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刚在海洋上成就了自己霸业的同时,他也看到,航运业风险太大,不少曾经成功的航运商只是昙花一现就迅速衰落。他决定要“弃舟登陆”,开始迅速从渐现疲态的航运运业急流勇退,不断卖船,同时向金融、酒店、房地产等产业转移资产。
这个过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数他在1980年与香港地区首富李嘉诚一起和英国资本集团展开的惊心动魄的“九龙仓”之战。“九龙仓”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怡和集团旗下最重要的综合企业公司,以经营港口转口业务为主,并拥有当时香港最大的货运码头九龙仓码头。谁掌握了九龙仓,就掌握了香港很大一部分物资的装卸和储运业务。
在香港实业界,英国资本集团和华人资本集团一直是长期对峙,摩擦不断。在香港地区沦为殖民地后,英资垄断了许多行业,华人资本很难插足。李嘉诚认为,如果他和包玉刚能分别控制和记黄埔和九龙仓,就可以动摇英国资本集团在香港地区的垄断地位。1979年,在包玉刚的帮助下,李嘉诚入主了和记黄埔。
20世纪70年代后期,怡和集团动用大量资本,在香港投资房地产,导致资金流通缓慢,而且利润相当低,于是,怡和的决策层想出了出售大量债券的办法,不料问题没有解决,却反而使自身负债累累,信誉大跌,股票市值大幅下滑。其结果是怡和集团虽然控制着九龙仓,但实际占有的股权只有20%,也就是说倘若有谁占据20%的股份,就可以与怡和集团公开竞购九龙仓。包玉刚看准了这个大好时机。
在李嘉诚的帮助下,包玉刚暗中购入了大量“九龙仓”股票。1980年4月,包玉刚属下的隆丰国际有限公司宣布,已控制了约30%的“九龙仓”股票,大大超过了怡和集团所占的份额,形势对怡和集团明显不利。
英国人得知后恼羞成怒,趁包玉刚前往欧洲度假期间,以换股的方式,迅速在市场上收购了3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使得怡和集团在“九龙仓”的持股比例达到49%,这一次反扑打乱了包玉刚的阵势。包玉刚面临的难题是他必须在一夜之间拿出20亿元现金再收购2000万股股票,才能保持优势。
包玉刚不动声色地赶回香港,与李嘉诚秘密会谈后,决定向各公司老板筹措资金,仅两天的时间,包玉刚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自己“到当铺里转了一转”,已经筹集了足够资金,将于次日以高于怡和洋行10块钱的股价,现金收购“九龙仓”股票2000万股。
第二天一早,大批持有“九龙仓”股票的小股东蜂拥前来抛售股票。在短短的2个小时内,包玉刚调动了21亿元资金,成功完成了收购计划,完全控制了“九龙仓”。
这次商业大战轰动全港,大长华人志气,怡和集团元气大伤。包玉刚谈笑间调集了21亿元的事情,更成为一个商业传奇,船王也从此高调“登陆”。
1985年2月,包玉刚以5亿新加坡币夺得英资集团会德丰的控股权,成为继李嘉诚入主和记黄埔之后,夺得英资四大洋行的第二个香港人。
1986年,包玉刚耗资2亿港元,收购了港龙航空公司30%股权,出任港龙航空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同年8月,包玉刚又以惊人的速度,集巨资大举购入香港渣打银行14.5%的股份,成为该行最大的个人股东,迫使莱斯银行收购渣打的计划宣告破灭。
包玉刚的“登陆”创造了又一个奇迹。至此,包玉刚的“帝国”版图从海洋扩充到了陆地和天空,投资遍及世界各地,业务涉及地产、运输、酒店、通讯、百货、电脑科技和传媒等领域。
包玉刚的财富至今没有人能够统计出来,当时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具体数字,他开玩笑地说:“我不愿意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因为害怕由于不知所措而引起心脏停止跳动。”包玉刚的商业传奇成为在港浙商的历史和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