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世界上保存下来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是“化石”动物,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因为在它们身上充分体现了生物界的一种进化!
壁虎——房屋中的漫步者
壁虎属蜥蜴目的一种。壁虎的种类大约有20种,我国有8种,常见的有多疣壁虎、无蹼壁虎、蹼趾壁虎、蜥虎和大壁虎等。其中,大壁虎是珍贵的品种,野生资源亟需保护。
壁虎体背腹扁平,身上排列着粒鳞或杂有疣鳞。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吸盘状趾垫,密布腺毛,有黏附能力,可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
壁虎和其他动物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活动的眼睑。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壁虎可以令断掉的尾巴再生。壁虎受到强烈干扰时,它的尾巴可自行截断,以后还会再生出新的尾巴。壁虎的眼睛不能闭上,所以常用舌头舔眼睛。在黑暗的地方,瞳孔变大;在明亮的地方,瞳孔变细。
壁虎以蚊、蝇、飞蛾等昆虫为食。夜间活动,夏秋的晚上常出没于有灯光照射的墙壁、天花板、屋檐下或电线杆上,白天潜伏于壁缝、瓦角下、橱柜背后等隐蔽处,并在这些隐蔽地方产卵。壁虎每次产两枚卵,卵白色,圆形,壳易破碎。壁虎的孵化期大约是1个月。
壁虎的干制品入中药,名“天龙”,有补肺肾、益精血、止咳定喘、镇痉祛风和发散消肿的功效,可治淋巴结核、神经痛、慢性关节炎、乳房肿块等。
变色龙——“善变”之徒
变色龙主要分布在非洲地区,少数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南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是它们的天堂。变色龙经常栖息在树上,以捕食昆虫为主。
变色龙体长多为17~25厘米,最长者可达60厘米。眼凸出,两眼均可独立地转动。每2~3趾并合为二组对趾。舌细长可伸出口外。身体两侧扁平,体表的鳞呈颗粒状。四肢较长,尾也善于缠绕树枝。
变色龙大多数种类为卵生,雌变色龙每次可产卵2~40枚,卵常被埋在土里或腐烂的木头里,孵化期约3个月。
变色龙是一种“善变”的树栖爬行类动物,在自然界中它当之无愧是“伪装高手”。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它时常改变体表的颜色,或绿或黄,或浓或淡,变幻莫测。
变色龙是弱小的动物,缺乏自卫能力,如果让敌害盯住,就很难活命了,所以为了生存,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它练就了一身变色本领,以便蒙骗敌人的眼睛!经科学家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变色龙能够变色的奥妙。原来,在变色龙的皮肤里,有各种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服从神经中枢的指挥,每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神经中枢会根据环境向色素细胞发出命令,使其改变体表的颜色,与环境颜色协调一致。
但自我保护只是促使变色龙变色的原因之一。据研究发现,变色龙变换体色不仅仅是为了伪装,体色变换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够实现变色龙之间的信息传递,便于和同伴沟通,相当于人类语言一样。
变色龙还有一处比其他动物高明的地方,那就是它的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它的左右两眼能够各自独立运动,一只眼睛向上看的同时,另一只眼睛却能向前看或者向下、向后看。因此即使身体不动,它对周围情况也能了如指掌。
蟾蜍——捕虫高手
蟾蜍,又叫癞蛤蟆、大疥毒,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其足迹遍及西印度群岛、夏威夷群岛、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以及其他热带地区。蟾蜍品种很多,它们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类型。蟾蜍相貌丑陋,并常常因此而招来人们鄙夷的目光,殊不知,它却是捕虫能手呢,是守卫农田的好卫士。
蟾蜍白天藏匿在洞穴中,清晨或夜间爬出来捕食。蟾蜍的胃口特别好,常活动在成片的甘蔗田里,捕食各种昆虫,如黏虫、蚂蚁、蚜虫、蚊虫、蝽象、金龟子、象鼻虫、小地老虎、甲虫、蝼蛄、大青叶蝉等,这些昆虫多是农业害虫,因此,世界上许多产糖地区都把它请去与甘蔗的敌害作战,并取得了良好成绩。
常见的蟾蜍只不过拳头大小,可是在南美热带地区,却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蟾蜍,最大的个体长约25厘米,为蟾中之王。蟾蜍平时栖息在小河、池塘岸边的草丛内或石块间。冬季到来时,它便潜入烂泥内,用发达的后肢掘土,在洞穴内冬眠。一只雌蟾蜍每年产卵38000枚左右,是两栖动物中产卵最多的一种。它的蝌蚪却很小,仅1厘米长。
蟾蜍行动笨拙,不善游泳。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小距离的跳动,一般不超过20厘米。蟾蜍喜欢在早晨和黄昏或暴雨过后,出现在道旁或草地上。如被人们用脚触碰到,它竟会立即装死。
蟾蜍的皮肤厚且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它的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采集起来就叫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这样的皮肤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和散失的作用,能长久居住在陆地上而不到水里去,并且,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它满身的疙瘩能分泌出一种有毒的液体,凡吃它的动物,一口咬上,马上便会产生火辣辣的感觉,不得不将它吐出来。
蟾蜍虽然样子很难看,但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却被赋予了很多诗意、幸福美好的内涵:民间传说月中有蟾蜍,故把月宫称作蟾宫,诗人写道:“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民间还有刘海戏金蟾的神话传说,相传憨厚的刘海在仙人的指点下,得到一枚金光闪闪的钱币。后来刘海就用这枚金钱戏出了井里的金蟾,得到了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蟾蜍也确确实实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蟾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在消灭农作物害虫方面,它要胜过漂亮的青蛙,它一天一夜之中吃掉的害虫要比青蛙多好几倍。另外,蟾蜍在入药方面也比青蛙高出一筹,人们利用最多的就是蟾酥和蟾衣(即蟾蜍皮肤干燥后自然蜕下的角质化衣膜)了。蟾酥内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医学家发现蟾酥具有其他药不可比拟的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增加白血球等新用途。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有蟾蜍的性味、归经和主治等方面内容。
大鲵——长寿的两栖“娃娃”
娃娃鱼的学名是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
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体长60~70厘米,最长可超过1米。在欧洲、东亚和北美的中新统、渐新统和上新统的地层中,都发现有大鲵的化石,这说明大鲵在北半球曾广泛分布。经过漫长岁月的自然选择,如今隐鳃鲵科只剩下3种:中国大鲵、日本大鲵和生活在美国的隐鳃鲵。我国大鲵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主要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中国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因其叫声类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大鲵由于遭到人类的捕杀,野生资源已受到严重破坏,需加强保护,现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早在2000年前,已有不少书籍提到“鲵鱼有四足,如鳖而行疾,有鱼之体而似足行,声如小儿啼”。由此可见,大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大鲵有扁扁的脑袋,大大的口,小眼睛和小鼻孔长在头的背面。身体粗壮而扁,四肢很短,前肢四指,后肢五趾,趾间还有蹼,皮肤很光滑。在棕褐色的背上生有大块的黑斑。长有尖锐的锯齿状上下颌齿,咬住食物后绝不松口。
夏季是大鲵的产卵季节,一条雌鱼一年产一次卵,每次产400~500粒。雌鲵产完卵就匆匆离去,由雄鲵担当护卵育子的任务。雄鲵把身体曲成半围状,将卵围住,以免被流水冲走或遭受敌害,直到孵化出幼鲵,雄鲵才肯离去。
大鲵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在清凉的水中两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大鲵有自相残杀的特性,弱小的个体或许会成为强者的食物。大鲵的寿命在两栖动物中也是最长的,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能活130年之久。
鳄——虚伪的猎人
鳄属脊椎动物门,爬行纲,被誉为“爬虫类之王”。鳄是一种极古老的爬行动物,至今已有两亿多年的历史。鳄属肉食性动物,以螺、蚌、鱼、青蛙、水鸟、老鼠以及乌龟、野鸭、野兔等为食。世界上的鳄类有25种左右,著名的有恒河鳄、短鼻鳄、澳鳄、西鳄、暹罗鳄、眼镜鳄以及尖鳄。生活在我国的只有一种扬子鳄。扬子鳄是珍贵的国家级保护动物。
据记载,鳄在中生代曾一度繁盛,可是到了中生代末期,由于冰川覆盖,大量动植物被无情的大自然吞噬了,不少鳄相继死亡。现生的鳄主要生活在东南亚沿海到澳大利亚深海区,其中尤以巴布亚湾、俾斯麦湾、卡奔塔利亚湾居多。
外表上看起来笨拙的鳄,其实是很敏感聪明的。鳄的听觉、视觉都极其灵敏,身体各段活动也都很灵活。它一旦碰到敌害或看到食物,会立即用粗大而有力的尾巴猛扫。
鳄的智商和其他动物相比,已是很高了,所以人类对鳄进行驯化的历史也很悠久。在泰国,人们在节假日会去观赏驯鳄表演,驯鳄人向游客作斗鳄、捕鳄和驯鳄的各种精彩表演。只看他一会儿将鳄抱起,一会儿将它扛在肩上,一会儿又揪住鳄尾,将它拖出水面。表演扣人心弦、令人惊叹。
鳄的聪明之处还体现在它的捕食方式上。每当鳄发现岸边有小动物时袁会马上将身体潜到水底,然后慢慢地朝小动物游去。靠近后,它先是一动不动地盯着猎物,然后突然一跃而起将小动物咬住,最后用嘴叼到河里将它溺死,痛痛快快地饱餐一顿。
最近经过科学家的考察发现,鳄之所以运用这种捕食方式,和它眼睛的结构是有关系的。首先,从眼睛的位置上看,鳄凸出于上部的双眼,恰好适合鳄体从水底远距离窥视水面猎物。据此,科学家们推断,古代的鳄历经漫长的进化后,眼睛慢慢地移到头上部,演变为现代具偷猎式绝技的鳄。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是,所有鳄都是不折不扣的重远视眼患者,它们对眼前的东西很迟钝,所以必须潜到水里去等待远处目标的出现。鳄的捕食方式虽然很残忍,但是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鳄有的时候竟然能够和其他的生物和谐相处。
大家都知道,人类流眼泪是悲伤或者极度高兴的标志,那么凶狠的鳄为什么会流眼泪呢?
鳄所流的“眼泪”实际上是一种盐溶液。因为它需要排泄出体内多余的盐分。鳄体内长有特殊的排泄腺,其排出管正好分布在眼睛四周,这说明,鳄流眼泪不过是为了排泄体内过多的盐分,而并非是带有情感的眼泪。近年来通过科学家的观察,发现了更为详细的解释,有些动物的肾脏是不完善的排泄器官。为了从体内排除多余的盐类,它们就产生了帮助肾脏进行工作的特殊腺体。对于鳄来说,这种排泄盐溶液的腺体正好位于眼睛附近,所以当它们吞吃猎物时,竟被误认为在流淌痛苦悔恨的眼泪。
海龟——动物界的老寿星
海龟是海洋龟类的总称,是龟鳖目海龟科的一种。因其脂肪呈绿色,又称绿色龟,广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其中约有7种主要分布在西沙群岛和广东省惠东县港口,在海南省生活的海龟就有5种。中国海记录的海龟有棱皮龟、海龟、蠵龟、玳瑁和丽龟等5种,都是国家级保护动物。
海龟是现今海洋世界中躯体最大的爬行动物,体长一般在1米左右,四肢呈鳍状。其中个体最大的要算是棱皮龟了,它最大体长可达2.5米,体重约1000千克,堪称海龟之王。
海龟有洄游的习性,每年4~6月间是海龟的繁殖旺季,成群结队的海龟从千里之外回到故乡小岛上产卵,每次能产100~200枚,产完卵后把这些卵埋起来,借阳光的温度孵化。两个多月后,小海龟就破壳而出,爬向大海。它们从不迷失方向,就连没有出过门的幼龟也能沿着母龟游过的老路洄游。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科学家们正在探索之中,目前还没有合理的解释。
另外一个值得惊奇的地方是,母龟能将雄龟的精液贮存4年之久,今后的几年内不再交配也可以产下受精卵,这种本领在动物界是少有的。
海龟的祖先远在两亿多年以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古老的海龟曾和不可一世的恐龙共同经历了地球的沧桑巨变,恐龙相继灭绝,海龟也开始衰落。但是,海龟凭借那坚硬的背甲所构成的龟壳保护,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海龟可以说是自然界的老寿星,据《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记载,海龟的寿命最长可达152年。
陆龟——素食主义者
陆龟属爬行纲,龟鳖目,陆龟科。陆龟类生活在陆地上,分布在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包括亚种在内约有60种,其中中国产3种。陆生的陆龟在干燥地带的很多,它们几乎不进水。
陆龟类一般都是草食性的,寿命都很长,即使是在缺乏食物的状况下也能生存下去。陆龟类大部分的龟甲都会隆起很高,圆顶的甲壳不但高,而且强壮,这样就显得很笨重。
这样强壮的甲壳没有好的支撑可不行。陆龟有着粗壮的柱形四肢,表面被坚硬的大鳞片所覆盖,在头缩进龟壳时,外面留下的间隙就靠四肢上坚硬的鳞片保护。柱形四肢的趾间没有蹼,有着十分坚硬的爪,不像海龟那样脚变成鳍状。
阿拉巴哥斯象龟是陆龟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住在阿拉巴哥斯诸岛。它们是在这个群岛还与美洲大陆相连接时,从大陆迁移过去而遗留下来的。阿拉巴哥斯象龟居住在没有水分的荒地,除产卵和喝水外从不接近水。阿拉巴哥斯象龟在水边的沙地上产卵。它一次喝足水后,就可以在体内贮存起来,坚持很长时间不再饮水。
阿拉巴哥斯象龟主要吃仙人掌的叶子和果实等。由于仙人掌的叶子和果实长在高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与进化,阿拉巴哥斯象龟的颈部也相应地变得长起来。在阿拉巴哥斯群岛的龟,各有其适应环境的小差异,不尽相同。
目前陆龟的数量在急剧减少,已受到世界范围的保护。
盲蛇——袖珍的白蚁杀手
盲蛇,又称钩盲蛇,属于盲蛇科,是小型洞穴蛇,在地面很少见。盲蛇科有6属200多种,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南部和大洋洲,少数分布于中美洲,此外有一种出现于南欧,两种见于美国佛罗里达。盲蛇在我国大陆很少发现,相对来说台湾省的数量是很高的。
盲蛇身长一般只有10~15厘米,身体呈圆筒状,形似蚯蚓,故又称“蚯蚓蛇”。盲蛇头小,呈半圆形,与颈不易区分。由于盲蛇长期的地下生活,导致眼睛极小且退化成感光眼点,呈黑点状,因此得名“盲蛇”。其鼻鳞有一沟将其分成前后两半,体鳞20列,尾部短而呈钝形。盲蛇全身大致为黑褐色或褐色,状似粗铁丝,通体呈棕色,放到放大镜下,还会发现其体表披着细而圆的网状鳞片,头部和尾部各有一点点白色,头部略鼓,尾部稍尖。看上去既不像蛇,又不像蚯蚓。
盲蛇生活在腐木石头下、落叶堆、垃圾堆和岩缝间等阴暗潮湿的地方,晚上及下雨过后会到地面上活动,行动敏捷。以白蚁、蚂蚁或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卵生,行孤雌生殖,没有雄性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