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其实是一种“退”,“退”只是为了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方向,或腾出一些空间,好比两车相逢,有时必须自己先退让,才有前进的可能。表面上的退,其实质上是为了更大的进。当正面对战已无取胜可能,而且将耗损自己的实力时,可暂时屈从,以保存实力以利再战。
一位龙虎寺学僧在墙上画了一幅龙争虎斗图,请无德禅师评鉴。“画得很好,但没有把握好龙与虎的特性。”禅师说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向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它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学僧们心领神会,其中一位又看了墙上的画一眼,分析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感不足。”“为人处世与参禅修道的道理一样。”禅师进一步说道:
“退后一步,才能冲得更远;反省一下,才能爬得更高。”
退本身并不能说明我们胆怯、我们弱小。相反,能进能退、能屈能伸则是我们有大智慧的象征。古人形容大丈夫就说能屈能伸大丈夫,可见大丈夫行事理应是能屈能伸、有进有退。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知道什么时候该屈、什么时候该伸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懂得进退取舍的人就一定能更快地走向成功。
妥协是一种明智的让步
智慧地让步,避免一切无价值的纠缠,不是胆怯,不是懦弱,不是无能,而是一种大度、智慧和勇敢。
妥协是一种明智的让步。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之中,各种情况、各种类型的人都可能遇到。当双方相持不下时,最好有一方要主动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在有些情况下,妥协对双方都有利。否则,如果撕破脸皮,双方都有损失。
妥协不是软弱,它是一种智慧的让步。这种让步于人于已都有好处。
如果双方都想争强好胜,或者为了争权夺利,互不相让,也许会落得个两败俱伤;相反,妥协反而能实现双赢。
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是英国17世纪着名的建筑大师,他一生设计了很多有名的建筑,西敏斯特市的市政大厅就是他的不朽杰作。
1688年,雷恩爵士为西敏斯特市设计了这个富丽堂皇的市政厅。当时市长住在二楼,他不懂得建筑的原理,看了设计图之后,非常担心三楼会掉下来,砸到他的办公室。于是,他要求雷恩再加两根石柱作为支撑,加固房子的结构。雷恩很清楚市长的恐惧是杞人忧天,没有什么道理,但是他没有同市长争辩,也没有跟他解释其中的原理,而是按照市长的要求建造了两根石柱,市长为此感激万分,工程也得以顺利进行。
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这两根石柱其实根本没有顶到天花板。
这位杰出的建筑师为了满足市长的要求,在他的设计中加了两个并不起实际作用的石柱。他没有跟市长争辩,因为他知道争辩是没有用的,有可能还会激怒市长,使得整个建筑工程无法进行,所有的设计都前功尽弃了。实际上多出来的两个石柱并没有影响到他的设计艺术,相反,当人们看到这两根柱子没有顶到天花板的时候,明白了他的苦心,更加赞赏他了。
有理也要让人三分,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没有必要凡事都争个对错,比个高下,证明自己更聪明更正确。这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话有时并不需要多说,行动则更有力得多。在雷恩的设计中,石柱只是一个摆设,是虚假的,但是双方都从中得到了满足。市长可以松一口气,不用担心三楼掉下来砸到自己的办公室,而后世也将会了解雷恩的设计是成功的,加建石柱其实并没有必要。
智慧地让步,避免一切无价值的纠缠,不是胆怯,不是懦弱,不是无能,而是大度、智慧和勇敢。
留一步,让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做人方法,适当地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外,对于一些小事,对于个人利益,妥协、谦让会带来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时,这种“退”即是“进”、“舍”就是“得”。
1502年,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其罗来到佛罗伦萨,他要用一块别人认为已经无法使用的石头雕出手持弓箭的年轻大卫。他的赞助人是当时的执政官索德里尼。
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雕像快要完成了,索德里尼进入了工作室。他自以为是行家,在仔细地“品鉴”这项作品后,开始对这座雕像品头论足。他站在这座大雕像的正下方说:“米开朗其罗,你的这个作品诚然是个杰作,很了不起,但它还是有一点缺陷,就是鼻子太大了。你来看看是不是?”
米开朗其罗知道索德里尼没有鉴赏水平,并且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正确,但是米开朗其罗什么都没有说,而是拿着工具,让索德里尼跟着他爬上支架。他在雕像鼻子的部位轻轻敲打,一边敲打一边让手里事先拿好的石屑一点一点掉下去,还不时地争求索德里尼的意见,表面上看起来他是按照索德里尼的意见在修改,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改动鼻子的任何地方。
几分钟后,他站到一边,问道:“现在怎么样?”
索德里尼端详了半天,得意地微笑着回答道:“我比较喜欢现在这个样子,更加栩栩如生了。这才是最完美的艺术!”
很明显是索德里尼不对,但他是米开朗其罗的赞助人,米开朗其罗知道冒犯他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他不听从赞助人的意见跟他争辩起来,最后可能会胜利,但结果是除了逞一时的口舌之快,不会有任何收获,并且还可能因此而得罪这个赞助人,使自己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最后可能连这个雕像都无法完成。米开朗其罗的妥协可以说是明智的,他口头上忍让,没有据理力争,但是并不是因此而对索德里尼言听计从,因为如果改变鼻子的形状,很可能就毁了这件艺术品。对此,他的解决办法是让索德里尼在无意中调整自己的视野——让他靠近鼻子更近一点,而不是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同。人与人相处常常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矛盾,当我们面对这些矛盾时,不可以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因为胜的同时,一份友情也就消失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是,怎么解决矛盾?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最难办、最头痛的事情。在与他人的矛盾中,有些人总是得理不饶人,非要证明自己才是对的,咄咄逼人,结果只能把事情越弄越大、越弄越僵,最后无法收场,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托比的证明就是这样的。
有一个名叫托比的人,来叙拉古城游学,路上经过卡塔尼山时,看见山上有一只老虎。进城后,托比便对人们说,山上有一只老虎,上山时要小心。可是没有人相信他,因为这里的人从来没有在山上发现过老虎。托比一再坚持,并向人们描绘老虎的样子如何凶猛。
然而任凭他费尽口舌,人们仍然不相信。最后托比说,既然你们不信,那么我带你们去看看。
当时柏拉图和他的几个学生也在叙拉古城,师徒一行人和托比一起上了山,但是一连几日,始终没有发现老虎的蛛丝马迹。托比急得对天发誓说,当天他确实见到了老虎。人们却说:“当时你的眼睛被魔鬼蒙住了。如果你再坚持说见到了老虎,人们会说叙拉古城来了一个撒谎的人。”
托比生气地说:“我从来没有撒过谎!我真的见到了一只老虎。”
为了证明自己的诚实,托比逢人便说他没有撒谎,确实看到了老虎。
到了最后,人们见到他就躲,甚至认为他是个疯子。
这实在让托比不能忍受。他买来一杆猎叉,独自上山寻虎。他发誓,一定要找到老虎,把它打死带回来,让全城的人看看。
托比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几天后,人们在山中发现了一堆破碎的衣服和一只脚。法官验证后说,托比是被一只重500磅左右的老虎吃掉的。
托比没有撒谎,也不是个疯子。可是,用自己的死来证明这一切,未免代价太高。世上许多不幸,都发生在人们急于向别人证明的过程之中。试想托比如果妥协一下又有何妨呢?
妥协是一种明智的让步。为人处世,遇事都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之中,各种情况、各种类型的人都可能遇到。
当双方相持不下时,最好有一方要主动妥协,妥协对双方都有利,否则,如果撕破脸皮,双方都有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