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巴菲特投资真经
28019500000019

第19章 巴菲特的投资——投资策略(4)

过多的预测带来了过多的问题,而预测变量越复杂的模型越容易出错,这样就形成了公司价值评估中的悖论:越是仔细地考虑众多的因素,预测的结果越可能出现非常严重的错误。

所以说,在价值评估中,越复杂越容易出错,越简单越容易正确。整体价值评估出错的概率与每一个价值驱动因素预测出错的概率是相关的,如果将对许多价值驱动因素的假设条件综合起来,这些假设的不确定性会互相叠加,这样可能使整体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达到危险的程度。

因为每股盈利极容易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层可以采用多种合法的会计手段来操纵盈利。因此,每股盈利通常并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而账面价值的变化则相对稳定,不易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巴菲特将账面价值的变化,尤其是账面价值在长时间内的稳定增长,作为判断一家企业未来是否能够稳定经营的重要指标。

巴菲特说:“在伯克希尔公司,我们从来没有试图要从无数个其价值未经证实的企业中挑出几个幸运的胜利者,我们根本没有聪明到这种程度,对此我们很有自知之明。相反,我们试着运用伊索寓言中提出的具有2600年悠久历史的公式,寻找那些我们有合理的信心来确定有多少只小鸟在树林中以及它们何时会出现的企业。”

总之,价值评估是股票投资的核心,正确评估公司的内在价值至关重要。而价值评估又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财务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投资者必须加深对企业的了解,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评估能力,完善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这样才能提高评估企业价值的准确度,为做出成功的投资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重分析师的作用

一般来讲,证券分析师是分析证券并提出建议的人员。证券分析师是证券市场中的专业分析人员,其作用在于通过其优于一般投资者的信息收集途径和专业分析能力,向市场参与者提供合理反映证券内在价值的价格信息,从而减弱证券市场的价格偏离,促进市场的有效性。

证券分析师是证券市场上代表有效定价的不容忽视的重要理性力量,其发布的信息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及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力。研究指出,证券分析师所推荐的股票在其报告发布后有显著的价格运动,其中推荐卖出的股票比推荐买入的股票的价格运动更为明显。有证劵分析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媒体荐股建议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短线投资建议推荐的股票组合收益要高于投资基金的收益。这些研究对证券分析师的能力进行了肯定,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分析师对市场的影响力。某些明星分析师的言论对市场价格产生强烈影响的事例并不少见,甚至带有一点“预期自我实现”的意味。因此,保持证券分析师研究的客观性、独立性与公正性,对维护市场效率,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有着重大意义。

然而,在现实市场中,证券分析师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外部,如公司及客户利益等和自身内部,如能力及心理等条件的约束与影响。同时,证券分析师、上市公司管理层及市场投资者三者之间在行为上存在互动关系,从而对整个市场的配置效率及价格运动产生影响。对上述因素,行为金融及相关的行为公司金融研究是一个较为合理与有效的研究途径。

所以,证券分析师行为及其市场影响主要有下面几点:

◎ 分析师的利益相关行为及其影响

证券分析师群体主要分为“买方”分析师与“卖方”分析师两大类。

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及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通过投资证券获得资金增值回报。该机构的分析师为本机构的投资组合提供分析报告,因而称其为“买方”分析师。而投资银行(经纪公司)通过股票承销业务和经纪业务的佣金获得收入,其分析师往往向投资者免费提供分析报告,通过吸引投资者购买其承销的股票或通过其所属的公司进行证券交易来提高公司的收入,因此该类分析师被称为“卖方”分析师。

“买方”分析师与“卖方”分析师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其激励机制也不同。“买方”分析师通过协助提高本机构投资组合的收益率,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从而获得奖励。“卖方”分析师通过协助本公司提高股票承销的销售额以及股票经纪业务的成交额来获得奖励。简单地讲,“买方”分析师的激励来自于提高买入股票的质量,“卖方”分析师的激励来自于提高股票交易的数量。相比之下,“买方”分析师更有动力去分析、挖掘公司股票的基本价值,向投资组合推荐价格低估的股票,剔除价格高估的股票。而“卖方”分析师受到本公司争取投资银行业务的压力,较易出现偏向公司客户的误导性分析报告。

因此,“买方”分析师更倾向于保持分析报告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尽管在投资银行业内要求投资银行应在其内部投行业务、经纪业务与研究部门之间设置杜绝信息交往的“中国墙”,以此来保证分析师研究工作的独立性与公正性,然而在现实运作中,“卖方”分析师难以回避公司业务开展的干扰与影响,甚至会因此面临一定的职业风险。一方面,如果“卖方”分析师建议卖出某家公司的股票,有可能导致该公司中断与分析师所在投资银行的业务往来,使其遭受在企业融资或兼并等投行业务上的损失;另一方面,分析师有可能被拒绝出席该公司面向金融界的信息发布会,失去宝贵的信息渠道,更有甚者,该公司可能会以中断大额投行业务为条件,胁迫投资银行解雇该分析师。在本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双重压力下,“卖方”分析师更易产生偏袒客户公司的倾向,从而损害一般投资者的利益。

2001年下半年,美国安然公司的财务欺诈案最终真相大白,该公司股票价格暴跌使投资者蒙受了巨额损失。然而在2001年上半年度,大部分“卖方”分析师仍然给予安然股票“强力买进”的推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买方”分析师却不断对安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高企的股价提出质疑,做空安然股票的数量不断上升,最终,市场证明“买方”分析师的论断是客观正确的。

此外,研究还发现,市场投资者对于不同分析师的买入推荐的反应是不同的。投资银行分析师推荐买入的股票的超额回报是2.8%,低于由与投资银行无关的分析师推荐买入的股票4.4%的超额回报。但同时,他们指出,尽管投资者对投资银行分析师的推荐有所“提防”,但对于投资银行的明星分析师,投资者倾向于采取信任的态度。

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分析师的“道德风险”将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这也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和解案中对所罗门美邦的证券分析师和美林的证券分析师做出严厉处罚的原因之一。

◎ 分析师情绪性行为及其影响

证券分析师与市场投资者之间的行为影响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特别在市场整体处于上升趋势,投资者存在普遍看好后市的预期心理的情况下,分析师保持客观理性的心态尤为重要。行为金融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市场投资者普遍存在过度反应、自信乐观等情绪倾向,从而投资者对已形成的信念不易作出调整或调整较慢。因而在一个上升性的市场上,证券分析师应努力保持冷静、客观和理性的立场,否则分析师的乐观倾向更易导致在市场中价格正反馈机制的形成与扩散,从而在事实上起到推升市场整体价格,形成股市泡沫的作用。而证券分析师对市场和公司的理性评价,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市场的“非理性繁荣”。

此外,证券分析师与市场投资者普遍洋溢的乐观情绪,甚至将影响公司管理层对本公司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本来,公司管理层作为内部人,相比之下对本公司的内在价值有较为客观的理解。然而,研究人员通过对20世纪末美国股市互联网公司股票IPO进行研究认为,在整个市场对互联网股票充满乐观、极力追捧、市场泡沫成分明显时,公司管理层却并不认为公司的股价高出其内在价值,公司内部人不愿卖出所持有的股票。

由此可见,尽管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能够对证券分析师施加或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主要的。相反,证券分析师却因为其在市场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自身的声誉及其所处机构(投资银行或基金等)的声誉或实力,对公司管理层或市场投资者产生较大影响,并通过公司管理层或市场投资者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市场整体的有效性。因此,保持证券分析师研究的独立性、真实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是有利于促进证券市场运作效率和长期规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证券分析师的分析报告是市场投资者的重要信息来源,分析师被普遍认为掌握着较高质量的“私有信息”。因此,分析师的言论通过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最终对整体市场走势产生影响。

巴菲特的收益观点

巴菲特与大多数华尔街专家所持有的观点不尽相同——除非收益通过股息支付到他们手中,否则这些华尔街专家们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收益,而巴菲特在企业收益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他将公司的收益分为有限制收益和无限制收益,这是理解问题的关键。

一个公司获得利润后,它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使用这些利润。通常,利润的一部分必须用来更新主营业务的主要设备,从而产生更多的利润。巴菲特认为,这部分收益是有限制的收益。举个例子解释一下有限制收益,比如说A公司在1992年赚了100万美元,但是公司预期在1993年不得不更换总厂的一台发电机,价值40万美元,这意味着公司在1993年要拿出40万美元来更换发电机,否则公司就要停产了。这就是说,A公司100万美元收益中的40万美元是有限制的。因此,A公司在1992年赚的100美元万中,有40万美元是被限定在1993年用来购买新发电机的,剩下60万美元可以作为股息由A公司支付给股东或者用于从事新的企业风险投资。

巴菲特只对剩下的60万美元无限制收益感兴趣。A公司的管理层用这笔钱做什么决定了A公司能否为股东资本带来价值增长。巴菲特认为,管理层应该利用这些无限制收益为股东带来最佳价值。

他觉得企业收益中对应他的所有权所占比例的那部分应该归他所有。

所以,如果一家公司每股收益5美元,巴菲特持有这家公司100股,那么按照他的观点,他就赚了500美元。同时,巴菲特还认为企业可以选择支付他500美元股息或保留这些收益进行再投资,这样,公司的潜在价值就会得到提升。巴菲特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公司潜在价值的增长会促使股价上涨。

管理层可以选择将无限制收益作为股息支付给股东或选择保留这些无限制收益,用这笔钱回购公司股票或者进行新的企业风险投资。管理层只有通过测试,确信能够做到比股东从事的投资活动更好时,公司才可以保留这些无限制收益。

迄今为止,一些分析师仍会将更高的价值分配给支付股息的企业而不是不支付股息的企业,这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即使保留收益的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企业,这种状况也仍然存在。对于巴菲特来说,普通股永远代表对企业潜在的所有权,企业的投资者通过选举的董事会可以指示管理层是通过股息支付利润,还是将留存收益用于企业业务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巴菲特认为,普通股与债券有着相似之处,其收益率是可变的,这取决于具体某一年的收益。巴菲特意识到,有些普通股票具有潜在的商业性,可以创造足够稳固和可预见的收益,使他能够预测其未来收益率。

为理解巴菲特的企业前景投资这一观点,你首先必须理解巴菲特在企业收益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

巴菲特相信,如果一个企业可以利用投资者的未分配利润从事比股息收益率更有利可图的投资活动,这些分配利润就应该保留在企业中。他还认为,因为股息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所以如果让企业保留未分配利润的话,投资者还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巴菲特在作投资决策时,就非常看重公司管理层的品质。他相信,管理层支付股息,取决于投资者/所有者是否认为将资产从这个企业转移到另一个企业会更有利于自己的投资。例如,比如说A公司有一笔大生意可以赚很多钱。现在,如果管理层能够利用这笔大生意的利润更好地获利,那么让管理层继续其方针并且增加公司财富就是有意义的。可是,如果管理层将公司利润用于愚笨的投资决策而最终亏损的话,那么股东最好从公司取出利润,用于自己的投资。

在巴菲特的世界里,普通股票拥有债券的特性,可用应支付利息作为企业的净收益。巴菲特用公司的每股净收益除以他的买价,以计算出收益率。举个例子,公司股票每股为10美元,每股净收益2美元,相当于收益率为20%。不过要明白,这种计算完全依赖于公司收益的可预见性。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想买入一个当地企业,你肯定想要知道它每年能赚多少钱,又能卖多少钱。用这两个数字,你就可以计算出未来投资的年收益率,也就是简单地用企业的年收益除以其要价。巴菲特就是用这种分析方法决定是买入整个公司还是公司的一部分,以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认识自己才能驾驭市场

不可否认,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个人不但要了解自己的优点,更要知道自己的缺点。同样,每个市场也都不是完美的市场。怎样去克服自身的不足,利用市场的弱点获得收益?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困惑着我们。

巴菲特就这个问题颇有感触地说:“投资者需要在实践当中认清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这些不足。一个看得见自身缺陷的人才可能看得见市场的缺陷,同时利用市场的不足获取利润。也可以说,只有认识自己的愚蠢,才能利用市场的愚蠢。”

巴菲特在投资通用再保险公司的经历中,有过多次自我批评和检讨。

通过对自己深入地剖析,巴菲特充分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这也让他反观到市场存在的问题。

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前身是挪威全球保险公司。随着在美国的业务不断扩大,最后在美国重新筹建。到1945年与科隆保险公司合并,已几乎垄断了整个美国的再保险市场。加上之后对国家再保险公司的收购,更是巩固了其在业界的霸主地位。通用再保险公司的业务是针对全世界的,它通过一个庞大的、遍及世界的子公司来为客户提供保险精算、索赔、投保、财务管理和投资管理等服务。这使之逐渐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再保险公司。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保险业的大环境很不理想。过于公开透明的费率导致了行业的竞争激烈,一些经营多年的公司也被排挤出局。全国共130家再保险公司锐减为28家。

巴菲特认为这个时候是进军再保险领域的最佳时刻。他的目光依然是瞄准再保险行业内最著名的企业——通用再保险公司。这是他的经验——找最有实力和最具品牌效应的企业下手。

然而,这个时候的通用再保险公司却面临一场劫难。首先,国内的分支机构科隆人寿再保险公司参与了国内的一项雇员收入再保险项目,项目实施中又出现重大失误,造成公司间接损失10亿美元,一场持久的诉讼长达数年。另外,在海外市场上,悉尼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冰雹灾害、欧洲地区出现暴风雨、土耳其发生地震……这一切都使通用再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深陷泥潭。

在这个特殊时刻,巴菲特坚持收购通用,其风险之大不可预测,巴菲特自己也充分考虑到了其中的不利因素。事实证明,他所考虑的还远远不够周全。

巴菲特在1998年6月与通用再保险公司达成协议。由伯克希尔公司收购通用,合同在当年的12月21日生效。但是没有想到,这个消息的公布,导致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大幅下跌,连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很多股东都不愿接受伯克希尔的股票,一些基金组织甚至大量抛售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股票。很多人抗议巴菲特的出风头行为,不满他搞个人崇拜,股评家们更是指出巴菲特高估了通用再保险公司的价值。

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事情在1999年逐渐暴露出来。

原来,巴菲特认为,只要能够把握住通用再保险公司以后的赔偿金,就不会有大的问题,但事实不是这样。随着事态的发展,这个数字在不断扩大。伯克希尔公司虽然按照合同预留了这笔资金,可是,已经不能够解决之后带来的复杂问题。这次收购行动,通用再保险公司不但没有起死回生,而且还牵连伯克希尔的股票市值低于面值。

不过,事情还远远没有走到绝境。巴菲特分析了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全面情况后,再次发挥了他在投资方面的高超技巧和能力。他不但没有退步,反而加大了投资的力度,决定全盘整合通用再保险公司,这也是他投资历史上少有的大手笔。

巴菲特通过对市场的进一步分析,感到通用再保险公司虽然在国内的发展出现了停滞,但是,其业务在海外市场还是很有影响的,并且,海外市场的空白还很大。同时,与其他再保险公司比较,通用依旧拥有着先天的优势,人们对再保险需求的潜力还在不断地增长。

因此,巴菲特没有犹豫,他将持有的伯克希尔的A股股份全部出售,还以合适的价格出售了公司18%的股份。另外,他又抛售了可口可乐和吉列公司两家的部分股份。于是,一项高达220亿美元的交易震惊了市场。

这一切,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巴菲特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目的在于迅速实现与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强强联手。

也许市场的缺陷漏洞真让巴菲特捕捉到了。在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的第一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通用在汽车、飞机等方面的保险业务量达到了60亿美元。伯克希尔公司之后逐渐取代通用的地位,成为新的保险帝国。2000年6月,通用与科隆再保险公司合并,成立了新的通用科隆再保险公司,归属于伯克希尔的下属公司。

2000年年底,巴菲特在互联网上说:“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之后,公司采取剥离措施,不但投资额度提高了两倍,而且避免了各种税收负担,每一种股票都相对为公司增加了投资。”也就是说,通过对通用再保险公司的收购与合并,不仅为伯克希尔公司带来了240亿美元的追加投资,并使公司在全球的金融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多。巴菲特为此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因而成果是可喜可见的。

巴菲特先是在自己的身上认识到对投资市场欠乏周密考虑所带来的影响,在检讨自身的同时,也利用市场的不足之处化险为夷。实际上,他在反省自己的同时,也是在接近成功。他把一种教训转换成一种经验,使自己在投资市场中更加成熟、自信。

6

巴菲特的投资习惯可以说涵盖了投资世界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只要投资者学习和借鉴了这些习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投资哲学并养成自己的投资习惯,就也能成为投资市场中的胜利者。

巴菲特认为,一切专业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是为了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因此,如果你接触到复杂的专业知识不知所措的话,马上联想到你的生活,一切就会豁然开朗。巴菲特给予我们的经验是,构建投资组合就好像是点菜或者欣赏足球队的阵形,每个人都经常遇到,并不复杂。点菜你要荤素搭配,阵形要攻防兼备,投资组合的原理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