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月2日,孙中山再次致电袁世凯,表示临时大总统一席只是“暂时承乏”,表明只要袁世凯拥护共和,他一定“让位”。以后,由于袁世凯在和谈中一再拖延承认共和,加以同盟会内部反对妥协势力的影响,孙中山一度产生“不愿妥协”的想法。所以1月11日,孙中山自任北伐总指挥,以黄兴为陆军参谋长,举行北伐。对此,汪精卫竭力反对,坚持其南北议和的主张。他认为:“权力为天下之罪恶,为政权而延长战争更无可以自恕。”反对北伐,甚至说孙中山“恋栈”,“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
孙中山的北伐遭到帝国主义的强烈反对,军事干涉和经济封锁双管齐下。而革命政府内部,同盟会领导人意见不一,立宪党人消极破坏,财政经济困难,又缺乏正确的政策,军队无饷哗变。临时政府的命令根本执行不了。袁世凯却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咄咄逼人,黄兴为此急得吐血,甚至想剖腹自杀以谢天下。在这种对革命十分不利的形势下,孙中山为了维持与发展革命成果,于1月22日提出解决时局的5项协议,罢兵谈判,重申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真正赞成共和,和谈成功后,保袁为大总统,自己“辞职”。
1912年1月,袁世凯为了实施其逼宫计划,清除反对清帝退位的政敌良弼,指使同盟会京、津、保支部“暗杀队长”汪精卫组织暗杀良弼。汪精卫在天津会见了以前与他同谋行刺摄政王的黄树中(此次改名为复生),对他说:“良弼是反对清帝退位和南北议和的顽强分子。必须除掉他,共和政体才有很快实现的可能。”汪精卫还拿了一张奉天讲武堂总办崇恭的名片给黄树中。汪精卫说:“拿了这张名片,就可以冒充崇恭去见良弼,就可以见机行事。”
黄树中接受汪精卫行刺良弼的任务后,就找同乡彭家珍当刺客。彭讨了崇恭的名片,由天津到了北京,找到了光明殿胡同良弼的住宅。1月26日,良弼退朝回府,彭家珍以假崇恭名义迎了上去,向良弼投了一颗炸弹,彭家珍当场被炸死,良弼被炸断一条腿,第二天也死了。良弼一死,再没有人敢出头说反对清帝退位的话。
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袁世凯逼迫下宣布退位。14日,参议院同意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对此,汪精卫认为:“民国告成,讴歌太平,坐待共和幸福之降临,所有民国一切之设置与旧制之更张,不特不以为必要,且以为多事。”
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在组阁过程中,陆军总长一职,革命党人主张由黄兴担任,但袁世凯反对,他要段祺瑞出任,双方发生争执。对此,赵凤昌致电汪精卫,说:“南军所主张,北方亦有万难。现内乱外交均极纷逼,倘再迟延,必致不测。万不得已,仍当以克就参谋(让黄兴任参谋总长)为调和计。”要汪精卫游说各方,“力戒将士”“以救危局”。在汪精卫等活动下,革命党人再一次作了让步。
当汪精卫作为五专使之一赴北京迎袁世凯南下就职时,袁世凯又叫他去天津召开北方革命团体联席会议。会上他宣布解散同盟会以外的其他革命团体,使北方革命力量蒙受很大损失。
汪精卫所以一贯坚持“举袁以实现共和”的方针,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汪精卫出狱恢复自由之前,同盟会内部包括一些主要领导人已主张举袁为总统,这已形成一股政治思潮,而汪精卫的主张,仅是这股政治潮流中的一朵浪花。认为只要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革命就算成功。而袁世凯握有实权,只要争取他赞成共和,就可“离仇仇之地位而复为兄弟”,民国就告成了。汪精卫主张袁世凯当总统的最主要因素,是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他曾一再声称中国革命的目的“不是排外”,强调革命只有“严格地遵守国际法”,进行“有秩序之革命”。1911年11月15日,他再次要求消弭南北战祸,原因是“以内部离立之原因,成外部瓜分之结果,则亡国之责,两党不能不分担之矣”。武昌起义成功后,帝国主义眼看清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无法挽回,于是一面宣布武装“中立”,一面努力主张“非袁不能收拾”中国政局,不断对革命派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汪精卫更加惊惶不安。1911年12月9日,他在与黄兴的通电中说:“北京不早日戡定,恐招外人干涉。”12月底,汪精卫、张謇等人以“共和统一会”的名义,发表了《共和统一会意见书》,其中也说:“久乱则干涉继之矣”,对此“国人所当日夕思惟,不容漠置不容自讳”,“夫欲免列强之干涉,莫利于速期革命之成功,欲使革命成功莫急于破旧政府之中央机关”。而要破坏旧政府的中央机关,使革命早日成功,从而避免“久乱”而引起列强干涉的唯一办法,就是举袁以实现共和。汪精卫的这一政治主张,除了上述历史环境和思想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袁世凯对他的拉拢。袁世凯深恐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后对他攫取大总统的阴谋不利,于是多次召见汪精卫,要汪南下,参与南北谈判,并任命他为北方议和代表参赞。行前,袁世凯亲自作伐,让袁世凯长子袁克定与汪精卫结为异姓兄弟。汪精卫与袁克定相约:由袁世凯在北方推翻清王室,汪精卫则在南方说服革命党人拥袁为总统。所以后来胡汉民说:“此事之成,精卫极意斡旋于伍廷芳、唐绍仪之间,而余则力挽(孙中山)先生之意于内。余与精卫二人,可云功之首,而又罪之魁。”
汪精卫出狱后,由于他原有的政治、思想基础,对同盟会是有感情的,因而继续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思想上、政治上的局限性,加上袁世凯的蒙骗和拉拢,在贯彻举袁以实现共和的方针时,相当右倾,有些地方丧失了革命的原则,迁就袁世凯,从而损害了革命利益。日,他再次要求消弭南北战祸,原因是“以内部离立之原因,成外部瓜分之结果,则亡国之责,两党不能不分担之矣”。武昌起义成功后,帝国主义眼看清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无法挽回,于是一面宣布武装“中立”,一面努力主张“非袁不能收拾”中国政局,不断对革命派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汪精卫更加惊惶不安。1911年12月9日,他在与黄兴的通电中说:“北京不早日戡定,恐招外人干涉。”12月底,汪精卫、张謇等人以“共和统一会”的名义,发表了《共和统一会意见书》,其中也说:“久乱则干涉继之矣”,对此“国人所当日夕思惟,不容漠置不容自讳”,“夫欲免列强之干涉,莫利于速期革命之成功,欲使革命成功莫急于破旧政府之中央机关”。而要破坏旧政府的中央机关,使革命早日成功,从而避免“久乱”而引起列强干涉的唯一办法,就是举袁以实现共和。汪精卫的这一政治主张,除了上述历史环境和思想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袁世凯对他的拉拢。袁世凯深恐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后对他攫取大总统的阴谋不利,于是多次召见汪精卫,要汪南下,参与南北谈判,并任命他为北方议和代表参赞。行前,袁世凯亲自作伐,让袁世凯长子袁克定与汪精卫结为异姓兄弟。汪精卫与袁克定相约:由袁世凯在北方推翻清王室,汪精卫则在南方说服革命党人拥袁为总统。所以后来胡汉民说:“此事之成,精卫极意斡旋于伍廷芳、唐绍仪之间,而余则力挽(孙中山)先生之意于内。余与精卫二人,可云功之首,而又罪之魁。”
汪精卫出狱后,由于他原有的政治、思想基础,对同盟会是有感情的,因而继续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思想上、政治上的局限性,加上袁世凯的蒙骗和拉拢,在贯彻举袁以实现共和的方针时,相当右倾,有些地方丧失了革命的原则,迁就袁世凯,从而损害了革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