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由于家长的溺爱,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闹,家长决不要让步和造就,不然会助长孩子的脾气。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他单独放在房间里,作短暂的隔离,冷落他一会儿,让他有时间冷静下来重新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即使在外面也一样。如此反复几次,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发脾气、哭闹都毫无意义,得不到家长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慢慢地就不再乱发脾气了。每次发作平息后,家长要记住为孩子讲道理,及时进行教育。要告诉孩子刚才的行为是不好的,采取发脾气的办法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是达不到目的的。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还是爱自己的,只是不爱自己的撒泼行为。这样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后不再乱闹,也可以避免孩子疏远父母的亲情。
3.置之不理
置之不理是帮助孩子摆脱发脾气习惯的最见效的方法。因为孩子发脾气的主要目的是想得到你的注意,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即使是因为你拒绝了他的要求他才发脾气的,这种行为也不恰当。因此,你不要理他,你不能说服正在气头上的孩子,也不必做这种尝试。另外,这时搂抱孩子并不能使他心情变好,而且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只要孩子没有什么危险,你就不要去理他。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发脾气没有什么用还是少用它为好。
4.转身走开
孩子发脾气时,你尽管干自己的事,继续你的谈话或大声自言自语,可以走出去,但同时注意他的动静。如果孩子确实是相借此引起你的注意,他可能会跟着你,因为他需要听众!他如果这样做了,说明你做对了。你可以唱歌,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坐下来读书或准备晚饭。注意不要看他,因为即使只是瞥了他一眼,他也会受到鼓舞,继续闹下去。你在一段时间内不要理他,如果你忍受不了他的哭闹,而他也下不了台,过几分钟等他哭声降低后你可以说:“你不哭了就过来,咱们一起玩。”不要再说别的话。如果他哭闹得更厉害了,不要感到意外,因为你刚刚注意过他。在必要时可以再重复一次,但不要做出任何举动。你的目的是帮他摆脱困境,给他个台阶下。
5.和孩子聊一聊
由于不被理解,孩子也会发脾气。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有时候当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长讲述某件趣事时,父母们却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漫不经心的点点头或哼哼两声,那么孩子会十分恼火的。所以,父母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以专注的神情倾听孩子的话语,以欣赏的态度理解孩子的话语,并饶有兴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说一说,那对孩子将会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6.适当表扬、奖励
当孩子不发脾气时,必须对他进行表扬。你要说:“你能好好听我讲话,我很高兴”。“你真听话。”每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你就拿出一些时间陪他玩。孩子听话时要更关注他。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你注意到并赏识他的好的表现。你甚至可以记“好行为”日记,帮助你和孩子记住这些表现。有时还可以用情景表演、记分、奖励制度来帮助孩子克服掉发脾气的毛病。
7.给孩子转移环境
有的孩子在家里、在父母面前爱发脾气,而在其他环境则表现得比较好,这样的孩子可以让他暂时离开使之脾气发作的环境,到亲戚朋友家生活一段时间或到寄宿制幼儿园或学校过一段集体生活,这对矫正孩子爱发脾气的缺点会有好处。
8.转移注意力
很多时候,孩子会由于受忽视而乱发脾气。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安抚他们并转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稳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转移。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比如,孩子想妈妈了,而妈妈加班还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乱扔东西,怎么劝都不行。这时,家里人可以有意识地提起孩子平时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给孩子讲个爱听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带孩子去玩最喜爱的荡秋千游戏,等等。一定要从爱心出发,从感情上安抚他,哄劝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能动怒打骂。否则,孩子的脾气只会愈演愈烈。
9.教育态度要一致
当孩子发脾气时,千万不要在成人中间形成几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劝,有人离孩子而去,还有人跑到孩子面前讨好,更不要当着孩子争论。成人彼此之间一定要沟通好,一旦孩子发作,全家人采取一致的态度。否则他就会更加哭闹不止。
此外,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乱发脾气,父母还要一定要以身作则――自己不乱发脾气,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父母箴言
很多孩子在处理问题时,考虑得更多的往往是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却很少从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所以他们常会觉得别人做得不对,不理解他。倘若能教孩子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以别人期待的方式来对待别人,那么,孩子就掌握了一个高明的人际交往原则。
所谓心理换位,就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能够理解对方,就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从不替别人考虑。要消除这种现象,父母就要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我们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谅解的。谅解是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一种理解。
爸爸在做家务事时,妈妈总是有诸多的“指示”,爸爸对此甚是烦恼。
一天,爸爸见妈妈正在厨房炒菜,突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锅还没烧热,等一会儿再把油放下去。”“当心油溅到身上。”“火太大了,赶快,快呀。”“炒动一下啊,不然会烧焦的。”“现在放佐料下去。”“加水。”“嗨,怎么加这么点水呢,太少了,一会儿就会烧干的。”“好了,现在盖上锅盖,让它焖一焖。”“哎,锅盖盖歪了!”爸爸对正在烧菜的妈妈指点着。
“你别在这嚷嚷行不行?!”妈妈生气地说,“我又不是不知道怎么烧。”
“你当然知道,”爸爸答道:“我不过是想让你知道,我在做事时,你在旁边唠唠叨叨的,我的感觉如何。你现在也知道烦了?”
很多事情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想就容易理解了。
会下棋的人都会考虑,我这样,对方会怎样应对,对于对方的应对,我又应当如何回应。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如此,能够“心理换位”,能够站在对方的位置思考,能够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设想,许多矛盾就都容易化解了。
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思考,就会觉得大多数同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所以,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是非常必要的。
父母教孩子懂得换位思考,不妨把球踢给孩子。具体来说,可分以下步骤:
1.先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
孩子与别人发生了矛盾,父母不妨让孩子自己讲述事情的经过。开始孩子往往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且情绪都较激动,但通过倾诉和父母耐心的倾听,他们的激动情绪已得到了相对缓解。
2.问孩子觉得对方错在哪里
孩子讲明了事情的经过,接着要问孩子觉得对方错在什么地方。这时孩子往往会把责任推给对方,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必然程序,也是为下一步做必要的铺垫。
3.让孩子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紧接着问孩子“如果你是他,你觉得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这时就看孩子如何进行换位思考了。当孩子站在对方角度时,往往开始意识到对方行为的合理性和自己的偏颇,对自己的行为已不那么理直气壮了。
再问孩子“如果他是你,他该怎么办”。当把对方换成自己后,经过进一步的换位思考,这时孩子已经能较全面地考虑双方的需要,理解或谅解对方的行为。
接着再问孩子“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解决这件事”。这时孩子往往已经不生气了,大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纠纷已经不了了之。这时父母可以再趁热打铁,教孩子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妥善处理日常纠纷和矛盾。
父母的理解和倾听,不仅能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绪,帮孩子理清与伙伴之间的纠纷,且可以让孩子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纠纷。
这种换位思考实际上就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换位思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