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长期持有股票
可以说,人性的贪婪和恐惧使人们不能坚持长期持有股票。股市拥有把1美元变成数百万美元的魔力,但几乎没有人有这样的耐心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唯一例外的是股神巴菲特,他能坚持股票的长期持有,而成为世界级富豪。人性的贪婪和恐惧是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会阻拦你成为亿万富翁而驱使你掉进股市风险的深渊。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不准备持有10年的股票不要买。频繁地买进卖出会大大增加股票投资的摩擦成本,从而变相降低投资的回报率。在他看来,对于伯克希尔公司和其他美国的股票投资者来说,过去这些年来要大把大把地赚钱简直是轻而易举的,其中的一大秘诀就是长期投资。
他说,一个真正称得上长期投资的例子是,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899年12月31日的66点上涨到1999年12月31日的11497点,这整整100年间上涨了173倍,看起来升幅非常大,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20世纪,美国的企业经营非常出色。投资者只要凭借企业的繁荣持股不动,就可以大赚。
巴菲特说,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没能赚到这样大的投资回报,这不能怪别人,因为正是投资者受到了一系列伤害,所以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了本该属于他们的投资回报。
巴菲特这里所指的一系列伤害,主要是指股票投资中的频繁买进卖出。他说,这可以从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来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者所能得到的投资回报应该和企业在这期间所能获得的收益同步。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100%拥有这家公司,而该公司在这10年间的积累增长了10倍,那么毫无疑问,这10倍的资金积累都是这位投资者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有1万名股东拥有该上市公司,那么这笔资金积累就应该由这1万名股东按照持股比例进行分配。
然而现实是,这1万名股东中有的赚到了平均数,有的超过了平均数,有的甚至还造成了亏损。投资者甲通过聪明地买入卖出,能够得到比乙更多的投资收益,但总体来看,这些人的盈亏是相等的。当股市上涨时,所有的投资者都觉得自己赚钱了,但其中有一个投资者要抛出该股票,就需要得到其他投资者的接盘才能实现交易。所以,如果不考虑摩擦成本的话,他们的盈亏是相等的。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摩擦成本的存在,股东获得的收益肯定要小于公司的资金积累。巴菲特的看法是,这种摩擦成本有越来越高的趋势,相比而言,投资者未来的收益水平却要远远低于过去的收益水平,当然更要低于该上市公司总的收益水平了。
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投资者投资在银行的资产出现大幅缩水而出现了风险和亏损。因此,把钱放在银行的风险要大于放在股市的风险。两百年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已使美元从1美元跌到了7个美分,但投资股票仍有每年6.5%以上的收益。
投资于股票所获得的购买力增长不仅优于投资其他资产,而且表现出非凡的长期稳定性。虽然在过去的两个世纪内,经济、社会、政治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股票在每个主要阶段都获得了6.6%~7%的实际收益。
股票收益曲线的来回摆动代表了股票在历史上所经受的牛市和熊市,而长期的眼光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对股票风险的看法。股票市场的短期波动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显得很严重,出现了风险,但同股票长时期的上升趋势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如果你有长期不需用的闲钱,并且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那么可以考虑投资股票,因为股票投资可以比其他投资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虽然股票投资有短期风险,但如果你进行的是长期投资,风险是可以大大降低的。即使是美国股市在1929年出现的让整整一代投资者不敢染指股票的大股灾,在长期看来,也不过是毫不起眼的一个点。严重打击投资者的熊市在猛烈上行的股票长期行情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而股神巴菲特就是因为能坚持长期持有股票才成为世界巨富的。如果你因担心股市的涨跌而失眠,那么你就应该减少风险,去购买国债或者把钱存入银行,因为人生活的首要任务是要“吃得好”、“睡得香”。如果你的钱需要为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交学费,那么你就应该选择比较具有流动性的投资。
巴菲特曾说:“如果我们持有一家一年赚1000万美元的公司10%的股权,则我们依比例分得的100万美元将必须负担额外的州政府与联邦所得税,那包含的是大约14万美元的股利税负(我们大部分的股利税率为14%)或最少35万美元的资本利得税。如果这100万没有分配,而事后我们又把该公司处分,因为我们适用的税率约在35%左右,但有时也可能接近40%。当然,只要我们不处分该项投资,这笔税赋就可以一直递延下去,但最终我们还是必须要支付这笔税金的。事实上,政府可以说是分享我们利润的主要合伙人之一,只是投资股票要分两次,而投资事业则只能分一次。”也就是说,投资者不准备长期持有的股票不要买。股票买卖的频率越高,拥有的股票时间越短,你付出的股票交易税和佣金就越多,相比之下投资收益也就减少了。
可以说,投资者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高点买进股票,都能得到很丰厚的利润。历史上任何一个股价的回调都是入市的最好机会,而不是止损出局。将资金投资股市比投资其他品种,比存银行更安全,收益更高,因为毫不客气地说,股市的风险就在于你没有长期持有股票。
消费垄断型企业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他是一个长期投资者,而不是短期投资者或投机者,他将大部分精力和资本都用在寻找并投资在好的企业上。
华尔街可以说是马太效应随时发生作用的地方,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是资本的本能。早在20世纪末,全球资本市场一天的交易量就达10000亿美元,按当今世界知名的社会学家、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的说法,以100美元一张的纸币摞起来,竟要高出珠穆朗玛峰20倍。这么多的钱,每天像潮水一样卷向西方、卷向东方,都是在寻找机会,寻找最有价值的企业,寻找最有竞争力的品牌。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企业呢?巴菲特说,他一生都在追求消费垄断型企业。
巴菲特把市场上的众多公司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投资者应该选购的“消费垄断”的公司,一类是投资者应该尽量避免的“产品公司”。
巴菲特发现,有些公司具有强劲的经济动力,它们能从短视市场造成的利空泥沼中脱身。巴菲特发展出了一套特定标准以帮他辨别此类公司——当利空消息与短视近利的投资大众将这类公司的股票价格打压至谷底时,他便进场疯狂买进。巴菲特称这些具有弹性的优质企业为“消费垄断型企业”,他所有的财富都来源于对这类企业的投资。它们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圣杯”。
不可否认,投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选择最有把握、最简单、最确定、波动性最小、最安全的投资标的。相对而言,高度竞争行业的确定性更低、更易变、更难以把握、更复杂,而垄断型企业更易于把握、更简单、更确定、更稳定、更安全。消费行业拥有众多的品牌垄断型企业绝非偶然,原因在于消费行业的终端客户都是个人消费者,他们在采购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感情色彩,因此消费品牌容易形成很高的忠诚度。品牌壁垒是最稳固和最持久的壁垒,所以消费垄断型企业自然成为巴菲特一生的最爱。
从巴菲特的投资构成来看,道路、桥梁、煤炭、电力等资源垄断型企业占了相当的份额。这类企业一般是外资入市购并的首选。同时,独特的行业优势也能确保效益的平稳。
那么,什么是消费垄断型企业呢?有人举例说,在麦当劳边上开快餐店,卖的产品和麦当劳一模一样,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最大的可能是,即使半价出售,也没有人买。
的确,有些公司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已经建立起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形象,无论对手在产品质量上如何与这些公司一样,都无法阻止消费者仍然去钟情这些公司。对于这类公司,巴菲特称之为“消费垄断型”公司。
巴菲特一直都认为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佳的“消费垄断型”公司,这可以通过世界最大的百货连锁公司沃尔玛在美国和英国的消费市场里的情况得到证明。
通过调查发现,消费者在不看品牌的情形下,的确是没法认出哪一杯汽水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哪一杯又是它的自有品牌。结果,沃尔玛公司就毅然推出它的可乐品牌,放在几千家的分店外面,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自动售卖机排在一起出售。自有品牌饮料不但占据了最接近入口的优势,而且售价也只是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一半。但结果呢?沃尔玛的自制饮料并不敌这两个世界名牌汽水的市场占有率,而只是抢占了其他无名品牌汽水的市场而已。
“消费垄断”的威力在于,可以让人无法分辨出质量高低的产品,但也能够吸引顾客以高一倍的价格购买。尽管在市场上,这些公司并没有“垄断”,因为还有很多的竞争者来争生意,但在消费者群体的脑海里,它们早已是“垄断型”的公司了。
巴菲特在要买下一家公司的股份时,常常先这么问自己:“如果我投资几十亿美元开办新公司和这家公司竞争,而且又可以聘请全美最佳的经理人,我能够打进它的市场吗?如果不能,说明这家公司的确不错。”这么问还不行,巴菲特会问自己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我要投资几十亿美元,请来全国最佳的经理人,而且又宁可亏钱争市场的话,我能够打进它的市场吗?”如果答案还是不能的话,这就是一家很优秀的公司,非常值得投资。
与“消费垄断”的公司相反的是“产品公司”。这类公司生产的产品是那些消费者很难区分竞争者的产品,其特点是每个竞争者为了争取生意,都必须从价格和素质方面展开竞争,而两者对公司收益都不利。这些公司为了吸引顾客,都会拼命打广告,希望能在顾客的脑海里建立起和其他竞争者不同的形象,但往往都是白费心思,白白增加成本而已。产品公司在市场好时,收益已不算多,一旦遇上经济不景气,大家竞相降价求存,就会导致人人都面临亏钱的困境。所以,“产品公司”是投资者应该尽量避免的公司。
正如巴菲特所说,投资不是简单地购买股票的活动,而是一个理解企业商业模式和内在价值的过程。海格卓姆成功地证明了任何投资都可以因应用巴菲特的理论而获得成功。当人们在讨论新经济是否应该需要新的投资规则时,也要牢记巴菲特的投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