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玉刚的航运业走上巅峰的时候,中国内地迎来了改革开放。包玉刚自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移居香港后,曾经数次回到内地,但第一次与官方接触是1978年。包玉刚应廖承志的邀请,以私人名义到北京访问,会见了廖承志、孔原、卢绪章等人。
1980年3月,包玉刚第一次正式访问祖国内地,和六机部谈合作造船的事,他在北京受到了隆重的礼遇,包括华国锋、叶剑英在内的中国最高领导都接见了他。
其实包玉刚最想见到的人是邓小平。是邓小平1977年以来关于中国船舶要打进国际市场的英明决策,把包玉刚召唤回来的。船王需要造船,如果国内的船厂能够造,那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事实上,邓小平本来安排了要见包玉刚的,只是因临时有事而失之交臂。
一年后,他们的第一次会面终于来临。
那是1981年7月6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邓小平快步迎向包兆龙、包玉刚父子,笑容满面地握着他们的手说:“我们早就应该见面了!”一个“早”字,道出了他们“相见恨晚”的心情。
虽是初次见面,但他们立刻像老朋友似的叙谈起来。他们互相问候,还序了年龄。包兆龙86岁居长,邓小平那年77岁,卢绪章正好70岁,包玉刚63岁。邓小平拍了拍包玉刚的肩膀,说道:“还非常健壮!”
包玉刚向邓小平介绍了自己搞航运的经历,从1955年买第一条船,8700吨,到1981年拥有210条船,总吨位2100万吨,包括在国内订造的6条。邓小平静静地听着,有时也提一点问题,而“如何发展中国的造船业的问题”就成了他们的主要话题。见到包玉刚满怀信心,邓小平非常高兴:“那好啊,你帮我们把这事搞起来嘛!”会见不知不觉地进行了38分钟,该握手告别了,邓小平意犹未尽地说:“过去我们没有见过,这次见到了。”
对包玉刚来说,从第一次会面他就深深感受到了邓小平的政治魄力和人格魅力,感受到了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雄才大略和务实作风。从此,邓小平、包玉刚就常常见面了,有时甚至一年数次。
说到邓小平的政治魄力与人格魅力,包玉刚清晰地记得邓小平和他谈起的哈默的故事。原来,就在他们见面的三天前,邓小平刚刚会见了哈默。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休斯敦,举世闻名的石油大王哈默先生慕名拜会了邓小平。邓小平对哈默说:“中国许多人都知道哈默先生,你是列宁的朋友啊。苏联困难的时候,你帮助过他们。我们欢迎你到中国访问。”哈默说:“我很愿意到中国去,可是我年纪大了,坐民航飞机受不了,中国又不让私人飞机降落。”邓小平当时就说:“这个很简单,你来之前先来个电报,我们会做出安排的。”
三个月后,哈默的私人飞机果然就降落在北京机场的跑道上了。
在别人看来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到了邓小平那里却如此举重若轻。这一点,包玉刚现在是切身感受到了。
原来,1980年3月包玉刚来京谈合作造船时,陪同的是他的表兄弟、国家旅游局局长卢绪章。然而偌大的一个北京城却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宾馆,最后好不容易才在北京饭店安排了一个套间,而包玉刚的大批随从却住不进去,包括他最得力的助手。
包玉刚对卢绪章说,他回国的第一件事不是造船,而是要捐1000万美元给北京造一座像模像样的大饭店。他不要求任何回报,饭店建好后归国家所有,只有一个条件,饭店以他80多岁的老父亲的名字命名,叫“兆龙饭店”。1000万美元,在1980年可是笔了不得的财富。然而包玉刚的这张沉甸甸的支票却没人敢接。3月21日,包玉刚又亲笔写信给华国锋总理,再次表达上述愿望,并且小心翼翼地说:“我只有一个要求:纪念我的父亲,我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饭店就叫兆龙饭店……”
这件事在北京的各个部门讨论来、讨论去,一直拿不出个确定的意见来。建国后中国一向是“援外”而不接受“外援”的,即便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死亡几十万人,也没有接受一分外援。持反对意见的人发言说:“他是一个海外资本家,不过出了点钱,就想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永久留名,这怎么行?”大家都感到这张支票“烫手”,没人愿意接。
所以,尽管卢绪章通过国家旅游局在1980年4月和1981年5月两次给国务院打报告,尽管国务院两次都批准了,但眼看包玉刚都要来了,那张1000万美元的支票还是没有人敢接。
报告终于摆到了邓小平的面前。邓小平发话了:“用他一个名字,也没有关系嘛,为什么不可以?人家有贡献也可以纪念啊!别人不同意,我来替他题字。”不久,邓小平作出批示:“兆龙饭店问题是政治问题,包玉刚捐献1000万美元,并非投资、合营,搞得不好,谁还来呀!请国家旅游局在北京最好的地方给包玉刚建一个饭店。”
包玉刚得到了消息,非常高兴,说:“好!我马上把支票送过来。”
在邓小平与包玉刚第一次会面时,邓小平接过了包玉刚当面捐赠的1000万美元的支票。后来,邓小平也兑现了承诺亲笔为兆龙饭店题写了店名。1985年10月,饭店落成,邓小平再次破例出席了饭店举行的剪彩仪式,可见他对包玉刚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