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富人的秘密
28248800000005

第5章 坚持原则方能守住梦想——普利策与他的报业帝国

普利策,美国新闻界的鬼才,能够将一份垂死挣扎的报纸打造成美国第一影响力的大报,敢于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权贵政要,冒着生命危险维护言论自由和舆论尊严。他不仅仅是一个报业巨头,更是一个坚守自己梦想的新闻领袖。时至今日,普利策奖已成为美国新闻界一项最高荣誉,正激励着越来越多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年轻人走上新闻事业的道路。

坎坷经历练就勇毅的性格

普利策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幼年时家庭经济宽裕,生活颇为富足。他的父亲是犹太人与匈牙利混血,而母亲则为德奥混血,也许是这复杂的血统遗传给了他聪明的基因。但好景不长,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让这个原本单纯快乐的小男孩过早接触到了生活的残酷,这也是他为何日后坚持关注和报道底层民生的原因。他因为和继父关系不和,便萌生了独立的念头,在17岁的时候便离开了布达佩斯。

像很多叛逆的少年一样,普利策非常崇拜法国皇帝拿破仑。他一心想参军,戎马一生,赢得很多荣誉。但是由于他的体格瘦小而且视力不佳,在奥地利征兵处未能如愿。普利策不死心,又到驻墨西哥法军和驻印度英军处报名,结果依然因身体条件而被淘汰。后来,他从海上偷渡去美国,恰值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之际,便加入了美军“林肯骑兵队”。没过多久,南北战争就结束了,退役之后的普利策迟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普利策到处流浪,来到了美国西部的圣路易斯。为了谋生,他几乎什么活都干,骡夫、水手、建筑工人、码头搬运工、餐厅跑堂……只要能够给口饭吃,他都能够忍受。这一段心酸的经历让他更加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堕落。图书馆奇遇打零工毕竟只能糊口,普利策是个有梦想的人,他不甘愿一辈子这样生活下去,又苦于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直到有一天,他幸运地在一家图书馆找到了一份差事,每天为图书馆工作两小时,便可以享受免费读书的机会。于是,普利策开始贪婪地阅读,并在图书馆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贵人——艾米尔和苏兹。

普利策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去图书馆学习。有一天晚上,他看书累了起身休息,看到有两个人正在对弈。其中一个人陷入困境,正在举棋不定。普利策看得入了迷,不觉出声提醒道:“别走那一步!”这时候,对弈的两人方才发现这个观棋的年轻人。待普利策分析完棋局之后,两人都被这个陌生小伙子的高超棋艺折服了。后来两人便做了自我介绍,普利策一听艾米尔和苏兹的名字就吓了一跳,因为这两人可是当时圣路易斯的名人。尤其是苏兹,曾担任过美国驻西班牙公使,南北战争时曾是少将,而当时是密西西比州的参议员。

两人听完普利策介绍自己的坎坷经历,尤其是曾在林肯骑兵队服役的经历之后,便认为这个年轻人见多识广,阅历丰富,而且是吃苦耐劳之人,不妨给他提供一个发展的机会。正好报社里有人辞职,苏兹便询问普利策是否愿意去《西方邮报》当一名记者。普利策一听当然高兴,但自己一直都做苦力,虽说最近看了不少书,毕竟没有写过文章,还是有些担心。在苏兹的鼓励下,普利策才鼓起勇气应了下来,一个新闻界的奇才便从此诞生了。

仗义执言成就新闻梦想

来到《西方邮报》的第一天,普利策便接到任务去采访一桩盗窃案。当他赶到现场时,其他很多媒体记者早已经闻风赶到了。面对同行之间的竞争,普利策虽然是新手却丝毫不逊色。他不但进行了详细的采访,还主动帮助办案人员分析案情。案子很快侦破了,普利策的第一篇报道也出炉了。这篇精彩深入的报道让整个报社为之赞叹,连一向严谨的主编也对他赞不绝口。

牛刀小试之后,普利策发现自己还挺适合做新闻人的,便一口气写了很多报道。他思维敏捷,所以下笔很快,每次领了任务总能及时地完成。而且他的关注面很广,不管是政府的问题,还是民间的鸡毛蒜皮小事,都在他的报道范围内。因为他将自己的受众定义为民众,想用自己的语言为他们揭示身边发生的一切,而非为了满足沙龙里那些贵族的猎奇趣味。

不久,苏兹就发现《西方邮报》因为有了普利策的文章而声名大振,读者争相传阅,甚至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苏兹便决定让普利策离开圣路易斯,去杰斐逊城独当一面。于是,普利策被调往杰斐逊担任特派记者,专门采访州议会开会的消息。凭借自己的活动能力,他很快便闯入了议会的政治核心,经常能爆料出一些内幕消息。在这个年轻人身上,苏兹发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他甚至预言,这个人将来会成为新闻界的奇才。

果然不出他所料,普利策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西方邮报》很快就不能容纳他了,他用自己全部的积蓄买下了奄奄一息的《圣路易斯快报》。这份圣路易斯的老报纸因为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发行量只有可怜的24份。普利策大刀阔斧地将其改为《圣路易斯快邮报》,并在创刊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震撼人心的宣言:本报除了人民之外,不为任何政党服务;本报不是共和党的发言人,只报道真实的一切;本报不会支持总统或国会,只公平慎重地给予批评;本报将攻击一切罪行及腐败行为……

从这番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闻人所秉持的公平正义原则,正是这一理念支撑着普利策一步步成为报纸巨头。不管是面对何种状况,他都能够以冷静审慎的态度面对,并为民众揭示出事件的真相。

光荣与梦想

1881年,《圣路易斯快邮报》销量大增,却因为一次恶性事件前途尽毁。当时普利策正在外地度假,因为报纸刊登的一篇报道伤害了一名叫作史列贝克的律师的利益,此人持枪闯入报社寻衅,报社主编为了自卫开枪击毙了他。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普利策深知不可能再重振《圣路易斯快邮报》了,便毅然举家迁往纽约。

到纽约后,普利策重操旧业,买下了濒临倒闭的《世界报》。凭借敏锐的视角和犀利深刻的文字,《世界报》很快赢得了众多读者,变成了纽约的知名报纸。他还利用《世界报》的影响力筹集了一笔款项,使得法国人赠送给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得以顺利抵港,矗立至今。

即便是晚年双目失明之后,普利策依然筹划着建立一座纽约最高的《世界报》大厦。这座价值200万美元的大厦完全由他个人出资筹建,可见他的经济实力。

普利策一生热爱新闻事业,为了培养新闻人才,他在遗嘱中向哥伦比亚大学捐赠了200万美元,创办了新闻学院,使新闻业得以专业化、学科化,跻身现代学术之林。直到今天,普利策新闻奖依然是全球含金量最高的新闻业奖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