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贞观良相——房玄龄
28317600000011

第11章 渭北投军

身处上郡的房玄龄,见李渊父子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而且礼贤下士,深得民心,颇有定天下的大志,便毅然离开上郡去了渭阳。行前,他去黑水寺与孤悬法师告别,孤悬赠他一把长剑,合掌言道:“良禽择嘉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事。如今已是云破日出,你就去吧!”又说,“我已给克明修好一封书信,不出三月,定教他去军中找你。”

这是隋大业十三年(617)八月下旬的一个阴雨之日,房玄龄与妻儿一起上路了。卢绛儿和孩子乘坐的马车要去大兴城,房玄龄让他们暂往母亲处住着,因为他这一去,此后必是匆匆军旅,上郡亦非归所。

时年三十八岁的房玄龄决意出山,在这纷纭乱世里寻求自己真正的事业。这是他等待了多年的一次郑重选择,是他处于人生低谷时的一次奋起,也是时代给予他的一次难得机遇。所以他显得毅然决然,身边只带着孤悬法师送与他的那把长剑。

行至路口,要分手了,夫妻二人执手相看泪眼,无限眷恋,不忍西东。房玄龄道:“投军以后,难免九死一生。但我志向已定,虽九死亦无悔。夫人曾剜目以示忠贞,今后即使我不再得见夫人一面,这一生也永无遗憾了。”

卢绛儿道:“功业未成,夫君还是不要说那些凄惶的话吧。为妻有婆婆相伴,管保替你把儿子养好就是了,你自不必担心。今后的事,夫君务必小心则个;一旦得了安稳,为妻便去随你。”

二人洒泪相别。房玄龄一路风尘,昼夜兼程,胯下白马也累死在当途,这一日便蒙着一身风尘来到渭阳城。见街巷到处都是盔甲簪缨,旗帜上绣着斗大的“唐”字,便知道是来到李家军的驻地了。房玄龄策杖徐行,行至中街一座虫王庙前,见庙墙上贴着一张布告,布告上声言:

“义军广纳豪杰,凡有愿意为国家效力者,经人举荐便可注册。”

房玄龄正驻足观看,忽有一位纶巾白脸的官员走过来,在他肩头重重拍了一下,朗声叫道:“啊呀,这不是房乔先生么?你怎么不在上郡供职,跑到渭北来了?”

房玄龄转头一看,却是前内史省文林郎温彦博。房玄龄与温彦博原是旧识,但自从他迁至幽州总管罗艺手下任司马以后,就再也没见过面。温彦博与其胞兄温大雅都极富文才,温彦博对房玄龄的才学也早有仰慕,如今温彦博随罗艺一起归唐,授幽州长史,封西河郡公。

得知温彦博此时就在李渊帐下为官,房玄龄不禁大喜,便把前来投军之事说过。温彦博遂执手说道:“举荐人非我莫属啊?房公你且随我来,我领你去见敦煌公。”

房玄龄于是随了温彦博前往临时军府。不待侍卫通报,温彦博径自奔了进去,悦然禀报说:“主公且看,我为您引了谁来?”

却见上座一把交椅,坐着一位年轻将军,一身紫色金边战袍,手按一柄青龙长剑,卧蚕眉,细长眼,面庞清秀,身躯魁伟。温彦博又说:“主公可记得,当年司隶刺史房孝冲么?这一位便是孝冲先生的公子,房玄龄啊!”

上座的便是十八岁的敦煌公李世民,此时正与帐下几位将领研究进兵方案。李世民当然知道房彦谦的大名,但对房玄龄却并不熟悉;既然有温彦博推荐,李世民便将房玄龄留下,说:“你且在我军府中安顿了,择日再与君求教。”遂执手出帐相送,嘱咐温彦博好生款待。

三日后,李世民果然把房玄龄找来长谈,深感他文韬武略,才华绝代。于是欣喜不已,说道:“与君相识,有如见到久别的故人。”房玄龄也觉得李世民礼贤下士,平易近人,弱冠之年却能持重。两人互谈军事,交换见解,往往一拍即合,相知恨晚。

于是,三十八岁的房玄龄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执掌军符、文告、军机之事,起草章表文檄。