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舍得智慧全集
28312200000017

第17章 完美生活,舍得乃是引路人(2)

一天,上帝带一个刚刚死去的人去参观天堂和地狱,以便让他选择他未来的居所。他们先来到了地狱,看见一大群人正围着一大锅热气腾腾的香喷喷的肉汤,但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无精打采、沉闷而绝望,没有丝毫的快乐。原来,他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摆放着一把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根本无法把汤送进自己的嘴里。所以,面对如此关食他们只能愁眉苦脸、苦不堪言。他们愤怒着,谩骂着,相互仇视着,地狱里一片怨声载道……此人对此深感疑惑。于是,上帝又领他来到天堂。天堂里也和地狱里一样,一锅热气腾腾的汤、一群围绕在锅边的人、每人面前摆着一把长柄汤匙,但与地狱里截然不同的是,天堂里的人们个个都神采奕奕、快乐无比、相处融洽。随着一声“开饭啦!”他们纷纷拿起长长的汤匙,在锅里舀到汤后,送到各自对面的那个人的嘴里,相互喂着对方,你喂一口,我喂一口。大家都幸福地品尝着美味的肉汤,和和美关,其乐融融……这个人很快就明白了天堂和地狱的区别。

快乐其实很简单,助人就是助已,生存就是共存,付出才会有收获。如上面这个小故事中所描述的一样,虽然天堂与地狱里的人境遇相同,但天堂里的人,是以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思考问题,并有着博大的胸襟和胸怀,懂得“舍”与“得”的法则,有很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乐意放弃自我,而求得共赢;而地狱里的人心胸狭隘,鼠目寸光,仅站在自我的角度,直线式地思考问题,根本没有合作意识,更不懂得合作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他们生活在仇视与无奈中。

天堂与地狱里的人的差别之所以如此之大,就是因为他们的心态、思考问题的角度或看问题的立场、出发点不同所致。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出发点,所产生的行动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欲要取之,必先与之;放弃小我,实现共赢。这就是天堂人与地狱人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我们也将因此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我们帮助他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快乐正是来自于不断地给予和付出。

当然,我们不难发现,也有很多人不愿意付出,好像给予了他人一点点就是让他人占了自己的便宜似的。当他老了,他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当他需要别人的关爱时,他才明白过来给予是多么重要。

有个叫怀特的老头儿,年轻的时候一切向“钱”看,凡是能够赚钱的手段他几乎使尽了,他出卖过朋友,欺负过弱者,甚至牺牲过自己儿女的幸福。如今他赚到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但却落得个孤家寡人的晚年。一天,他家对面搬进来一个新邻居,巧合的是他的名字也叫怀特。据说这个怀特先生是刚退休的医生,他整天都喜欢摆弄他庭院里的花花草草,显得忙忙碌碌,优哉游哉。

自从怀特老医生搬进来第一天,他家门前就安装了一个新邮箱,与怀特老头家的一样。不久,邮差就开始频频光顾怀特医生的小邮箱,甚至很快,就得换个大点的邮箱了。可是,渐渐地就出现了麻烦,由于两人都叫怀特,往往就会有送错信的时候,弄得有钱的怀特老头很不高兴,每次他都要吩咐管家把送错的信件送还到对面的怀特医生家。

许多时候,有钱的怀特老头都会站在自家的窗台前,看对面的怀特医生乐呵呵地读着来自各地的信件和祝福,有时候,一个人笑得很开心。怀特老头开始难受起来:凭什么总是他的信?凭什么他总是那么快乐而我却这么难过?直到有一天,有钱的怀特老头收到了一件寄自联合国总部的包裹,他才彻底明白了怀特医生为什么能够收到那么多信件和为什么活得那么开心了。原来怀特医生在大学毕业时就参加了国际卫生组织,到过许多国家,参与拯救过无数人的生命,其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非洲原野上度过的。在那里,他救过许多生命垂危的黑人孩子。如今,他每年都会收到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曾被他医治抢救的人寄来的感谢和问候。

怀特老头终于伤心地哭了。从此,他也变了个人似的,开始关心他人了。他的儿女们也与他有了来往。

瞧,给予的力量有多大啊!给予又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两个老怀特先生的经历让我们深深地懂得了给予的意义。怀特老头虽然有钱,但他却不愿意给予他人一丁点儿的帮助,他当然体会不到给予带来的快乐,只能像个守财奴般地孤独度日;而令世人尊敬的怀特医生却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不断地给予他人关怀,拯救他人的生命,所以他才能收获无比幸福的晚年。给予让晚年的他感到无比的从容,平静而安详,他将以快乐和满足的心情走完自己有尊严的余生。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事实:一些并不十分有钱的普通民众生活得非常快乐安宁、和和美美,而许多有钱人却终日闷闷不乐、提心吊胆;一些整天奔波辛劳、身残志坚的人能够体味到生活的甘甜,而许多拥有健康体魄的人却总是哀叹生活如何苦涩。

这是怎样强烈的反差啊。也许我们每日匆匆忙忙,根本没有时间来细细体味什么才是甘甜的生活;或许我们都太过自私,压根儿就不知道怎样才能获取生活中的甘甜。而事实上,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甘甜生活的真谛,那就是——付出。

快乐由自己选择,就看你愿不愿意付出。没有什么可以比付出更能够带给我们无上的快乐和满足,没有什么可以像付出那样能够带给我们如醇酒般的甜美感受。所以,我们要懂得付出,时时给予别人自己所拥有的,哪怕是一句贴心的问候,哪怕是一个肯定的颔首,都会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甜美。

追求完美要不得

要想真正拥有幸福就必须学会放弃完美,不求完美,因为我们的确不是完美无缺的。这是一个令人宽慰的事实,我们越是及早地接受这一事实,就越能及早地向新的目标迈进,这也是人生的真谛。

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多,我们也总是希望能得到更多,但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不经意地流干了。欲望不死,追求就不会停止,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我们不得不学会放弃完美。

上天给予我们每个人的都是一座丰富的宝库,但你必须学会放弃完美,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人生有所失才会有所得,只有放弃一部分,我们才会得到另外一部分;只有放弃某种我们凭“惯性”而固守着的东西,才会得到另一些真正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下岗了,就应转变就业观,放弃脑子里根深蒂固的面子观念,到更广阔的就业天地里去寻生计;弃政而从商,到“海”里扑腾了,就得放弃机关优厚、舒适的工作条件;选择走进了婚姻“围城”,就得放弃单身时的逍遥洒脱、自由自在……要适应一种生活,就必然得放弃某些观念和欲望。放弃得当,我们才会解脱各种羁绊,打破各种禁锢,甩掉“包袱”,轻装前行,更快更好地进入“适应”的角色。

追求完美要不得,生活中只有懂得放弃才有快乐,背着包袱走路总是很辛苦。下述故事中昭的失策就在于没有学会放弃,不懂得放弃完美。

昭是一个漂亮的姑娘,而且口才也很好。像她这样集各种优点于一身的年轻未婚姑娘,追求者自然是论打统计的。每当夜深人静时,昭便对那些围着她转的小伙子逐个排队比较,她发现每个人各有千秋,都有令她动心之处,也有大大小小的毛病。她无法逐个放弃,因而也无法断然选择。就这样,昭从一个不足20岁的青春少女变成了一个30出头的老姑娘。那上打追求昭的小伙子耐不住苦苦等待的煎熬,热情逐渐减退,都先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昭至今还是孤身一人。

追求完美要不得,如果当初昭能够放弃完美,在众多的追求者中选择一位,她就不会尝尽孤单的滋味。她失去最佳的选择时机,选择余地就有限了。

要想真正拥有幸福就必须要学会放弃完美,不求完美,因为我们的确不是完美无缺的。这是一个令人宽慰的事实,我们越是及早地接受这一事实,就越能及早地向新的目标迈进,这也是人生的真谛。

你站在一面穿衣镜前,观察自己的面孔和全身。你可能喜欢某一部分,而不喜欢另一部分。如果你看自己不喜欢的部分,请你不要逃避,不要抵触,不要否认自己的容貌。这个时候你需要放弃完美。

许多年前,一位叫洛蕾丝布的24岁的年轻妇女无意中读了布兰登的一本书,于是找布兰登来进行心理治疗。洛蕾丝布有一副天使般的面孔,可骂起街来却粗俗不堪,她曾经吸毒、卖淫。布兰登道:

“她做的一切都使我讨厌,可我又喜欢她。不仅是因为她的外表相当漂亮,而且我确信在堕落的表象下她是个出色的人。起初,我用催眠术使她回忆她在初中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子。她当时很聪明,但是不敢表现自己,怕引起同学的嫉妒。她在体育上比男孩强,招惹来一些人的讽刺挖苦,连她哥哥也怨恨她。我让她做填空练习,她哭泣着写了这样一段话:‘你信任我,你没有把我看成坏人!你使我感受到痛苦,也感受到了期望!你把我带到了真实的生活里,我恨你!”

一年半后,洛蕾丝布考到洛杉矶大学学习写作。几年后她成为一名记者,并结了婚。十年后的一天,布兰登和她在大街上邂逅相遇,布兰登几乎认不出她了:衣着华丽,神态自若,生气勃勃,丝毫不见过去的创伤。寒暄后,她说:“你是没有把我当成坏人看待的那个人,你把我看做一个特殊的人,也使我自己看到了这一点。那时我非常恨你!承认我是谁,我到底是什么人,这是我一生中从未遇到的事。人们常说承认自己的缺点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其实承认自己的优点更是多么难。”

为什么真正做到放弃完美、自我接受不容易?因为自我肯定这个事实使你必须真正保持清醒的头脑,振作精神,抓住机遇,迎接生活的挑战,这就是自觉的生活,积极的心态。

有位诗人曾说过:“要想采一束清新的鲜花,就得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儿,就得放弃白嫩的肤色;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放弃咖啡和可乐;要想拥有永远的掌声,就得放弃眼前的虚荣。”放弃意味着失去,放弃意味着付出,放弃体现放弃者的精神境界。

生活中缺少不了放弃。大千世界,取舍是相互伴随的,有所舍才有所取。

人的一生是放弃和争取的矛盾统一体,潇洒地放弃不必要的名利,执着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放弃,是对人生的透彻洞悉和睿智决断,是气质非凡的手笔。放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痛苦的过程。但是不会放弃,想拥有一切,最终你将一无所有。

总之,童话故事中的完美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追求生活中的美,但不能奢求完美,因此要懂得放弃的艺术。

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点

人的身份是一种“自我认同”,这本来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怀有这种认同感的人常常会这样想: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

而自我认同感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就越厉害。

家世不错的人觉得自己的身份很高;有学问的人觉得自己不同凡响;有钱财的人觉得自己不同旁人;有名位的人认为自己比较有尊严。事实上,一个人如果依赖这些作为身份,是不会持久的。

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金钱、地位,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自身,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所以,抛开这些,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点,我们就可以快乐地生活。

鲁国国王想学习三皇五帝的学说,从事三皇五帝的事业,敬重贤能之士,亲自去做一些实在的事情。想虽然是这样想的,但鲁王又总是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安全没有保障,架子也放不下来。

楚国贤人熊宜僚来鲁国,看穿了鲁王的心思,便建议说:“大王去南越吧。那里的民风古老纯朴,人无私心,人们行为举止随意。

您去那里,可以抛掉庸俗的念头,修成大道。”

鲁王着急了,说:“那儿山高路远,没有车船,我可怎么办?”

熊宜僚说:“不要以为自己是国王,就放不下架子;也不要安于自己的高位,就迈不开脚步。您本人不就是一辆用不坏的车子吗?

您的头颅是车把式,您的体力是驾车的马匹,您的双脚就是车轮。”

鲁王又担心:“那地方很偏远,又没什么人烟,我跟谁做邻居呢?我没有粮食、酒肉,吃什么呢?”

熊宜僚说:“把您的消耗量降到最低,让您的欲望和俗念尽量减少,这样即使您吃了上顿愁下顿,您也会把糠菜当成美餐。要把自己看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既不要自视为王侯,自己娇贵自己,也不要为自己成了平民而自卑,看不起自己的贫贱。这样,富贵的日子能过,贫贱的日子照样能过。如果富贵不会成为自己骄纵的本钱,那么,贫贱也就不会成为自己生活的负担。事物的发展,此一时,彼一时,本来如此。人才是根本的、永恒的!”

打个比方,两条船并排过河,如果一只船是空的,两船碰撞,船上的人也不会发脾气。如果这船上有一个人,那船要撞过来时,这船就会让开,船上的人便会大声喊叫,要那船上的人注意。如果那船上的人不听,这船上的人就会发出警告。经过几个来回之后,双方就会恶语相加。有人和没人的区别就这样大。把意气、地位、物质这些身外之物抛开,人不就成了一个很有修养的人吗?

由此可见,人的身份是一种“自我认同”,这本来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怀有这种认同感的人常常会这样想: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感越强的人,受到限制也就越厉害。

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却有贫穷富贵之别。但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均不可丧失做人的气节和品性。有的人生活贫困时,正直善良、乐善好施,而一旦生活富裕起来,便个性大变,仿佛忘了自己的根本,他们自恃高贵,看不起他人,甚至蛮横无理。还有一类人,他们由于自己很穷,便穷得没了志气,丧失了自尊,不惜一切求助他人,甘为他人之奴才。

对于一个真正的人来讲,这两类都不可取,因为人的价值与幸福不在于金钱、地位这些身外之物,而在于一个人的内心,所以要抛开身外之物,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点,这样就能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