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科课程资源-诗中情
28220600000009

第9章 骆宾王

骆宾王(约640—684年)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骆宾王年少才高,很小就喜爱文学。他善于从一个天真活泼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抓住特征去描绘,他的《咏鹅》一诗素来脍炙人口。

骆宾王自小就胸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天生一副狭肝义胆。但他一生坎坷,曾经担任过长安主薄,不久因罪入狱,贬临海丞,郁郁不得志,弃官而去。后来他协助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起草的《代徐敬业转交天下文》名扬天下,连武则天本人也感叹说:“这样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让他流落,宰相的过错不小呀!”他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原文

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①,壮士②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③。

注释

①燕丹:燕太子丹。他叫荆轲去刺秦始皇,在易水地方送別。

②壮士:指荆轲。

③水犹寒:太子丹送荆轲,別于易水。荆轲接剑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复还”。

赏析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绝妙佳句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