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为的就是“得”。劳动,需要舍得力气;学习,需要舍得精力;做生意,需要舍得投资;而舍得安逸,为的是一生的辉煌。因此,该舍的,一定要舍。
舍和得,就如因和果,是相关又互动的。世问万物,凡有所舍,必有所得。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我们,姑且不谈玄机妙理,“舍得”又何尝不是人生的真谛呢?
飞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老人不小心将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下去一只,周围的旅客无不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一只也扔了下去。众人大惑不解,老人却从容一笑:“鞋无论多么昂贵,剩下一只对我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把它扔下去,就可能让拾到的人得到一双新鞋,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老人在丢了一只鞋后,毅然扔掉另一只鞋,这便是成熟而理智的表现。一般来说,人们总是飘飘然于拥有的喜悦,而戚戚然于失去的悲伤。老人却以从容的达观之态,超越于世人之上。的确,与其抱残守缺,不如舍去,或许这会给别人带来幸福,同时也使自己心情舒畅。老人这种舍得的做法令人顿生敬意,也值得我们深思。
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有一天,阎罗王正分派小鬼们投胎的去处。阎罗王抚尺一拍:“张三你到东村投胎做人”,“李四你到西村做人”……只听到堂中的抚尺声此起彼落,阎罗王依序分派。等在一旁的猴子忍不住开口抗议:“阎罗王,无论张三还是李四,你都让他们到人间投胎。
请你发发慈悲,也让我这只猴子尝尝做人的滋味吧。”
阎罗王说:“猴子啊,人的身上没有长长的毛,你全身上下毛茸茸的,怎么到人间做人呢?”猴子说:“我把身上的毛拔光,不就可以到人间去做人了吗?”阎罗王拗不过猴子的再三要求,答应帮猴子拔毛。阎罗王伸手拔了一根毛,猴子痛得吱吱叫,一溜烟逃之夭夭。
阎罗王叹了口气说:“连一毛也舍不得拔,怎么有资格做人呢?”
我们能在人间为人,必定是前世做过许多善事。如果今生吝啬,一毛不拔,不肯与人分享钱财和成果,不肯与人为善,怎么有资格做人呢?
“舍得”并非是盲目的,“舍”是有目的地舍去,“得”是有选择地得到。
其实,凡事有得必有失,有舍必有得。弘一法师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想着占便宜。便宜,天下人都争相拥有。如果我一个人占有便宜,则他人皆与我结怨;我不占便宜,则别人对我的怨气便消除了。轻利足于聚众,忍受小气,才不会招来大气;吃小亏,才不会引来大亏。舍得,并不是纯粹为了舍弃而舍弃,有时往往为了得到而有必要地放弃。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居士向禅师诉苦:“我的妻子非常吝啬,不但对慈善事业毫不关心,甚至身边亲戚朋友遇到困难也不肯接济。请禅师到我家开导开导她。”禅师就跟随这位居士来到他家中。果然,居士的妻子十分小气,仅仅给禅师倒了一杯白开水,连一点茶叶也舍不得放。禅师并不计较,但是,不知为什么,禅师两个拳头夹着杯子喝水。居士的妻子扑哧一声笑了。禅师问她笑什么,她说:“师父,你的手是不是有毛病?怎么总是攥着拳头?”禅师问:“攥着拳头不好吗?我若是天天这样呢?”“那就有毛病了,天长日久,就成了畸形。”
“哦——”禅师像是恍然大悟,伸开手,却又总是跷着五根指头,干什么也不肯合拢。居士的妻子又被他的滑稽模样逗乐了,笑着说:
“师父,你的手总是这样,还是畸形啊!”禅师点点头,认真地说:
“总是攥着拳头或总是摊开巴掌,都是畸形。这就如同我们的钱财,若是只知死死地攥在手里总也不肯松开,天长日久,人的思想就成了畸形;若是大撒手,只知花用,不知储蓄,也是畸形。钱,是流通的,只有流转起来,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居士的妻子脸红了,因为她明白了,禅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变相在说服她不要吝啬。
人生在世,想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是人的本性,但是,欲壑难填,欲望常常使人对“舍”与“得”把握不定,不是不及,便是太过,于是产生了许多本来不应该发生的悲剧。
该舍的,一定要舍。我们常说,会生活的人,或者说成功的人,最懂得的就是“舍得”。“舍得”几乎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知妙理。只要我们能真正把握舍得的尺度,便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钥匙。
舍要理智,得靠智慧
得失不会顾及我们的感觉,它需要与理性为伍,即舍要理智,得靠智慧。善于从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个人与集体以及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利与弊等多层面、多角度去权衡判断。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获得更多。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把握不住得失,是因为有的得失过于深刻,我们缺乏远见卓识;有的得失似是而非、亦真亦假,我们少了一些辨析与思考;有的得失虽然一目了然,我们却又因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得失不会顾及我们的感觉,它需要与理性为伍。即舍要理智,得靠智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获得更多。
布利丹毛驴的故事对此进行了阐述:
法国哲学家布利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都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它。
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毛驴站在两堆干草之间可是为难坏了。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布利丹毛驴”站在两捆草料之间而被活活饿死,的确可悲!悲就悲在它始终犹豫不决,没有当机立断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且做出这种选择不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人也是这样,应该做出选择的时候,必须果断做出自己的选择。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机遇稍纵即逝的新世纪,犹豫不决势必错失良机,妨碍事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会不会选择,从小处说,是得失取舍之间的事情;从大处看,直接关乎事业的成功抑或失败。
需要明确的是,选择务必慎重其事。因为选择对了,可以一帆风顺,功成名就;而一旦选择错了,栽个跟头事小,严重的,身家性命也难保。一个人要想平平安安地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进步,不用说像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等事关根本的重大问题不能选择错,就是在诸如结交朋友、居家购物之类的小问题上,选择也当慎重其事,万万马虎不得。尤其是处于领导岗位、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在这一点上更应慎之又慎。难怪有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品味人生,最大愉快莫过于做出选择,最大痛苦也莫过于做出选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选择。
学会取舍,并不是个非常难以把握的问题,也未必需要多么渊博的学问,关键是一事当前,脑子里应该有根“弦”,善于从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个人与集体以及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利与弊等多层面、多角度去权衡判断。田忌赛马就是这样,靠智慧取得了胜利。
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处在诸侯割据的状态,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在魏国做官的孙膑,因为受到庞涓的迫害,被齐国使臣救出后,到达齐国国都。
齐国使臣将他引荐给齐国的大将军田忌,田忌向孙膑请教兵法。
孙膑讲了三天三夜,田忌特别佩服,将孙膑待为贵宾,孙膑对田忌也很感激,经常为他献计献策。
赛马是当时最受齐国贵族欢迎的娱乐项目,上至国王,下到大臣,常常以赛马取乐,并以重金赌输赢。田忌多次与国王及其他大臣赌输赢,屡赌屡输。一天他赛马又输了,回家后闷闷不乐。孙膑安慰他说:“下次有机会带我到马场看看,也许我能帮你。”
当又一次赛马时,孙膑随田忌来到赛马场,满朝文武官员和城里的平民也都来看热闹。孙膑了解到,大家的马按奔跑的速度分为上中下三等,等次不同装饰不同,各家的马依等次比赛,比赛为三赛两胜制。
孙膑仔细观察后发现,田忌的马和其他人的马相差并不远,只是策略运用不当以致失败。孙膑告诉田忌:“大将军,请放心,我有办法让你获胜。”田忌听后非常高兴,随即以千金作赌注约请国王与他赛马。国王在赛马中从没输过,所以欣然答应了田忌的邀请。
比赛前田忌按照孙膑的主意,用上等马鞍将下等马装饰起来,冒充上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赛。比赛开始,只见齐王的好马飞快地冲在前面,而田忌的马远远落在后面,国王得意地开怀大笑。第二场比赛,还是按照孙膑的安排,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与国王的中等马比赛,在一片喝彩中,只见田忌的马竟然冲到齐王的马前面,赢了第二场。关键的第三场,田忌的中等马和国王的下等马比赛,田忌的马又一次冲到国王的马前面,结果二比一,田忌赢了国王。
从未输过比赛的国王目瞪口呆,他不知道田忌从哪里得到了这么好的赛马。这时田忌告诉齐王,他的胜利并不是因为找到了更好的马,而是用了计策。随后,他将孙膑的计策讲了出来,齐王恍然大悟,立刻把孙膑召入王宫。孙膑告诉齐王,在双方条件相当时,对策得当可以战胜对方;在双方条件相差很远时,对策得当也可将损失减低到最低限度。后来,国王任命孙膑为军师,指挥全国的军队。
从此,孙膑协助田忌,改善齐军的作战方法,齐军在与别国军队的战斗中因此屡屡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