其年度变化上的话,企业股东以及社会公众就能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

巴菲特还非常强调公司业务的长期稳定性。在他看来,经营盈利能力最好的企业,经常是那些现在的经营方式与5年前甚至10年前几乎完全相同的企业。企业总是不断有机会进一步改善服务、产品与技术等,这些机会自然要好好把握。但是,一家公司如果经常发生重大变化,就可能会因此经常遭受重大失误。

所以,一般的做法是,根据真实的并且经过合理调整的公司历史收益记录计算长期平均收益,以此为基础推断并分析公司未来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在计算平均收益时,必须包括相当长的年份,因为长期、持续和重复的收益记录总是要比短暂的收益记录更能说明公司的可持续盈利能力。

巴菲特阅读最多的是企业的财务报告。“我阅读我所关注的公司年报,同时我也阅读它的竞争对手的年报,这些是我最主要的阅读材料。”

巴菲特认为,分析企业会计报表是进行价值评估的基本功:“当经理们想要向你解释清楚企业的实际情况时,可以通过会计报表的规定来进行。但不幸的是,当他们想弄虚作假时,起码在一些行业,同样也能通过报表的规定来进行。如果你不能辨认出其中的差别,那么,你就不必在资产管理行业中混下去了。”

巴菲特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态度也与众不同:“我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态度,就跟我看待冰山一样,因为大部分都隐藏在水面以下。”

在估值中,对公司未来的预测牵涉到宏观经济、行业、经营、管理等众多复杂的因素,所以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能够用数学公式来精确地估计出一个公司的精确价值。

在价值评估中,一个因素的错误预测会导致另一个因素的错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