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商帮传奇(第四部)——浙商纵横
28033100000036

第36章 一条旧船撑起的海上帝国

1955年,37岁的包玉刚开始了他的“船王”之梦。包玉刚想起了童年对海的向往,于是提出了海运的主意。母亲劝他,“行船跑马三分险”,搞海运等于把全部资产都当成赌注,稍有不慎,就会破产。父亲认为,香港的航运业已经相当发达,竞争十分激烈,而包玉刚对航运一窍不通,凭什么经营航运。但包玉刚主意已定,矢志在海洋运输业谋求发展。他一面继续做好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说服工作,一面四处了解有关船舶和航运的情况,认真研读有关航运和船舶方面的书。

可是,凭他们包家当时的财力,一条船都买不起。于是包玉刚四处借钱,凑足了20万英镑,前往英国,买下了一条以烧煤为动力的旧货船,这货船已经使用了28年,排水量也只有8700吨。包玉刚看着这条小山一样的旧船,却像得了稀世珍宝一样,请人将它整修一番,并且取名为“金安”号。他说,这个名字,包含着他对经营航运业的设想和构思:“金”字表示要赚钱,而“安”字表示要稳中求胜。

买下“金安号”后,包玉刚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并与日本山下汽船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半年的租赁合同,将“金安号”转租给这家公司,从印度运煤到日本。

就在包玉刚买下金安号的第二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入侵埃及,苏伊士运河关闭,往来欧亚间的货物运输,只能绕道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货物积压严重,海运业务十分兴旺,航运费用猛涨。这时候,包玉刚与日本山下汽船公司的租赁合同刚好期满,山下公司付出了比原来高几倍的租金,才与“金安号”续了约。当年年底,金安号赚的钱,就已经够包玉刚买下7艘新船了。

包玉刚就拿着这笔钱,继续购买旧船,并以四到五年的长期租约,租给货运公司。消息传开,立即在业内炸开了锅。因为当时世界各国经营航运业的人,都是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个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客户结算一次。这样不但收费额度高,而且可以随时提高运费。“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美国船王”卢维克,以及老一代的“香港船王”董浩云,都是这样做的。可是初入此行的包玉刚却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长期出租的经营方式。

到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运业出现萧条,运价跌到最低点,那些搞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赔老本,只有包玉刚却可以凭着合约稳收租金。

在包玉刚看来,散租、短租的短期租赁方式在遇上好年景时,固然可以赚取较高的利润,但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遇上经济衰退或其他不利因素时,船只就只能荒弃一旁,甚至连维修保养费都赚不到。因此,他宁愿采取这种别人都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的“笨办法”,宁可少赚钱,也不能去冒险。

包玉刚发现,单靠经营利润来买新船,发展速度太慢了,一定要设法争取银行的贷款。有一次,包玉刚从日本造船厂得到一个用100万美元买一艘7200吨船的机会,而且也找到了租主了,可是没有钱,买不下船,怎么办?于是包玉刚到汇丰银行向桑达士贷款100万美元。这在当时绝对不是小数目,桑达士认为包玉刚简直是开玩笑,一无资金,二无保证金,就等于一张空头支票,万一赔了怎么办?但是包玉刚利用租船人的迫切心情,竟然弄来了一张75万美元的“信用状”,桑达士对这个年轻人的毅力算是彻底折服了,他同意贷款给包玉刚。这次“空对空”的胜利,是包玉刚与汇丰银行建立借贷关系的开始。在后来的无数次借贷合作中,他以诚信为本,取得了银行的信任和支持,使自己事业的发展有了一个雄厚的资金来源。

1962年,桑达士升任汇丰银行总经理,不到两年,汇丰银行便开始投资包玉刚的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汇丰银行实际上成了包玉刚的后勤部,使包玉刚的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后来,包玉刚作为“亚洲第一人”荣任汇丰银行董事。而日本船厂也同样更加信任包玉刚,常常是要包玉刚“先把船开走,慢慢付款!”

20世纪60年代,包玉刚开始经营油轮。当时,外国人看不上中国人的船队,欧美石油公司对华人船东不屑一顾,认为中国人的船只年代久、管理差、技术状态不好。对此,包玉刚毫不示弱,他亲自组织运输,在运输速度、质量及安全保障方面都超过了世界一流船队,为香港地区华人船东做了先锋,也为自己的环球航运公司赢得了信誉,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海上帝国。

1975年,包玉刚的船队吨位跃居世界首位。到1981年巅峰时,包玉刚的船队有轮船200多艘,总吨位达到了2100万吨,遥遥领先其他船队。包玉刚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