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舍得智慧全集
28312200000009

第9章 进退有数,取舍中权衡利弊(2)

“说真的,我在德国佛莱堡大学的三年时间一直是在混日子,什么东西也没有学到。”他小声地告诉对方。一听完这话,大矿主的脸马上由阴转睛,哈哈大笑起来,然后当场拍板:“很好,您被录用了,明天就可以来上班。”

赫尔·鲍姆审时度势,灵活多变,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求职场上情况复杂,变化多端,让步有时是必要的。让步是一种暂时的虚拟的后退,是为了进两步的时候所做出的退一步的忍让。让步是一种修养,并非懦弱,更不是失去人格。

“退”从表面上看,意味着胆怯、失败,但是下面一个事实也许会令你感叹不已。森林中,唯老虎为百兽之王,谁见谁怕,无不撒腿而逃。就是这样一个威风凛凛的百兽之王,在捕食时却总是先后退几步,然后才狂奔而上。

老虎尚知道在进攻时后退几步,以便产生更大的势能,而我们又何苦只知前进,不知后退呢?

大禹治水的故事,同样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灾难。传说尧的时候发大水,年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采用的方法是筑堤防水,可是今天刚筑好的堤坝,明天就被大水冲垮了。这样鲧用了九年时间仍没将大水治服,结果却被舜杀掉了。

舜用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在治水过程中,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善于作退步思考,不钻进一条死胡同里。他凭着自身的智慧和顽强的斗争精神,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斗争,利用疏导的办法,取得治水的成功。

其实,疏导对于筑堤来说就是一种后退,面对汹涌而来的河水,我们不后退怎么能行呢?后退并非意味着河水的强大,而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时机和手段来控制它、牵引它、疏导它,使它按渠道流入大海。这种方法不是让人耳目一新吗?

在古代,关于退步的故事,更是屡见不鲜。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

“汲黯说得一点儿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普通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一种何等的智慧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

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分量,因此他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和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分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

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沽名钓誉了。因为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为人”、“与人”愈多,而自我之积累愈丰,置己于众人之后,置私利于度外,却反而能保全私利,成就自我。即所谓:名为退,实乃进;以退为进,以屈求伸。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没有理由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为什么非要去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呢?为什么非为一点利益而争得头破血流呢?为什么不向后看看?退一步海阔天空,聪明的人总是有远见卓识:他们不会一味地走进一条死胡同,相反,他们善于以退为进,退一步,进两步,在广阔的人生海洋中发现机会。

退一步,进两步,即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是为人之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

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尤能取得绝佳效果。

能屈能伸,无往不胜

退本身并不能说明我们胆怯、我们弱小。相反,能进能退、能屈能伸则是我们有大智慧的象征。古人形容大丈夫就说能屈能伸大丈夫。可见大丈夫行事理应是能屈能伸、有进有退。

《易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实际上《易经》这本书的主旨就是告诫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审时度势,掌握进退之道,从而有利于趋吉避凶,成就大业。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当周围的环境对自己不利,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要能够暂时屈服。这并不是放弃,也不是退缩,而是以此审时度势,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不能一味高调,而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对策;如果处于不利的环境,就要保持低调,暂时屈服,使自己的力量得以保存,等待有利时机。

在动物界,有一种蛰伏行为。蛰伏就是指天气转凉,动物冬眠了,是指部分动物为在特殊环境下生存而采取的潜伏储备的行为。

在许多时候,动物是人类的老师。比如说,人类通过观察动物捕猎的动作,体会到进攻时要注意隐蔽,或装出病态,显示出无能力进攻的样子,来蒙蔽对方。而后在对方毫无警觉和防范之时,突然出击,置敌于死地。不止在动物界,就是在人类社会也是最厉害的一招狠棋。

动物界的刺猬可以说是能伸能屈的智慧化身了。你看它身处顺境时拱着小脑袋,凭借着满身的硬刺,横冲直撞,当它身处险境时,则缩回脑袋,把自己滚成一个刺球,让敌人无懈可击。

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以此来保全自身,更何况人呢?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保护自己,做到能屈能伸,这样才能更长远地发展自己。

19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当时有一家公司从事棉纺工业,产品流向世界各地。这引起了日本同行的注意。

这家公司位于一条热闹的大街旁。每到中午,公司职工都到对面唯一的一家餐馆吃午饭。

不久,这家餐馆附近又新开了一家餐馆,餐馆内的管理服务人员清一色都是日本人。餐馆一开业就十分惹人注意,它的食物不仅价格比英国馆子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服务态度极佳。

那些英国职工慕名前来,渐渐地把就餐重心移向了这家日本餐馆。有时,某些职工没带钱,也可以先赊账,并同样受到热情的招待。久而久之,这家日本餐馆搞得人缘极好。

几年后的一天,这家餐馆突然倒闭,理由是出售的饭菜价格低廉、成本高而引起亏损。这家餐馆的经理和堂倌扬言“无钱回国”,并通过那些常来光顾的吃客——一些工程师及高级职员,请他们说情,协助谋求职业,以便筹集路费返回家园。

由于这些高级职员平时受到日本堂倌的“特殊照顾”,对于他们格外同情,因此都极力向公司推荐。起初,公司也相当谨慎,但经不住高级职员的屡次担保,最后不得不松口了。但是规定:所有进厂工作的日本人不许进车间,只许在车间外面做做粗装工,如推筒管、运袋皮、装纱等。只要一到车间门口,就由英国人接管。

经过一个时期的观察,公司管理人员发现这些日本人忠实可靠、干活卖力,并无任何可疑之处,警戒慢慢地消除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些日本人不仅能自由地进入各车间,而且有的还被安排到技术部门工作。

可是,公司里的上上下下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家日本餐馆的全体人员都是日本第一流的纺织专家。他们一边默默工作,一边把英国纺织机的先进设备部件、结构及作用等都牢牢记在心里。

若干年后,日本人声称已积蓄了一笔款子并准备回家。他们顺利地办好了出国护照,启程返回日本,回国后,他们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设计出一套在当时来说相当先进的纺织机械。从此以后,日本的纺织工业出现了一次大飞跃。

日本人可谓是能屈能伸,他们屈于做一时的粗装工,而后却胜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